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佛学智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价值

2018-09-17 06:24李路瑶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李路瑶

摘 要 利用佛教智慧引导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学生思想意识领域客观形势变化的需要。佛教教育应遵循“佛教宗旨与迷信思想相分离”的原则,坚定佛教宗旨的立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途径,将佛教智慧融入学生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去,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客观的变化。形成教育合力,利用宗教智慧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这个角度做了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佛学智慧 思想政治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佛教学是什么

佛教既然是佛陀之教育,它的教育宗旨是什么呢?对此,净空法师在其著名的《认识佛教》中,有精深的阐述:佛家的经典非常丰富,经典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教学的教科书。现在称为三藏经典,收在《大藏经》中。佛教究竟是干什么的呢?学佛的人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是智慧、是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寺院的体系就像学校和博物馆的结合体。我们现在的高校基本是博物馆跟学校分开,而佛教寺院就像是博物馆跟学校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特殊的结构体系。佛教所有的一切艺术,都具有高度的教学艺术,不能把它看成单纯的艺术品;它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很高的灵性智慧和很好的教化作用,这是一般的教育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佛教真正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认识我们自己,就是回转过来,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是真实的自己,也叫“觉悟的彼岸”。正是因为这个“觉悟的彼岸”需要回转过来,才能认识清楚,所以,佛教里说“回头是岸”。在佛看来,觉悟的彼岸,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就在每个人的“当下”。假如人们能借助于学习佛教文化的内涵形式,达到认识自我,自我修养、提升人生境界的目的,这就实现了佛教文化的目的。

正确的认识自我,如实的体证个体的自己,从而承认现世,说服自己,解脱自己,达到一种人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自然境地,这便是佛教的真正目的。它不是任何一種主观、客观的现象,而是内向的,心性的。求佛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让人们向外求佛。佛教里有一句偈说得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可见,佛教是返观自鉴的学问,是自我修养的学问。说到这里我们明白,学佛并不是在学佛理,而是把佛理用在自己身上,也就是一定要从自己开始来体验,通过佛理来调整自己。

2佛教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由此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价值多元化的新格局。尤其是近些年来佛教的发展比较快,信仰佛教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增多。如果说以往信佛教的人大多是一些老太太的话,那么对现实的考察发现,现今信佛教的人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老太太外,还有知识分子、白领阶层、娱乐圈的一些明星们。那么,现在的大学生中已出现了不少“望教者”和“宗教文化追随者”,与此同时,大学生信教的人数也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从高校安全稳定管理的方面来说,信教的学生也是特殊的学生,高校管理者害怕这些信教学生会被一些社会不法分子利用学生的无知宣传反动思想,对社会造成危害。

在如今社会宗教文化和宗教观的影响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宗教问题形成不正确认识。例如有些扰乱社会稳定的不法分子也把大学生列为了他们宗教的对象,在一般的宗教活动中可能在宣传宗教内容时也会宣扬反动思想,这样的事例对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来说要转变思想,要认识到大学生对佛教教化的这种向往,大学生也希望通过佛教的教化作用使自己能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静下心来,能认真的面对自己和学业。学生的这种对佛教文化的追随,证明了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我们要应对这一社会现象,就要主动的适应学生的这种需要,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想。如果我们只是害怕学生信仰宗教,对信仰宗教的学生进行特殊管理也是和社会发展相违背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信仰世界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只要学生不走入邪教组织,都是正常的,如果过于对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关注,那么大学生也会有疑惑,既然说宗教是不科学的,那么为什么我国政府还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什么宗教会长期存在?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如何?科学信念和宗教信仰的区别是什么?显然,如果我们不重视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这一变化,不以这一变化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依据,我们就会失去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如果我们不能对宗教现象作出唯物主义的说明,不能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学生就很难树立起牢固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诸多心理问题,个人中心主义、行为放纵主义、及时享乐主义、目标虚无主义等。对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这一系列心理问题,我们要开辟新路径,利用佛教的一种“即世而超然,超然而即世”的人生智慧,是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超然于现实生活。超然于现实生活,而又在现实生活之中。

帮助大学生运用佛学智慧进行心理调适,保持健康的心理,让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锻炼学生面临困难时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也就是说,通过佛学引导学生证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佛学讲人的本来面目,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人的自性,是没有污染的,通过佛学思想的教育让学生领悟到即使有人想污染它,那也是污染不上的。我们的自性,是生生不息的,即使有人想停滞它,那也是徒劳用功的。只要我们领悟了我们的自性,契合了我们的自性,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合乎大道的人生,就是智慧解脱的人生。

那么佛教在广大的学生中到底有多深刻的影响,影响有多大,可能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接受过佛教的这方面或那方面的教化,我们要在用佛教思想教育学生时防止佛教与封建迷信的界限,进行价值取向的调整,学习佛教积极向上的一面,进一步发挥其文化性的作用。

3佛教智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当前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基本还在采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进行大学生管理,只是在管理上要求的更多更细,学生感觉到的可能是管理更加严格了,但使学生自由支配和自我反省的机会就少了,这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辅导员起早贪黑,事无巨细,认真负责,整天忙于处理学生的各种具体事务。但结果却是达不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这种情况下,辅导员老师刚一离开学生,学生们就会特别放松,乱作一团。分析原因,这种传统教育的过程开放度不够,学生参与程度不足,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不够,即学生自我体验的参与度不够,因此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培养出来。而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佛教思想会教会人们用自己的力量来感悟自己、约束自己、靠自身的力量来达到修身的目的。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找寻新的方式,让大学生真正的从心理上受到教育。在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世界观是正在形成的过程,大学期间的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成熟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去熏陶他们,净化他们的思想,完善他们的人生。

