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的思维转换与重组

2018-09-17 06:24涂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实践

涂敏

摘 要 本文从思维与语言的辨证关系出发,总结了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在语言和文章结构上的反映。首先探讨了思维方式和思维、语言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造成中英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然后总结了几种汉英思维转换模式,结合一些翻译实例,探讨了相关转换模式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运用,以期给一些翻译初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中英思维方式 思维转换 翻译实践 翻译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一直以来,人们对翻译思维的研究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在国内严复的“信达雅”说、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等,都代表了中国翻译论的先进性。近些年,国内外许多文章还将研究兴趣细化到思维方式的转化对科技英语,交际英语和语言表达的影响,同时很多翻译专著中也把翻译思维列入研究范围。

在翻译实践工作中,有些译者对文本的认识不够,没有思维转换的意识,导致了一些错误的翻译,以致译文没有发挥正确的信息传递功能。因此,总结在翻译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思维转换,是进行翻译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1思维方式和思维、语言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

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的一种模式,它的形成是基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的某种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能用语言来表达。思维和语言相辅相成互不可分。没有思想,语言不能形成,同样,没有语言,思维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功能。

语言仅仅是一种用来交换信息和表达想法的媒介,也是一套个人之间进行交流的符号体系,语言并不影响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过程。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支柱。没有语言,思想就是无形的,没有思想,语言也不可能具备丰富的内涵。

翻译就是把语言从一种到另外一种塑形的过程。翻译是一种语言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考过程。在翻译中,语言和思维不可脱节。思维就是人类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抽象活动。另一方面,思维的发展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当思维活动被运用于语言中时,它就可以丰富语义并产生不同的想法。

基于以上对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翻译工作不仅会受到两种语言的影响,也会被两种思维模式影响。因此,一个好的译者不仅仅需要熟悉这两种语言,同时还要掌握在两种思维中进行熟练转换的技能。

2中英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

(1)汉英文字的形式是不同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它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展示。同时它也是人们用形象表达思想的一种生动形式。英语是来自于拉丁文的字母形式的字。这种字不形象化也不能直观的代表事物,是一种抽象的解释和逻辑思考。

(2)汉语文化中把人类当作重心,而且处处表现出人文主义。很多中国文学和诗歌中采用的就是形象思维。中国人把汉字看成一个整体,这就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形象思维。西方人认为人是来自于天堂,彼此独立的,同时他们也看重尊重这种独立。西方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前进中变化着的。西方人看重理性分析,他們的思维模式类似于直线型。

(3)从经济上来说,在中国,农业主宰经济。中国人认为一切来自于自然。在西方,个人主义的发展与产业和商业的发展紧密联系。他们更是适用于用抽象概念来阐释具体事物,更关注抽象思维能力。

从上述阐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源自文化历史的背景的差异。西方倾向精确和具体,东方倾向于模糊和整体。

3三种汉英转换模式及实例

3.1螺旋思维和直线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活动大多是螺旋式转圈向前发展,把做出的判断或推理的结果,以总结的方式安排在结尾。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性”的,在语言表达上,他们习惯在语篇的开始就直接点题,然后再依次分析。重心在前,这通常是英语长句的一个特点;而重心在后,这通常是汉语在排列顺序上的一个特点。

例:Engeles spoke with the authority and confidence, born of forty years closer friendship and intellectual intimacy, during which he had grasped, as no other man had, the full significance of Marxs teachings.

译文:由于四十年最亲密的友谊和思想契合,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学说的意义比任何人都了解得彻底。他就凭这四十年的威望和信心说了这些话。

分析:上述英文文段各句有一个主干语言成分,居于句首,给整个句子先戴上帽子,然后条分缕析,依次阐发。翻译中,通过思维模式转换,译文按汉语习惯将重心移到了句末,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3.2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具象思维:中国人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和事例解释抽象概念,习惯于用形象传情达意,因而就有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这样的佳句。

英语的抽象思维:西方人习惯用抽象概念解释具体事例,强调的是摹仿和再现。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出现了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

因此,汉英语言之间的意与象很难一一对应,必须进行转换。关键要在分析环节中透过源语言的意象领悟原文的意思,运用思维转换成目标语言中的意象。

例:雨花石

原译:yuhua peddles

意象重组:落花如雨成石

分析:旅游宣传资料翻译应突出其文本功能,即透过译文,读者能够从中获取主要信息和相关背景知识,这是翻译的关键。本例中的“雨花石”就名称的历史和传说而言,译文yuhua peddles未能有效地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相传南朝梁武帝时,高僧云光法师在石子岗讲经,感动得上天落花如雨。花雨入地即变成无数大如鸡卵、小似蚕豆、绚丽多姿的砾石,“雨花石”由此得名。把握了原文的意思之后,我们不妨译为flower-rain peddles,这有助于译语读者从中获得相应的意象,了解中国文化。

3.3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主体思维

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更强调直觉,强调人的认知能力。汉语里人们习惯用我想(I think),我估计(I estimate),我希望(I hope)等句型来表达。

英语的客体思维:客体思维指的是在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中把客观世界作为核心的思考方式。英语更习惯用无灵主语,它表示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物名称或时间地点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英美人的思维模式和幽默特点。例如“it”and“there”,it appeared to me that?(好像),it occurred to me that?(我想起),there it is.(你瞧。)

总结:中国人习惯用有生命的词作为主语,而英语里通常用无生命的词作为主语。

所以,我们进行英汉翻译时,不能只是按照句子的模式进行词对词的対译,应该更注意主体和客体的转换,否则只会造成译文与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格格不入。

例1:The moment we stepped into the country, care and kindness surrounded us on every side.

原译:一踏上国土,到处都是关怀与照顾包围着我们。

改译:一踏上国土,我们就随时随地感受到关怀与照顾。

例2: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his footsteps.

原譯:厚厚的地毯消灭了他的脚步声。

改译:他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分析:通过改译,进行了西式客体思维倾向和中式主体思维倾向之间的转换,译文更加自然、顺畅。

4结语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不应被看作是一种以重新编码形式出现的相同信息,而是人类行为的特定形式,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决定了翻译所采取的手段和策略。

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读者群体的思维特点、表达习惯等,还应考虑到译文预期所要达到的目的,适当地进行转换、重组、变通。切忌一味强调 “对等”,生搬硬套,违背翻译行为本身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2.

[2]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8.

[3]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0+129.

[4] 王立弟.英语翻译四级笔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 许渊冲.不朽的诗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78.

猜你喜欢
翻译目的论翻译实践
从目的论看戏剧《理想丈夫》的三个译本
从翻译目的论浅谈《黄土大塬》字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