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把握运用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

2018-09-20 10:52徐燕丽
新教师 2018年6期
关键词:长方形运算经验

徐燕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那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是什么?学生已有的经验又如何界定?教学中如何把握它们?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幼儿时期,属感知运动认知阶段,重具体和实物,重形象和活动。小学低年级时期,仍有学生处于这样的阶段,虽已经进入前运算阶段,但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展开教学,仍是教师所要采用的主要教学策略。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具体运算能力,进入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学生的抽象能力已经能从形象中剥离出来,独立进行抽象,但仍是以形象为基础的泛抽象阶段。教师的引导仍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观察、发现、抽象。而到高年级时,学生基本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其思维方法、思维结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各方面的经验也得以积累和发展。此阶段教师可以尽可能地放手,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自主地去追根溯源,找寻与问题相融合的生活情境,自主地去探索和研究。

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关键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起点和最高点,合理地运用。正如维果茨基所说的,找准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域,跳一跳方能摘到果子。

二、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其实都会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但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什么?笔者以为,学生已有的经验可分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观察经验、操作经验、活动经验和认知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其实也可以分为学科知识的经验、能力方法层面的经验和思维层面的经验等。

1.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生活经验是截然不同的。哪怕是对同一事物,因学生的年龄和个体差异,其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不同的。例如,图形的教学。一张桌子,低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可能是大大的、高高的、平平的,其生活经验是具象的。中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可能是桌子的形状,长方形的、圆形的,想到生活中还有哪些形状相似的物体等,其生活经验是形象的。高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可能除了形状外,还会思考物体的其他特征,他们已经具备了抽象的经验了。

(1)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把握需与知识点相衔接。例如:一年级的数数、比数的大小、多少。上述内容的教学都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衔接。学生在感知运动阶段,已经有了操作的经验,即数数的经验,但数的大小和多少,仍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此时教师便要找准学生的数数经验,提供具体的物体让学生数,在数中感悟数的大小,在数中感知数的多少。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把握需与知识点相对应。例如,二年级有关平均分知识的教学。此前学生可能不知平均分的概念,但在生活中有可能接触分东西的活动,也因此具备分东西的经验。如何抽象呢?教师要为学生找到平均分活动。10个苹果,请分给5位同学,怎么分呢?1位同学分1个苹果,5位同学分了5个,还有剩;第二轮,再1位同学分1个苹果,最后,5位同学又分了5个,全部分完。还可以怎样分呢?1位同学直接分2个,5位同学,一轮就分完。这样分的过程就是平均分。数学知识其实是生活知识的抽象,生活知识也是数学知识的再现。找到对应的经验活动,为更好地学习寻找有利的生成点。

2.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因个性、个体乃至环境的原因,而不尽相同。同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可能因其个性、个体乃至学习能力的原因,而大相径庭。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进行知识的再迁移。在数学中,知识体系间是相互联系的。不管哪个门类的知识学习,掌握并积累一定的前置知识,都可以为下一阶段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幫助他们进行再迁移的学习。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能成为正迁移学习的助力,也可能因负迁移而混淆知识,造成不利影响。教师在面对负迁移时,就要结合对比的方法来比较知识间的异同点,用分析的方法来分析知识的联结点,让负迁移也能为学习所用。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弗赖登塔尔倡导“再创造”的数学教育,意即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张开数学想象的翅膀,再次经历数学知识发现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遵循着一条改良修正的道路阔步前进。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再创造的基础。如乘法的认识。教师列出算式:5+5+5=15,5+5+5+5=20,5+5+5+5+5=25,5+5+5+5+5+5=30。学生通过观察发现:3个5是15,4个5是20,5个5是25,6个5是30。可以用什么表现形式更加简便呢?学生最终会创造出乘法的表示形式。

又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如果教师仅呈现一个长方形图形,让学生自己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是不会想到用“长乘宽”的。如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创造性地再学习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前的数学家是怎样解决的?教师有意识地出示一张点子图,让学生先回忆学过的乘法的知识;而后演变为方格图,让学生自己再创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办法。(图1)

(3)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进行知识的再认知。知识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积累的体系。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不仅能够进行再迁移和再创造,也能实现对知识的再认知。例如,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后,学生已有了这部分的知识经验。此时他们对一把牙刷的长度,有了正确的认知,就不会再认为是2米。因为有了知识的积累,学生不仅能将它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反过来矫正自身对知识错误的认知。我们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能起到修正或矫正原认知的作用,称为再认知,即用已有的知识,再次认识以前学过的知识。

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经验,虽因他们的个体和环境影响存在差别,但大致相当。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运用。如果教师分析学生学情发生偏差,导致教学目标设置过高,结果可能是“高处不胜寒”;过低,便会“低处索无味”。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黄彧修)

猜你喜欢
长方形运算经验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有趣的运算
分类数 不出错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