3.1佛教文化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正确人生观的建立需要有健康心灵,在健康心态的状况下才能有自己健康的人生观。因为人的一生会有许多烦恼和痛苦,基本都是由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的,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学习佛教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发现烦恼,從烦恼中能够自我调节及时的解脱出来。所以说,对世界和人生的观察和认识,还是在人生的实践中,个人心态的健康与否直接指导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精神的意念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我们的生活感受,左右我们的行为方式。

佛教文化之所以能够让我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首先佛教以“空”的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洞察事物虚空不实一面的视角,从而在否定外在价值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将人生的目标定位在完善心灵、提升人性的追求上,化解人们由于对外在价值执著追求所造成的烦恼和痛苦。二是随缘的观念。他们要珍惜“随缘”得到的工作,要珍惜眼前一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大学生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就业观,即先就业,安定下来,再择业。从而使他们既安心现状又不忘进取。人生不过短暂几十年,“万般不带去”只要快乐就好了,何必对身外之物太过执著,一切随缘就好,心态就放平了。虽然目前看似这种教育会让人安于现状,但会引导人们不要有太大的精神压力。而这样教育并不意味着不再鼓励努力,而是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生而已。三是责任的观念。现代佛教对大学生强调责任的观念,并将弘扬佛法的责任与为社会服务联系起来,强调责任是利他的行为,是勇者的担当,对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2佛教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

从根本上来说佛学是关于心灵的学问,佛教哲学是专门研究解决人的精神问题的。在人生皆苦、无相、因缘等等理论的基础上,佛教大力宣传人的自我心性修养,要求人们进行智慧的修养、意志的修养和情感的修养。智慧的修养就是要从哲理上通达宇宙与人生的真相;意志的修养就是要锻造意志力,向无我的境界攀登;情感的修养就是要树立同情心,佛家不仅强调渡己,更强调普济众生。佛家虽然把幸福寄托在来世,但佛家努力让人们树立正确、坚定的信仰,体验现实生命的充实与永恒。这一理论给予人们行为以极强的外在约束力,它要求人们不断内省自己的言行,从而去恶从善。

佛教中强调大悲心,普度众生,大家一起获得救赎。相比较而言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人际交往中,佛教的这种我为人人的理念所获得的人人为我的结果所造成积极的心理影响是否会更广泛一些,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再次,从伦理道德的实践——行善过程的具体心理过程来看。在佛教那里,行善不需勉强也不困难,它不是内心挣扎和矛盾的结果,而是自然自发、顺理成章的。因此,道德追求给人带来的是快乐——化解心理问题的良药、健康心灵的保障。

佛语如此教育人民大众,要存有慈悲之心。

我们大学校园这方净土已受社会影响,学生已失去了往日的单纯。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下滑,在校园频频出现的匪夷所思的现象让人痛心疾首。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光从课堂的法律知识来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显得有些微薄。我们以佛教的道德体系来引导教育大学生,能够规范和内化他们的行为和心灵。虽然我们不可能强行让每个青少年信仰佛教。但我们可以考虑帮助青少年对于精神家园的正确寻找,从这种精神的内化作用中,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自身的道德观。

那么佛语的不杀生,要有慈悲之心,是适合我们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李刚事件,药家鑫等事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下滑,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已经影响了学校这方净土,这种恶性事件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很迫切。

3.3佛教文化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上反而越来越缺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抑郁、空虚、焦虑、各种压力造成的精神负担格外沉重,甚至许多人因为不堪重负而崩溃、发疯、自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他们本该在校园平静的完成学业,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过早的接触社会,直面社会的形形色色,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目前大学生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有: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变化不定的社会发展,深感力不从心和无法自主命运,对未来产生焦虑。认为现在社会存在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自己作为大学生应该有责任加以改变,又感到实际上无能为力,有很深的压抑感。深感理想和现实反差太大,价值混乱,精神无所依傍,做人没有标准。思想上的焦虑使大学生不能安心在校园学习,如果有了过重的精神负担,在没有及时得到医治、缓解、慰藉、干预的情况下爆发出来,就会造成很多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那么,面对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这一系列困惑,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拿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那么就需要与时俱进的研究新情况、创新工作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佛教思想中宽容和平的生活态度,对缓和及调养人的心灵有极大的作用,学习佛教思想的平和、宽容,给生活在焦虑中的人带来一丝的清凉,缓解他们精神的紧张和压力,从大学校园中发掘佛教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引导作用。

佛教本来就是讲究意志的磨练以求奋斗和进取的,引导大学生学习佛教思想,要求大学生用取经的精神立下宏愿,以现实功业实现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大愿。在此过程中要树立成功的信念和信心,做好大成功必遇大磨难的思想准备,而且要勤勉奋力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自己的目标。通过“信、愿、行”的过程,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在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中你要能吃的苦、受的罪、你要抛除一切杂念为理想的实现坚持方能成。

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关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的前提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利用佛教智慧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意志的磨练,可以自我化解心理压力,挖掘自我的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1] 苏树华.大话佛家智慧[M].齐鲁书社,2005:1+6.

[2] 练庆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仰教育研究的路径与评析[A].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丛[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05.

[3] 陈步云.论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个性的本源[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4] 冯刚.以改革创新理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N].中国教育报,2016-01-05(03).

[5] 周含华.论佛家智慧对大学生心理建构的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02).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