王族挚宝探寻记

2018-09-17 03:40陶瑾
现代苏州 2018年17期
关键词:季札夫差吴越

记者 陶瑾

蟠虺纹提梁盉

蟠虺纹鉴

一座城市的资本和家底在哪里,在于有历史,有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应该让人看得见。

我们说苏州城有2500多年的历史,那么我们就需要找到拥有2500年历史的实物。苏州一直是吴文化的重点区域,吴是中原周人与江南土著民族相结合而形成的诸侯国,所以吴国文化是由华夏文化和土著“荆蛮”文化相融合形成的区域文化,始终保持着鲜明的地方特征。

而向来被视为国之重器的青铜珍宝,是见证那个时代最好的文化传奇,无疑是值得探寻的艺术精粹,是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

博物馆里的青铜岁月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楚国在互相讨伐、争取霸业的历程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青铜器。

对我们来说,青铜器无疑是远去的绝唱。历史长河中的几千年时间,只在青铜器上生了一层薄薄的绿锈。青铜器凸现的令人赞叹的艺术精湛和历史价值,至今依然绽放着耀眼光芒。

作为江苏及全国收藏吴文化青铜器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苏州东吴博物馆铜器专题系列《金韵吴风》中的吴文化青铜器,尤为吸人眼球。礼器有鼎、簋、尊、卣、盘、匜、盂、盉、鉴等。诸如春秋变体蟠璃纹大鼎、几何纹双兽耳带盖簋、蟠螭纹双兽耳鉴等,都具有明显吴国铜器的地方特色。

如蟠虺纹提梁盉,盉为盛酒、调酒器。器身饰蟠虺纹,纹饰清晰。此种提梁盉在吴越地区出土较多,当是吴国创造的新器型,流行于春秋晩至战国时期。上海博物馆亦收藏有同样的铜盉,其上铸有铭文,是吴王夫差特地为一女子所铸。据上博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考定,这位女子当是西施。

蟠虺纹鉴,深腹,双兽耳,有两螭虎攀爬口沿,腹饰蟠螭纹,为吴文化特色的青铜器。古人用鉴盛水来照容,也盛冰,大鉴可沐浴,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还有一件铸铭“季子盂”为吴之重器。盂是大型盛饭器,兼可盛水装冰,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此器形侈口束颈、深腹、圆肩平底,肩上有一对兽首耳,颈部为吴地仿中原的窃曲纹,腹部作互不对称的变体蟠螭纹,最下方以连续三角纹为边饰。腹上主体纹饰间点缀圈点纹的做法,为吴国铜器的创新。盂内壁铸有十二字铭文:“吴季大作其飤盂子孙永宝用”。季子盂在国内属孤品。季札是吴王寿梦第四子,曾三让王位,德才兼备,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季札也是孔子最祟拜的人。

东吴博物馆陈列的吴越兵器最多,包括剑、戈、矛、镞等。史载吴越名剑甚多,诸如“干将”、“莫邪”、“巨阙”、“辟闾”、“湛卢”、“步光”、“扁诸”等。吴越名剑中,最宝贵的是王者之剑,代表吴越青铜剑制作的最高水平。铜剑剑身长一般为55—60厘米,剑刃线呈凹弧形,利于刺杀。因青铜材质性能所限,过长在战斗中易折断。

季子盂

东吴博物馆现藏有吴王余祭剑、吴王僚剑、吴王夫差剑等。如吴王僚剑,两侧出刃,顶端收聚成尖峰,剑首向外翻卷作圆饼形。剑身铸有10字铭文:“攻敔王者彶,虐自乍用鐱”。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吴越青铜兵器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同样致力于吴国青铜器收藏的苏州博物馆,早在2010年,就举办过“吴国王室青铜器特展”。当时从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借展的9套17件吴国王室青铜器精品,首次聚集在苏州与市民见面。件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精美无比,堪称重器。据考古资料显示,吴国王室青铜器清代乾隆间就有出土。建国后,西至秦晋,北到燕齐,江、浙、鄂皖各地皆有考古出土。其中考古出土和传世器均以兵器为大宗。

此次展出的吴国王室青铜器主要为礼器、乐器和兵器三大类,包括上海博物馆藏的吴王夫差盉、吴王夫差鉴和者减钟,南京博物院藏臧孙编钟,安徽省博物馆藏吴太子姑发剑、吴王光鉴,湖北省博物馆藏吴王夫差矛,盱眙博物馆藏季札铜匜等。

