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文献探讨失笑散用法

2018-09-18 09:24刘泽李永红孙静臧明贤田苗赵舒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8年8期

刘泽 李永红 孙静 臧明贤 田苗 赵舒

【摘 要】 目的:查阅古代文献,探析失笑散的剂量、剂型、煎服方法及主治病证。方法:以中医典籍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为数据源,检索失笑散古代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建立结构化数据库,整理并分析数据。结果:纳入失笑散古代文献508条,其中失笑散剂量的使用范围为0.746~29.840g,最常使用的剂量为7.460g(二钱);剂型以汤剂为多(50.53%),其次为散剂(39.36%),亦有丸剂(5.32%)和膏剂(4.79%);煎服方法有醋煎服、酒煎服、水煎服、童便煎服;主治病证为腹痛、心痛等疼痛疾病(94.69%),产后血晕、胞衣不下、产后发热等产后病(83.86%)。结论:失笑散应用广泛,疗效明确,主要治疗痛证、产后病;煎服方法取决于疾病的病位与病势;使用剂型与疾病性质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中医古籍;失笑散;煎服方法;功效主治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5-0007-03

Abstract:Objective Generalize the dosage, the form, the methods of decoction and principal indications of Shixiao powder by consulting the ancient literature. Methods Search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bout Shixiao powder through the electronic book “Chinese Medical Classic”; establish structured data base, organize and analyze the data by Microsoft Excel 2010 software. Results There are totally 508 pieces of ancient literature selected into the research. The dosage of Shixiao powder is 0.746~29.840 gram, 7.460 gram is the usual dose. Decoction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50.53%), powder is the next(39.63%), pills(5.32%) and electuary(4.79%) are relatively fewer used. The methods of decoction include decocting with vinegar, with millet wine, with water and with urine of boys under twelve years old. Shixiao powder is commonly used in the pain diseases(94.69%), such as bellyache, angina, and generally used in the puerperal disease(83.86%), such as postpatum hemorrhage, mazischesis, postpartum fever, etc. Conclusion Shixiao powder has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 and curative effects, especially used in the diseases of ache and postpartum. The decoction motheds and the form depend on the location and trend of the desease.

Keywords:Ancient Literature of TCM; Shixiao Powder; Methods of Decoction; Principal Indications

失笑散最早見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有五灵脂、蒲黄两味药,书中言“治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效,服此顿愈”,可见其药效甚佳。自宋代始,《普济方》《丹溪心法》《本草纲目》《济阴纲目》《景岳全书》《傅青主女科》《血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医著中均有关于失笑散的记载,时至今日失笑散仍被广应用于临床。如芍药甘草汤合失笑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1]、失笑散加味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失笑散加味预防髋部术后异位骨化[3]、失笑散合黄连温胆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等。本文整理有关失笑散的古代文献,探究失笑散使用剂量、剂型、煎服方法及主治特点,以传承医方精髓,为临证提供参考。

1 资料

以中医典籍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该丛书收录了民国以前中国古代中医典籍1000余部,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医类电子出版物)为数据源,完成失笑散古代文献检索。

2 方法

2.1 检索策略 以“失笑散”为检索词对电子书内容进行全面检索,完整保留原文中关于剂量、剂型、煎服方法及主治病症的内容,整理为原始文献。

2.2 文献纳入标准 纳入文献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方名为失笑散者;②方剂组成为蒲黄、五灵脂或以蒲黄,五灵脂为君药者;③明确记录失笑散主治病症者。

2.3 文献排除标准 文献有以下任意条件者均予以排除:①方剂组成中不含有五灵脂、蒲黄者;②组方中蒲黄、五灵脂不是君药者;③有方无主治病症者;④内容重复者。

2.4 文献标准化处理 基于历代文献在记载或描述上的纷繁差异,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必要的规范或标准化处理。即对相同含义的不同表述进行统一,相近表述适当归并。

2.4.1 病症的标准化 参考《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关于病症的命名描述对信息条中涉及到病症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其人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者逾墙上屋,口咬拳打,山腔野调,号佛名神”标准化为“癫狂”;“儿枕块”、“儿枕痛”标准化为“产后腹痛”;“产后眼暗头眩,甚至闷绝不知人事,口噤神昏气冷”标准化为“产后血晕”。

2.4.2 剂量的标准化 纳入文献年代最早为宋代,最晚为民国,参考许国振[5]关于古今中药计量换算的考证,宋至清末(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按照一钱=3.73g,一分=0.373g换算;民国到公元1986年按照一钱=3.125g换算。

2.4.3 煎服方法的标准化 剂型:将剂型规范为为丸剂、散剂、膏剂、汤剂。(丸剂是将药材粉碎为末后加入不同辅料加工成丸剂送服;散剂是将药材粉碎为末后送服;膏剂是将药材粉碎为末后加入不同辅料熬成膏状,直接服用或送服;汤剂为药物进行一定时间的煎煮,服用其药汤;前期制作成丸散膏,后期又经过煎煮服用药汁者一律按汤剂处理。) 煎服方法:将煎服方法规范为水煎服、酒煎服、醋煎服、童便煎服。例如:“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食前温服。”规范化为“醋煎服”;“酒半盏,水半盏,煎七分,食前服。”规范化为“酒煎服”。

