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臆造现象分析

2018-09-18 10:06任仝
新媒体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

任仝

摘 要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令网络环境更加高效便捷,同时出现了对语言概括化、简省化、速度化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一批又一批不合乎规范的网络微语言的使用。由于网络环境下失去了对语法、字词、语义标准和规范的约束,使得语言不规范现象大幅增加。综上,正视网络语言环境,纠正微语言使用的错误成为了新时期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网络语言;词语臆造;语言规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9-0017-02

由于朋友圈、微博等平台用户基数的逐步增多,网络语言会迅速在各大平台扩散传播。同时由于网络交际的虚拟性、便捷性、普遍性,微语言生活中的各层次网民由于各种原因造出许多不规范的变异新词,主要体现在语音、语义的变化以及受社会事件的影响这几个方面。

1 语言臆造出现的原因

1.1 语音方面

1)方言词的使用。微博平台是一个开放性的交际沟通工具。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使用习惯,由于大多数方言字词在普通话中找不到相对应的汉字,于是选择与其相同读音或相近读音的字词来替代,在传播过程中也逐渐被其他地区和民族的网民所接受并大范围使用。有些方言区的人因前后鼻音不分,将eng念成en,打字时便出现以“盆”代“朋”的现象,于是出现“小盆友”(小朋友)等词;有的方言区(如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福建等地区)f、h不分,来自这个方言区的人将“喜欢”打成“稀饭”;有的方言区l、n不分,如兰州方言中的“姑娘”打字为“菇凉”;有些方言区平翘舌掌握不好,于是出现了“妹纸“(妹子)、“次饭“(吃饭)、“滚粗”(滚出)等词;还有东北方言中的“没sei了”(没谁了)以及粤方言的“猴赛雷”(好厉害)等词都逐渐被大范围使用。

2)合音词的使用。所谓合音,实为相邻的两个音节产生融合而变为一个音节,在现代汉语中,字词最基本的结构原则是一音一字一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遵循省力原则,慢慢地合音后字词的语义在长期连用下很容易发生脱落和音变。在方言中大多数合音后的词语没有相对应的书写模式。而微语言以同音词假借的形式,产生了类似于“表”(不要)、“酱紫”(这个样子)、“男票”(男朋友)等网络新词。

3)外来词的音译。由于网络用户层次的多样性,一部分人群因不会拼读外语词、或因为输入法无法打出外语字词、再或是为追求娱乐性、夸张情绪,会把外语单词以汉字拼读的方式展示出来。如:“欧巴”“三q”“干巴得”“萨瓦迪卡”“搜噶”这一类音译词。这些词被大范围使用,甚至成了标志性的语言。

4)谐音词的使用。有些网民为了标新立异,增加趣味性,在某种语境下用相同读音的字词代替原来的字词,产生一种谐音音译词,以彰显幽默。例如在论坛中,“斑竹”就是“版主”;还有一些英汉混合型词如“狗带”(go die)、“笑cry”(笑哭)、“厉害了word哥”(厉害了我的哥)、“因吹思听”(interesting),其翻译完全不符合英文逻辑,甚至完全违背了语义。

1.2 语义方面

1)错别字及生僻字错用。错字在微语言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一些错别字是由于无意中输入错误,却逐步被网民所接受而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还有一些错别字是有意识的输入错误,用错别字来强化娱乐情绪。有些错别字甚至已经将错就错,逐渐被接受为常用词汇,具有固定的用法。生僻字也是微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词大多数是由异体字和繁体字演化而来,这一类词有一部分与原意相同,但更大一部分会与原意大相径庭。如:囧,读作jiǒng。本义为“光明”。错别字、生僻字在网络环境中的广泛错用,对现代汉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不利于文字的规范和发展。

2)对长句的简写。“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儿”这句话本是一句网络流行语,进而被网友减缩成“城会玩”,与之类似的还有网络热词“然并卵”(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男默女泪”(男生看了沉默女生看了流泪)、“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战五渣”(战斗力只有五的渣渣)、“何弃聊”(为什么放弃治疗)、“天凉王破”(天凉了,让王氏集团破产吧)、“李菊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火钳刘明(火速前排留名)、人艰拆(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等。

