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子生长记

2018-09-18 20:02匡莉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竹篾参照物回形针

匡莉

活动背景

孩子天生好奇好问、乐于探究,对大自然有亲切感。我园有一片小竹林,孩子们每天都会来这里散步,四月初连下三天雨后,刚到小竹林,就有眼尖的孩子叫起来:“快看!笋子出来了!”大家立刻四散寻找,很快就在石子路旁、山坡上、围墙下找到了笋子,新笋露着嫩黄的尖头,惹人怜爱。孩子们看着细小的笋子,都想知道笋子是怎么长大成竹子,这是一个持续观察的过程,就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发现,一起感受笋子生长的神奇变化。

活动描述

笋子长高了吗?

五一小长假过后,不少孩子惊讶地发现笋子有点不一样了。(在这之前,孩子们每人认养一个笋子,给它做标记并给自己的笋子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快来看,我的TT长高了好多!”“我的也长高了,记得上次插牌子的时候它只有牌子下边那么高。”

听了孩子们的议论,教师说:“你们怎么知道笋子长高了?”

“我用手比画的。”“我跟标记牌比的,原来没有标记牌高,现在比它高了。”

教师:“看来要想知道笋子是不是长高了,可以比画测量,也可以找一个东西做参照物进行比较。”

“什么是参照物?”

教师:“参照物是用来对比做标准的东西,就像我们在门框边量身高,那个门框就是参照物,我们可以选其他东西做参照物来和笋子比较。”

参照物怎么选?

教师:“你们选了什么做参照物和笋子一起比的呀?”

“我的笋子正好在围墙边上,我就用围墙做参照物,它现在长到第二块砖头那里了。”“我的笋子和另一个笋子长在一起,我用旁边的笋子。”“我和小雨用了同一根长竹竿,这样笋子长到很高很高的时候还是能和它比,我们把竹竿藏在围墙下面了。”“我用小椅子的一条腿来和笋子比的。”

有一孩子叫了起来:“不能用笋子做参照物,两个都在长,不好比的。”

“为什么呀?”

“选的参照物是不能变的。”

“哦,我明白了。”

之后孩子们几乎每天都使用参照物和笋子比较,不间断地观察笋子的成长过程。

孩子们在开始比较时理解并真正发现了参照物的作用,对于参照物的选择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不但能根据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推测出使用方法,还能迁移生活中的经验,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孩子不再依赖成人,而是向同伴寻求帮助。

笋子一天能长多高?

有了参照物,孩子们发现笋子确实长高了一些,也有个别孩子觉得笋子根本没有长高,他们用拇指和食指在参照物上比来比去,又相互比着,还有人比着手势来给教师看,“笋子一天到底能长多高呢?”

孩子们亲眼看到笋子一天天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笋子高度的变化。孩子们通过观察,切实体会到“高度”这个量词的意义。当孩子们在注意高度变化时,教师适时把握机会提出问题:“你们刚才比的是这么高吗?”借此,引导孩子们发现“测量”的需要。

教师:“我也很想知道,一起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笋子一天长多高?”

“我们可以量一量笋子今天有多高,再量一量明天有多高就行了。”

孩子们对测量有了兴趣,开始讨论使用什么来测量。

“用手指!”“用吸管!吸管长一点。”“用筷子!”“还有回形针,可以把回形针一个个连起来。”“还可以用毛线,毛线想要多长就有多长,还好剪。”“用竹篾子!”

孩子们自由结对。“我捏着,你来帮我剪断。”“毛线很软,你要拉直一点。”辰辰拿着一截毛线从笋子底量到笋尖,发现毛线只多出了一点点,她自己剪断了毛线,递给佳佳:“你帮我拿一下。”之后她又拿出一个回形针,在笋子边比了一下,然后又拿了一个连在一起,发现两个回形针的长度刚刚好。

测量活动中,孩子们学习运用测量的方法。例如:如何选用适合的工具?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对测量材料特性有自己的思考,如毛线是软的要拉直;竹篾较硬比较难剪,就用笔在上面做个标记;用回形针测量时先比一下大概需要几个再连起来,这些都是孩子的自主探究行为。教师观察到孩子对已有测量经验的灵活运用,他们能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学习经验连接起来。

把测量结果记下来

孩子们要将测量结果记录在本子上,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怎么记录,几个孩子围坐在桌边,拿出勾线笔、透明胶、双面胶就开始了。之前有过植物观察记录的经验,孩子们首先写上了今天的日期,然后他们把测量结果——毛线、吸管、竹篾、纸条、回形针等材料用透明胶粘在纸上。

选了两样材料测量的佳佳在贴好吸管和竹篾后叫了起来:“看,它们是一样长的!”

