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环境下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8-09-17 06:24黄静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7期

黄静贤

摘 要 新常态下现代物流业正处在技术环境与人文环境日益变化的阶段,针对中职学校过于依赖考试考证的学生评价,以及以赛促教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中的调整阶段等现实情况,笔者提出物流专业教师更多关注教学实施环节,并在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教学评价手段的运用和专业核心素养在教学的渗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中职物流 教学改革 新常态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阶段,职业教育正以产业转型为依据,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需准确把握经济社会的需求方向、实现职业技能人才的精准培养。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与就业环节正面对着日益发展变化的技术环境与人文环境,中职专业教师在把握到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升、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需加强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培育的渗透,创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其在不同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当前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近年来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已在多方面取得良好的发展。首先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课程改革。根据物流企业岗位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组织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综合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通过实训课程优化、实训教学资源整合以及多岗位实训一体化教学,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其次是校企合作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从学生到企业进行阶段实习、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合作模式,到建立物流实训系统供应商、中职学校和物流企业三方联动。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令学生毕业就业能有效适应用人单位对技能的需求,并且促进了校内外实训条件的提升、教师队伍优化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再者是“以赛促教”在中职学校物流教学起到有力的引领作用。各级教育部门重视职业技能竞赛,将其作为检验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教、赛、学"三为一体教学活动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融合方案,促进了专业教师技能提升和教学质量水平快速提升。

中职学校在教学改革中根据自身特点实施上述主要途径均取得不同成绩。同时近年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也碰到了一些难点,如:应试、考证依然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应赛模式侧重部分优秀学生,未能普遍惠及各个层次;校外教学实习管理规则收紧,学生在真实环境培养技能的机会减少,校内实训设施设备更新换代速度未能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从而增加了教师教学设计的难度。物流专业教师在贯彻专业发展路向与目标的同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把人才培养的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

2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建议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要求中职学校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和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与学生培养面对着经济技术和人文快速变化的环境,需要做出适应自身发展的改进,建立起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并据此进行发展性职业核心素养评价。

2.1课堂教学加强专业核心素养的渗透

核心素养一词在2003年经合组织出版的刊物上出现,欧盟将其定义为“代表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须的”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专家褚宏启教授对核心素养的解析指出,核心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适应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所需的关键素养。

我国物流行业近年技术的提升、跨行业的深度融合等变化均引起物流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和发展,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为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必然随之做出调整。而中职物流学生职业心态方面的核心素养是不变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只需适时做出更新。例如在入库操作这项技能教学中,不少企业已采用中心系统处理数据,过往的纸质单据多环节制作已变成电子单据且自动生成,学生在单据填制任务中已换作电子信息的更新任务,技能点发生了变化,但是细致的工作态度,发现货损货差等问题的应对能力、团队内部和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等等这些素养的要求是不变的。因此专业教师在行业的职业行为与习惯发生变化时期,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及时做出调整,使学生在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行为等多方面的核心素养同时提升,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需求。

2.2重视教学目标的设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而决定专业课教学目标的设置。细化在专业教师对每个项目的教学设计,都应以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地区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作为根本考虑因素。

以笔者所在佛山市地区为例,2014年数据显示企业物流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中高级别的比例达70%以上,企业希望直接从学校招聘或与中高职院校定向培训的比例达70%以上,而实际从职业院校的来源仅为20%,同时物流行业基层岗位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企业对中职学校物流人才的需求更倾向基层岗位,且要具有稳定性。

最近两年,应届毕业生在同一企业基层岗位工作往往只持续到顶岗实习时间的结束。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完成校内专业知识学习、技能培训甚至在实训基地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后,依然未能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学校与专业教师在课程改革、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显性职业素养即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而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的培育未能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效果未能在学生毕业初期阶段有效体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往往注重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衔接,专业认知教育通常放在低年级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放在高年级阶段,容易造成专业技能与职业习惯或职业态度的培育相分离。

以仓储配送与运输基层操作岗位来说,不同的作业任务对应不同的能力培养需求。2016年笔者调查了佛山市本地9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涵盖大型国有企业、大型外资企业和中小型民营企业;物流性质涵盖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調查对象包括企业主、人事部门经理、基础管理主管和一线员工等。调查数据所得:基层操作各岗位作业人员在岗位专业知识、吃苦耐劳、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细心与耐性、自学能力方面都有较高的标准,各项要求的涵盖率达100%,只有拣货员、包装员、调度员和装载员在保密能力方面、信息员和拣货员在创造力要求稍低,也分别在65%和80%左右。

针对上述现实情况,专业可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进行思考,把职业习惯于职业态度的教学要求明确写入教学目标,并在学生在校学习的各阶段持续实施影响,使学习主体获得良好的积累,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行为习惯相互融合。例如本地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初期从事的物流行业岗位主要是仓储、客户服务、电话营销、商品保管、运输、生产、品质管理、统计、装卸搬运设备操作等。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能一概而论,需根据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同项目内容进行相应的设置。

2.3善于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

课堂教学设置的学习环節完成后需要进行评价验证,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评价的主体来分,主要有三方面:学生个人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这近似于实际职业环境中的员工自我评价、同事评价与上司评价,当然在企业中可能还有下属的评价,这已包含在课堂环境中组员对组长的学生之间评价。学生作为主体的评价不但突显学生作为课堂教与学的中心,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职业主体意识,让学生的职业情感得到提升。从评价的对象来分主要有对完成的学习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成程度进行评价、学习成果的丰富性评价、主体意识和团队意识的评价等等。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课堂教学常采用翻转课堂等以学生为中心的驱动模式,学生能运用灵活的方式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对这些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能促进学生主人翁意识、职业态度提升。

评价标准的设置,注意兼顾主体多方面性,评价内容需切合本节教学主题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评价技术上应用多种方式,包括校园内外的教学平台、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教学技术等,增强评价的便利性与交互性,让课堂教学目标更有效地实现。

参考文献

[1] 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2] 李家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14(01).

[3] 田中宝.中职物流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佛山为例[J].中国市场, 2014(22).

[4]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