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探析

2018-09-18 10:01尹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人文素质教育社交媒体

尹玉

摘 要 社交媒体时代,许多大学生将终端在线阅读作为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这种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性的阅读,并不能为当代大学生带来思想的深刻,更不能养成人文素养。如何在社交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课题。本文从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入手,结合社交媒体对人文素质教育带来的冲击,提出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现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辨等途径,以期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 社交媒体 碎片化阅读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的重要空间。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著民”,是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在社交媒体环境下,阅读可以“分享”和“互动”,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知识获取和社交的需要。但是,这种零星的、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性的信息获得方式,并不能为当代大学生带来思想的深刻,更不能养成人文素养。如何在社交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课题。

1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和意义

人文,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它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是指以人内心的精神为基础,以文化传统为负载所构成的人的整体素质,同时它又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综合素质,包括主体的人文精神、人文意识、人文品质、道德水准、文化心理等等。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传承社会文明和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5年11月,国家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此背景下,更要深刻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世界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即各门学科在继续向纵深分化的同时,又朝着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需要大量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许多一流大学实施教育改革,增加人文素质课程设置。麻省理工学院上世纪90年代起就着手实施一套“工程师教育探索性改革计划”,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五类课程:语言,思想和价值,艺术,文化与社会,历史研究。要求所有的本科生都必须在这五类课程中至少修习三类。人文知识是孕育创新意识的沃土。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过,“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科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辩”,深厚的人文知识可以赋予人非凡的洞察力和想象力,而这两点就是创新的关键。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流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人文素质可以帮助人们确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进一步建立精神家园。“一个学生欲成为有教养之士和一名国家公民,一种对于历史、根、世界之成长模式以及主导这一进程的观念的理解于他而言是重要的”。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这种发展常常表现为经济、文化、道德等规则的变动,如果缺乏一种宏观的、历史的审视,它往往会带来强大的冲击力,尤其是会给青少年大学生带来迷茫。而这种宏观的、历史的思维养成,需要依靠人文教育的潜移默化,慢慢积淀成人们的家国情怀,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落点,也是一流人才的重要素养。

2社交媒体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冲击

社交媒体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大冲击,在于它的碎片化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是指利用零碎时间通过手机、电脑、数字电视、平板、阅读器等数字终端在线进行片段化的、有图文结构内容的阅读,最为常见的载体有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移动APP等。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利用零星时间快速获得各类信息资讯,同时又可同步实现分享交流点赞等互动,“一机在手、天下资讯我有”的便捷性、知识性、社交性、互动性等特点,吸引各年龄段的人进行阅读,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就更大。青年学生本来就有对新鲜知识和信息的好奇,随时随地的资讯,各种大V们的见解看法,构成了海量的信息,看不完,读不尽。华东师范大学曾发布上海大学生阅读指数报告,显示有84.3%的大学生将“手机阅读”作为最主要的阅读方式。经常可以看到,大学老师们特别是通识课和公共课老师们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讲台下学生们低着头刷着朋友圈和公众号。许多学生不仅是利用零星时間,甚至是整块的时间都在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存在零散性、浅层性、趣味性的特点,即使是一些基于人文专业知识的公众号,其知识展示形式也是分散的,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起大部头的著作来说更容易阅读,挤占了深度阅读的时间,也更容易让人沉溺于这种快餐型的知识,对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思考性阅读望而止步,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 “学而不精,学而不深”的现象,逐渐消减阅读者的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简言之,这种阅读方式与真正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越来越远,达不到提升阅读者人文素质的目的。

3社交媒体下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网络时代,高校要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体系建构

要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渠道作用。人文知识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计,首先要精选上述学科通识性课程,系统设计,统筹兼顾,减少概论课,在大学低年级增加专题性课程,在大学高年级增加原著导读性课程,形成稳定的、经典的核心课程体系;在要求学生必须选够一定学分的同时,也要提供足够丰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3.2提高人文素质课程教师综合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要传授知识,但绝不等同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思维方法、传授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授课者要有非常高的教学能力和人格魅力。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观摩、社会实践课程等实现教学的生动性和深刻性;人格魅力的提升,则在于授课教师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提炼,在于自身的理想信念是否高远。高校要把提升人文素质课程教师综合能力作为重点,通过人才梯队建设、师德考核评价等指挥棒设计和开展教学培训、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措施,打造人文素质课程“四有”好老师队伍。

3.3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现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辨

虽然社交媒体带来的碎片化阅读无法建立对一个深度问题真正的、系统的理解,但是社交媒体可以提供新颖丰富的载体,帮助大学生实现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辨成果的生动表达。比如选定人文主题,通过进行主题微视频制作,创建主题公众号、线上论辩等激发学生进行大量深度阅读和思考论证,然后创作出高质量文案,从而形成深度阅读和思辨的有效输出。

猜你喜欢
碎片化阅读人文素质教育社交媒体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碎片化阅读时代广播节目的生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