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分析《奥赛罗》人物形象

2018-09-17 05:36杨浩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奥赛罗弗洛伊德

杨浩

摘 要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对于其研究向来争议不断。本文将以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剧中奥赛罗的人物形象,以探求《奥赛罗》悲剧背后隐藏着的对人生存在的困境和人性毁灭的深深担忧。给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去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

关键词 奥赛罗 弗洛伊德 人物心理结构层次

中图分类号:B848.6 文献标识码:A

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营造了强烈的悲剧情感,寄托了他深刻的思想内涵。 很多研究者似乎探讨了《奥赛罗》中奥赛罗几个主人翁的悲剧命运和其背后的性格因素。但在论者看来以弗洛伊德心理来分析奥赛罗剧中人物形象,能更深刻解读《奥赛罗》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1伊阿古:本我悲剧

1.1文本人物形象

伊阿古在文中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穿梭在各个人物之间:作为旗官深得奥赛罗信任,作为同事,宁愿割下自己的舌头,也不愿说同事坏话。挑拨凯西罗和奥赛罗,真相曝光后也没有好下场。伊阿古是整出悲剧的罪魁祸首,导致别人悲剧的同时也让自己走上了绝路。

1.2本我人物的悲剧

伊阿古是本我的象征,莎翁利用伊阿古的悲剧,在文中首先体现了个人本能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悲剧。其次表现为无视社会现实听从本能追求快乐原则而被惩罚的悲剧。伊阿古的悲剧就是本我受到外部现实打压和社会的约束,才华被压制的悲剧。

2奥赛罗:社会性的自我悲剧

2.1奥赛罗:对有色人种的种族歧视

《奥赛罗》改编自同时期的意大利小说《威尼斯的摩尔人》,摩尔人是对西非穆斯林的贬称,是典型的种族歧视。奥赛罗是出现在威尼斯白人社会的摩尔人,卑微的出生黑色的皮肤使他所有的功劳和美德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罗德利哥说他是厚嘴唇的家伙依阿古说他是 “老黑羊”博拉班旭尽管邀请他到家里,却也厌恶这场婚姻,“你也不想想你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丑恶的黑鬼”一口咬定他使用了妖法。黑色皮肤带来的劣等民族的敏感性和长期种族歧视造成的不公平待遇使奥赛罗变得非常自卑—“也许因为我生得黑丑,缺少绅士们温柔风雅的谈吐,也许因为我老了点,所以她才会背叛我”。

为了抹去黑色皮肤带来的自卑,而获得白人的认可,奥赛罗一直处于一种自我羞辱挣扎分裂的否定状态中,灵魂与肉体都处于会吗的边缘。

2.2奥赛罗的自我实质

“每个人都渴望他人的认可,那么自我意识也成了他者的欲望,即成为他人所欲望的价值,一种争取被承认的欲望”。自我正好是意识的机构部分,会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对本我进行压抑,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

作为自我象征的奥赛罗深陷追求快乐、听从本能与遵守社会现实原则的矛盾与冲突中。他保家卫国、冲锋陷阵,参与保卫威尼斯的战争,建立巨大军功,他的手臂一直都在战场上发挥它们的本领,对这个世界他除了冲锋陷阵以为,几乎一无所知。他的功劳可以拿来和贵族少女私自通婚的罪过相抵。他为了融入这个社会主动接受基督教,以基督教的名義斥责凯西奥,多次将威尼斯称为我们的国家,心理暗示也足见其决心。

2.3自我的悲剧

奥赛罗先杀死自己的妻子,后来又自杀谢罪。他选择死亡来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补偿或者逃避(他的军衔被政府解除,再一次毁灭了他建立起来的社会对他身份的认同)。

奥赛罗的悲剧实际上是理想与现实、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矛盾冲突,是自我认识不明朗的悲剧。他用心经营,认为肤色在伟大的德行面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他并没有像他想象中那样被白人世界所认可。奥赛罗一直用现实世界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将苔丝狄梦娜视为心灵寄托,她却被发现是淫娃荡妇,摧毁了奥赛罗的精神寄托,颠覆了他的所有认知。他终于明白所有努力终究是白费,最后只有选择杀死理想和希望,摧毁以苔丝梦迪娜为代表的美好事物。

3苔丝狄梦娜的超我悲剧

3.1文本人物形象:“圣母”

苔丝狄梦娜是上流社会的贵族小姐,莎翁将所有美德集齐一身,是“圣洁的女人”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她嫁给一个摩尔人,一定程度上是拯救他人牺牲自己的美好行径。奥赛罗才愿意为了她放弃自己的生活。

3.2苔丝狄梦娜的超我悲剧

苔丝狄梦娜是莎翁笔下的圣母,是超越世俗道德价值的体现,然而,她依旧存在自身的落后性和局限性。

苔丝狄梦娜死在了追求快乐的本能和现实原则双重攻击之下,死在了奥赛罗的暴躁和伊阿古的阴谋之下。苔丝狄梦娜的死揭示了超我、美好道德的存在不溶于当时的社会、同时也宣告了追求美好理想破产。

4结语

伊阿古作为“本我”,其悲剧就是欲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得不到满足。奥赛罗拼命努力想融入白人社会,最后意识到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努力变成一种讽刺,自杀虽然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苔丝狄梦娜是笼罩在光芒之下的圣洁形象,具有美好品质,然而就是这些超时代的追求和理想害死了她。

“伟大的诗人在于其伟大的主题”。我们用心理视角去分析《奥赛罗》中奥赛罗这个人物,可以看出在阶级制度森严、种族歧视尚未消灭的阶级社会中的人的悲剧,探求了对人生存困境和仍性毁灭的担忧。虽然《奥赛罗》已经远离我们这个时代,但却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陆杨.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 小山.天香圣经中的女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

[3] (英)威廉·莎翁.莎翁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 李毅.奥赛罗文化的认同[J].外国文学评论,1988.

猜你喜欢
奥赛罗弗洛伊德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从话轮转换角度探析《奥赛罗》中伊阿古的话语策略及剧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奥赛罗》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漫画
奥赛罗悲剧成因:嫉妒、轻信还是其他
论奥赛罗的“不可靠叙述”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莎士比亚《奥赛罗》的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