3 结果

经检索得到文献729条,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剔除后,共得到失笑散古代文献508条。

3.1 剂量 失笑散文献中涉及剂量者共109条。未说明五灵脂、蒲黄所占比例者,均以五灵脂、蒲黄按1∶[KG-*2/3]1比例配比后的总重量计算剂量,失笑散剂量从二分到八钱不等。其中,明·王肯堂《胤产全书》所载使用剂量最小,为二分;剂量最大的文献为清·唐宗海《血证论》蒲黄三钱,五灵脂五钱。使用剂量出现频数最多的为二钱,共78次,占剂量总数的57.78%。详见表1。

3.2 剂型 失笑散文献中涉及剂型者共188条,其中以汤剂使用最多,其次为散剂,膏剂和丸剂出现较少。其中汤剂、膏剂经过煎煮加热,共105条文献,占总体比例55.85%;散剂、丸剂为非加热剂型,共83条文献,占总体比例44.15%。详见表2。

3.3 煎服方法 纳入文献中涉及煎服方法的条文共154条,煎服方法共计4种。出现频数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醋煎服(94条)、水煎服(76条)、酒煎服(75条)、童便煎服(24条)。宋元时期以醋、水使用频数较多,明清时期以醋煎频数最高,酒、水煎服其次,亦有童便煎服。民国时期以醋、水煎服方法使用较多。详见表3。

3.4 主治病症 记载失笑散主治病症的文献共508条,涉及病症25种。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产后腹痛(26.38%)、心痛(16.14%)、产后心痛(13.19%)、腹痛(12.20%)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腹痛、心痛、腰痛、胁痛、胃脘痛等疼痛性疾病出现频数为481条,占总体的94.69%;产后腹痛、产后血晕、胞衣不下、产后发热等产后病出现频数为426条,占总体的83.86%;崩漏、杀血心痛(妇人血崩而心痛者)、痛经、月经不调等月经病出现频数为76条,占总体的14.96%;产后血晕、癫狂等神志病出现频数为75条,占总体的14.76%。宋代失笑散主要用于治疗心痛、小肠疝气、产后腹痛等;明代失笑散扩展治疗产后血晕、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绝、痛经、杀血心痛等;清代又将其应用于癫狂、胃脘痛,胸膈痛等。详见表4。

4 讨论

基于文献整理可知,失笑散剂量范围为0.746~29.840g,最常用量为7.460g(二钱)。按照五灵脂、蒲黄1:1比例计算,单味药的使用剂量范围是0.373~14.92g,最常使用剂量为3.730g。药典中蒲黄的使用剂量为5~10g,五灵脂的使用剂量为3~10g。失笑散古代文献的最大用量较药典多,但最常用量符合药典的规定范围。

文献中涉及的煎服方法有醋煎服、水煎服、酒煎服、童便煎服,其中以醋煎服出现频次最多。陈嘉漠《本草蒙筌》指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不同煎服法其功效各有差异:醋因其味酸性温,功能疏肝解郁,化瘀止痛,故醋煎适用于肝郁血瘀证;酒因其味辛性热,能通血脉,行药势,破瘀止痛,故酒煎适用于起病较急,病情较重的血瘀证;《本草纲目》云:“小便与血同类也,故其味咸而走血,治诸血病也。”《中药大辞典》(第1版)中言其功效為“滋阴降火,止血消瘀”,故童便煎药活血止血,既适用于血瘀证,也适用于因血瘀而致的出血证。失笑散用于产后恶露不绝的煎服方法为用醋熬成膏,再入水煎服,加强化瘀之效;闭经、产后血晕、胞衣不下,病势急或重,多采用酒煎服或酒送服;童便煎文献最少,多用于产后瘀血上冲导致的心痛或真心痛,活血止痛降冲逆。

失笑散剂型包括汤剂、散剂、膏剂、丸剂,其中应用较多的为汤剂和散剂。李东垣言“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散剂便于携带,服用便捷迅速。故散剂适用于急性发作的疾病。汤液吸收快,作用强,故有“汤者,荡也”之说。《圣济经》云:“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最宜。”故汤剂适用于病情较重的疾病。因失笑散所治病症多为产后腹痛、心痛、产后血晕、胞衣不下等发病较急、病情较重的疾病,故多使用汤剂和散剂。

失笑散治疗疾病广泛,但在治疗中又独具特色:痛证:以腹痛、小肠疝气等腹部痛证为主。此外还包括败血上冲心胸导致心痛;肝经气滞血瘀导致胁痛;瘀血留扰胸膈导致胸膈痛;血滞胃脘导致胃脘痛等;产后病:以产后腹痛、产后心痛、产后血晕、胞衣不下为主;月经病:以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多用。

以上为古籍中失笑散剂量、剂型、煎服方法及主治病症等内容的浅要论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秋霞.芍药甘草汤合失笑散加减用于治疗青春期原发性痛经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0):56.

[2]许凤莲.失笑散加味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50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4):576.

[3]李亚平.失笑散加味定向透药治疗髋部术后异位骨化36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6):84.

[4]李景君,王 蕊,徐京育.黄连温胆汤合失笑散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8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2):137-138.

[5]许国振.古今中药剂量换算的考证[J].中医文献杂志,20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