3)复合成分构词: 两种不同意义的语素相结合而构成的网络新词。如:“高富帅”“矮矬穷”“白富美”等。

1.3 社会事件方面

语言既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者。在网络语言传播的过程中,社会上發生的一些热点事件经常会引起语言符号意义的变化,衍生出新的含义并被广大网民广泛传播使用。

在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在采访中回答的 “我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这一句话无疑已成为最风靡的网络流行语之一。还有那句颇有情怀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源自河南省实验中学一名女心理教师的辞职信。这封仅有10个字的史上最任性辞职信,在微博中转发评论量达到10万。现代人普遍对远方的世界有一种向往之心,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压力,所以一封辞职信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并迅速被传播发展。

2 微语言快速发展的利与弊

1)微语言的好处。一定时期的语言是对一定时期社会现象的映射,微博新词的出现,让网络语言更准确快速的表达平时难以言表的情绪,有其自己独特的表意优势,在这个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网民倾向于追求更加高效便捷、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微语言”在新时代的传播背景下,更加适应人们的表达需求,被新一代年轻人热衷使用。微博语言的运用不仅在微博平台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将会逐步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语言。

2)微语言的弊端。(1)语言臆造忽略了现代汉语的规范性。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网络语言有其传播速度快、简短便捷等优势,但我们仍不能对其全盘接受。很多现象仍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如对语言的滥用、误用。微信语言作为快餐文化的产物,严重缺失规范性和严肃性。错别字、生造词、成语滥用等行为,使语言的规范性减弱;而成分错失、语序错用、表意错误则对中国语言传统语法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语法规范性的弱化。(2)语言臆造会肢解破和坏传统语言。中华文化强调语言内涵深刻、表意婉转、音韵谐美。许多网络新词的产生,忽视了我们一直以来遵循的造字规律,违背了语言正确的表述方式,主观臆造和牵强拼装的意图过于明显。如果一味任由网民标新立异的创造语言,而完全忽略了语言归属于现代汉语的事实,就会使“微语言”与现代汉语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必将破坏中华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语言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3)语言臆造会导致交流障碍。我们经常会发现打开微博或微信有一些广为流传的词汇自己却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有些微语言如果离开了相对的语言环境,就会让人无法理解,部分网络词汇在现实语言环境中使用的时候,人们会发生严重的混淆问题。(4)对未成年学习语言造成障碍。由于青少年正在逐渐的学习过程中,无法正确区分网络用语以及书面用语的使用环境,造成现实生活中甚至学习中大量运用不规范的网络臆造词。一些不懂得词汇规范的小学生会将其运用到语文的答卷中。这也体现了网络词汇的弊端。

3 如何规范微语言

1)强化规范、加强监管。应加强对网络秩序的管理,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性引导,加强对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监测,引导网民使用、传播规范传统、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语言,摒弃标新立异、粗俗不堪的网络语言,在政策上加强网络规范、提高监管水平、坚持舆论引导。同时,相关各新媒体行业平台应加强审查、严格把关,比如可以设置词汇列表黑名单,对网络敏感词语进行限制,避免网络低俗词语的大范围传播。

2)行业自律、加强引导。微博大V应自觉承担责任,拒绝传播无意义、无规范的网络语言。广大网民应提升自己对网络文化的鉴别能力,网络平台应加强过滤低俗词语,特别注意引导规范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在学校教学中,对教师的授课语言进行规范,杜绝使用网络语言,做出明确语言规定。网络信息服务者、网络输入法等软件应明确语言导向,对不标准的语言文字、低俗词语拒绝提供快捷输入、联想输入服务。

参考文献

[1]敖永春,陈纯柱.网络语言传播的失范与规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125-128.

[2]杨万能.和谐社会网络语言规范与人格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3):57-58.

[3]李素琼,杨燕群.网络语言变异现象与现代汉语语言规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4-96.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浅析网络语言变体的特点
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思考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我看“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