2013年,经多方支持,苏博又成功征集到58件吴越青铜兵器,其中包括一柄现存精美程度最高、品相最完好的吴王夫差剑。2014年,苏博举办“吴钩重辉――苏博馆藏吴越青铜兵器特展”,依托苏州的考古发现,再现吴越两国铸剑的精湛技艺。2015年,吴王余眜剑入藏苏博,上铸铭文两行75字,为目前所见剑类兵器中铭文最多的一柄。2017“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特展”再度重磅推出,百余件吴、越、楚三国青铜器汇聚苏博,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首次在吴越大地“会面”。

夫差剑,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圆盘形首,铸有多圈同心圆凸棱。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这柄剑铸工精致,历经二千四百余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夫差剑中最精美最完整的一件。我们曾做过实验,剑锋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可割破12层宣纸。”苏州博物馆副馆长程义介绍。

说到吴王余眜剑,75字铭文让人震惊。剑上的两行铭文记载了吴国的三位国君:寿梦、余祭和余眛,还讲到吴国王位继承制“兄终弟及”。本剑铭文还涉及吴、越、楚三个国家,伐麻之战、御楚之战、御越之战三场战争。可以说,此剑是吴国王室兵器中较为重要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见先秦兵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此次展览中,还有两件兵器也提到了“兄终弟及”,即皖西博物馆藏的吴王诸樊戈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藏的吴王余祭的一件兵器。诸樊是吴王寿梦长子,余祭为次子,余眜是老三。寿梦最喜欢的是他的第四个儿子季札,生前想传位给他,季札始终避让。寿梦死后,长子诸樊暂代掌国摄事,他让位季札,但季札没有接受。之后“兄终弟及”,二弟余祭、余眜都依次为王,传到季札时,他再次避让,余眜死后其子僚为吴王。值得说明的是,在吴王诸樊戈的铭文中记载“攻吴王姑發诸樊自作元用”,据学者分析,这里的“姑發”极有可能就是姑苏的来源。

吴王夫差剑(局部组合)

还有一件打击乐器——吴“配儿”钩鑃,器体修长,为双范合铸而成,器表经错磨光亮。器身近舞部饰云雷纹和三角勾连纹。钲间两侧分别阴刻二行铭文,共六十余字,部分字迹已锈蚀不清。从铭文看,器主配儿是吴国王室贵族。这件乐器在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出土,或许是越国对吴战争的战利品。

走近这些青铜珍宝,仿佛穿梭千年岁月,目睹春秋战国的那段峥嵘岁月。

春秋时期的王者兵刃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毅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是楚国诗人屈原《九歌·国殇》中的诗句。诗中的“吴戈”,应该指的是吴国制造的青铜兵器。

春秋时代,吴国兵器之精良,冠绝天下。出土与传世的有吴王铭文的青铜兵器很多件,虽各具特色,但吴王夫差矛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艺术装饰来看都能以王者身份傲视群雄。

1983年11月,吴王夫差矛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的一座楚国贵族墓内。矛的一面有两行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鈼”。据专家考证,此矛为吴王夫差所有。这把青铜矛长29.5厘米,矛身饰有黑色“米”字几何花纹,线条平滑,锋刃锐利。矛锋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设有放血槽,放血槽后端各铸有一个兽头。

春秋晚期,吴越争霸,以越灭吴告终。到战国中期,越又被楚灭。其时,吴越的珍宝流入楚都是十分自然的事。因此,吴王夫差矛很有可能是楚国在灭越过程中获得的战利品,而流入楚都的。

夫差送给西施的“爱情信物”

2000多年前吴王夫差送给西施一件“爱情信物”——吴王夫差盉,这件青铜器,造型极为规整。高20多厘米,口径较小,腹径稍大,通体上下由龙纹装饰。盉的顶上有盖,盖上有系,套在链上的一端,另一端与提梁上的小系相接。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内容是:“敔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它不仅表明了“盉”的身份,更揭示了夫差的一段情感故事。

据介绍,铭文上的“敔王夫差”就是吴王夫差,“吴金”是指最好、最珍贵的金属,“盉”是青铜酒器。整个铭文大致是讲: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珍贵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青铜酒器。

