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教师观的超前性及其新时代启示

2018-09-17 09:33王硕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4期
关键词:荀子新时代

摘 要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现实生活中教师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本文从荀子的教师观的超前性出发,揭示其超前性之所在,并探讨新时代的启示,指出其对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师的良好风气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 荀子 超前性 尊师重师 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1荀子教师观的超越时代

1.1超越教育本身:教师享有极高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荀子看来,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使社会稳定发展,促进人的生命体认和本性转变。首先,荀子率先将教师与“天”“地”“君”相并称,给予教师极高的社会地位。他认为“礼有三本:……君师者,治之本也……没有君、师,怎么治理国家?所以要推崇君师。他又在《大略》篇中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其次,荀子主张“礼,以正身;师,以正礼;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怎知礼为何?”礼是个人用来修身养性的,而教师则是阐明礼深层意蕴的。“正是因为有了教师,人才能对生命进行体认,对理想的生命人格进行感受”“荀子认为人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不改变人的本性去做坏事;改变人的本性去做善事。而如何选择的根本在于有没有做指导,可模仿的老师。”因此,荀子极力主张“有师为人之宝,无师乃人之害。”

1.2跨越时代限制:为教师以身作则提供了理论基础

荀子在《修身》中提到“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身为教师就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这一观点为当下教师的行为做出了规范。荀子认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教师既然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那在各个方面对学生做出要求时,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是这样做的。而当下有的教师“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致,却要要求自己的学生行为规范。当学生出现某些不良行为习惯时,教师却严加指责,训斥学生,殊不知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却是老师没有以身作则的反映。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荀子教师观的当下借鉴

2.1对形成尊师重师社会氛围的借鉴价值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传道,授业,解惑”是其重要使命。古代班级授课制尚未建立之时,老师的上课方式是学生席地而坐于老师身边听其讲授,这就需要安静有序的教学氛围。而荀子所提倡的教师权威则有利于这一教学环境的形成与维持,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的讲经释经,而且有利于学生专心致力于学习,更有效率的促进自身的发展。教师权威不仅有利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还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其次,按照荀子的礼法政治观,君主帝王要想用“礼”“法”来治理国家,教化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就需要教师通过宣传,以使“礼”“法”印入人心,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因此自上到下形成了尊师重师的社会风尚,这对于当下消减对教师职业的不尊重现象,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2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借鉴价值

荀子云“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诉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成为老师。这为当下教师选拔条例做出了示范,也为立志成为教师的有志青年指明了方向。另外,荀子对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提出了要求:教学中语速应适当,语调抑扬顿挫,达到牵引学生注意力的效用;且用词应精准,举例引用合乎时宜,与时俱进,又意义深远,耐人寻味;与学生交流谈话时不能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些要求,对当下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3荀子教师观的时代启示

3.1从教师自身出发:提高内在修养,加强职业责任感

教师意欲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尊重,首先要从自身出发,切实加强各方面的素养。不仅在教育教学上,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使学生“学莫便乎近其人”。而且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并且当学生出现过错时,可以“非吾而当”。 “通过教师本身素养和品质的提高,改变自身职业的‘处境,而不是依赖于‘外求”。

3.2从政策出发:建立相应法制,推动尊师重师风气形成

从“师范生免费教育”措施所体现的“全社会应树立尊师重教的风尚”,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我们对尊师重教有不少宣传。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制维护和示范推广,使不尊重教师行为有机可乘。因此,一方面,将尊师重师规范明确纳入法制体系中,赏罚分明;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公益广告,警示标语,发挥熏陶教育的作用,将尊师重师潜移默化人们观念中,进而让“尊师重师之风”吹遍社会每一个角落。

3.3唤起同理心:提倡尊师重师不能忽略学生主体

必须特别指出,荀子在倡导尊师重师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学生,没有忘记教育活动中的这一重要主体。《劝学》开篇就已指明:学生虽是老师教出来的,但也要敢于超越老师。这表明荀子在提倡教师有绝对威信的同时,不主张压迫学生。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义务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让学生在学术海洋中自由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敢于超越先贤。反思当下课堂教学,有些教师依然是传统式的“一言堂”,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这不仅是对荀子尊师重师观念的严重误读,而且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当代教师在正确教师观引领下,积极关注学生各方面需求,认真听取学生意见,恰当进行批评指导。既能保持教师权威帮助学生发展,又能放下“架子”,实现教学相长。

作者简介:王硕(1993-),女,山東济南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7级研究生,专业方向小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 王博.论《劝学篇》在《荀子》及儒家中的意义[J].哲学研究,2008(05):58-65.

[3] 张娜.从荀子教师观看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10(04):103-104.

[4] 吴玲,郭孝文.论教师专业化的拓展与推进策略[J].安徽师大学报,2001(04):605-609.

猜你喜欢
荀子新时代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