教师:“说明你测量的结果很准确,你的TT今天就是这么高。”佳佳想了想,在吸管和竹篾之间画上了一个“=”号,然后在上面空白的地方画出了一些图案。她画的图案意思是:“我交到了竹子朋友,它叫TT。”

其他孩子的记录也各具特色,有的画了一个和测量结果一样高的笋子;有的自己设计了一个记录表格,把今天的新发现画在每个小格子里;有的以图夹文写出一句对笋子朋友的祝福。

开放式记录更能提升孩子的纪录水平。教师在孩子们做记录的过程中发现,一开始孩子在做这个开放式记录时,大多只简单地把最直接的测量结果贴在本子上,并没有刻意去思考要记录成什么样子,但孩子在绘画活动中已渐渐养成充分利用纸张的习惯,于是开始思考如何将纸面上的空白处填上有意思的内容。孩子们想到了绘画和符号,把自己的发现和心情用图夹文画下来,记录内容也不局限于某一点,如在记录笋子一天长多少的内容之外,有的还记录下笋子的特征、周围环境,甚至是自己的疑惑。開放式记录帮助孩子回顾自己的探究历程,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以及接下来怎么做等。

想到了用尺

教师比画着绳子“长了这么高是多高?”“两个回形针的高度是多高?”

“今天到底长了多少?”孩子们脑洞大开,“我家有尺子,用尺子量”。

在教师的启发式引导后,孩子提出了使用尺子来测量笋子一天内长了多高,他们知道要将尺子的“0”刻度与测量对象的一头对齐,但在得出测量数据时还需要教师的一点帮助和提醒,他们将尺子量出的数据记录了下来,发现有的笋子长得多一点,有的笋子长得少一点。一天能长5~8厘米,雨后的笋子长得更高,一天能长10厘米。孩子们持续不懈地观察着,见证着笋子的飞速成长。

活动反思

以上是大班孩子在户外观察笋子生长过程的调查探究活动。当孩子进入调查的实验阶段,教师应给予他们适宜的材料和充分的支持,让孩子能自主计划、预测、行动,近距离观察,收集、记录数据和分享他们的体验,反思他们的经历,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关系,能构建合理的解释并提出新问题。孩子们可能会针对一个问题探究很长时间,他们的探究活动也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和新的调查内容。

在调查探索过程中,当孩子来找教师时,教师总是鼓励他们再想一想,再试一试别的方法。当孩子有所发现时,教师也会请他们与大家分享。教师除了提供材料等孩子需要的资源外,也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寻找资源,到现场多次观察,调查,让孩子们了解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当孩子的做法行不通时,教师不急着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而选择让孩子自己试一试,当实验失败时,再一起从失败中学习纠错。

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应处于被动的状态。相反,教师应掌握学习的契机,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挑战孩子的思考,激发孩子的潜力,才能帮助孩子在“最近发展区”达成学习目标。

那么,在孩子探究科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创造一个科学氛围的文化环境,建立一种“问题互动式”的默契,有问有答,有研有究,有思有想,有做有得。支持和鼓励孩子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引导孩子,促使孩子有重点地探究并加深他们的思考,增强孩子的体验,维持孩子内在的好奇心,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兴奋地探究这个神秘的世界。

猜你喜欢
竹篾参照物回形针
幸福不需要参照物
老手艺人能用竹篾编二维码
竹篾簸箕上的花菇
寻访竹艺足迹传扬工匠精神
回形针浮起来了
参照物和我们的宇宙
自己挂住的回形针
“机械运动”典例解析
爱是爱的参照物
双别回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