考古发现,春秋时期青铜器均为上层贵族所独有,普通百姓无权享用,吴王夫差为一女子铸造铜器,必是为其母亲、妻子、女儿或姐妹,但身为贵族的她们都有名有姓或有封号,铭文中也会标明。但这件青铜器未注明女子姓名、称号,说明是位平民女子。这位非贵族却能获得夫差如此宠幸的女子究竟是谁呢?专家通过对众多文献的考证断定:她正是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

“断剑”重圆

目前所见青铜剑最长者,是上海博物馆藏的一柄吴王光剑,通长77.3厘米。因实战需要,剑身增长是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在格斗时剑身中脊的抗震能力,使剑不易折断。

吴王夫差盉

吴王夫差矛

吴王光剑

蟠螭纹大鼎局部

然而,吴王光剑曾在出土后折为数段。1972年的初夏,安徽省南陵县三里乡吕山村村民在村后挖土平整晒谷场时,挖出一把铜剑,擦去泥土,闪闪发亮。“宝剑!宝剑!”在场的几个农民你争我夺,都想看个究竟,结果剑被掰成数段,有几个人的手也被划破了。六年后,吕山村的一位农民将当年所得的三段残剑卖给一浙江商贩,心想,我这古董能卖好价钱,结果得到的只是几块破铜烂铁的价钱。此事被县文化馆得知,迅速将三段铜剑追回。看到残剑上还镶嵌几个篆书金字,知道此剑非寻常之物。

1984年,南陵县文物干部在对全县进行文物普查时,来到与吕山村邻近的金坑村,该村一位村民将自己珍藏12年的三段铜剑交给普查人员。回去后,工作人员将前后六段残剑一接对发现:完全吻合。至此,这把断成6块分离12年的青铜剑,终于团聚了。剑上阴刻镶嵌篆书金字铭文两行12个字,字字清晰。从铭文得知,此剑是春秋末吴国君主阖阎在位时所铸造,因吴王阖阊名光,故此剑名“吴王光剑”。吴王光剑埋藏地下2000多年,至今仍青光熠熠,锋利无比。

春秋吴国窖藏青铜器

1988年,相门附近发现一处青铜器窖藏。这批青铜器是第三监狱在翻建厂房开挖时发现的,深埋在距地表约2米左右的土层。经文物部门配合工程清理,共出土鼎、缶、盘、鉴、编钟等十余件。其中三件编钟保存颇完整,形制相同、大小有序,最大一件通高19.4厘米,最小一件17厘米。

出土的青铜鉴,器身轻薄,器身内外以尖锥利器凿刻成纤细纹饰,刻工精湛,内容有长尾游鱼、蟠曲蛇龙、奇禽怪兽等图案。经专家鉴定,这批青铜器年代在春秋战国之际。它们的发现,对研究当时吴国青铜器的冶炼和工艺技术手法具有重要价值。

真山大墓

真山考古挖掘万余件文物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4年11月至1995年4月,苏州博物馆与吴县文管会联合组成真山考古队,对浒关大真山九号墩一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考古发现真山墓是苏州地区最早凿山为穴的春秋墓葬,此墓虽遭破坏,仍出土了一万余件文物。其中有迄今世界最大、最精美的虎形佩饰,有首次发现的春秋吴国的玉面饰和吴国货币,经实物考证:这是一代吴王陵墓。

此墓留有很多玉器,特别是出土的有纹饰的玉器,以兽面纹为主,棺椁上的纹饰也都是兽面纹。这种威严、肃然的纹饰不是任何人都能装饰的,没有绝对权力地位的统治者,决不能在庞大棺椁上和显示身份的玉器上使用这种兽面纹。

《史记·吴太伯世家》有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说明吴到寿梦才称王,始通中国,吸取中原文化。墓葬也反应楚不少中原礼乐文化的影子。近几年发现的晋候墓地中,都出土了西周的玉面饰等,考古专家分析,此墓最早也只能是寿梦。

专家们还一致认定:真山吴王陵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先秦时期最大的封土墓、吴越地区最大的春秋墓,它的发现和发掘在苏州地区乃至中国考古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突破。

猜你喜欢
季札夫差吴越
卧薪尝胆
《吴越春秋》“折易”新解
任性的自恋,隐忍的自强
西施的爱情
季札挂剑
季札挂剑
勾践没有做过夫差的奴仆?
吴越“双绝”的千年相逢
季札赠剑
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