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筒

2018-09-21 02:43鲍尔吉·原野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8年32期
关键词:邮筒信件书信

鲍尔吉·原野

【导语】

人类告别了农耕,进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和所谓高科技时代。网络、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替代了传统的手写书信。现代通信工具,表面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实际人情却成了沙漠。当初人们通信并不发达,依靠书信交流沟通,人们却有一颗颗炽热的心;而如今交流多了,心却远了。不禁怀念那些有信的日子,懷念写信读信时的幸福。

它始终站在那里,不理会时代,时代也不理会它,两者各不相扰。见到街边的邮筒,我,心里安稳。我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心噗地落进它应该待着的小洞里。圆墩墩的邮筒,穿着几十年没换的绿色的雨衣,它的形状、位置、颜色几十年都没变。

几十年里,街道翻了又修,楼房扒了又盖,人心翻了多少次个儿,潮流逼迫人们往前走,用手机、服饰、网络语言绑架人们,让他们承认落伍的羞耻。唯有邮筒不理会这些。它还是铸铁的圆筒,戴着圆圆的浅檐帽,在街头咧嘴笑。

如实说,旧东西大多禁不住时光的淘洗,那些粗陋的路灯,残破的马路围栏,由于跟新城市的格调不符而屡屡遭到淘汰。但邮筒似乎没有被淘汰的恐惧,它站在邮局门口或十字路口,个头高矮适中,什么人都可以把信件塞进它嘴里。它把信件吃进肚子之后,过些天,会有另一个人收到这封信件。

旧的东西不一定落伍,它们天生可与时光——如果不叫抗衡,也可称并驾齐驱。好多东西沉没于时光的海里,而后浮出海面,人没法小瞧它们。它们身上载着不可磨灭的另一个完整的时代。它们属于时尚,又高于时尚。邮筒乃公器,它不招摇也不过时。最妙的,是它不承担太多的工作,却没被淘汰。比之于人,真是极好的人生。

如今,写信的人少了,写字的人都少了。卖水果蔬菜的小贩会在纸壳上写几个字——3元一斤,不甜不要钱。书法家写一点大字,学生们被迫在作业本上写字,其余的人基本上不写字了。但字并没取消,写变成了另一种方式。而写信变成了典雅之事,手写信笺,封好后寄出去——或有,但这样的人不多了。然而,这都不妨碍邮筒立于街头,它和街树、路灯一起组成了安逸的风景。

邮筒的肚子里当年放过多少甜蜜、悲伤、紧急的词语,谁也不知道。这些词语又叫书信。在无网络的时代,写信是经典的书写方式。端坐桌前,构思,落笔成文。一封信即一篇文。边写边斟酌文采、语气,还要端一点书法的架子,以求把字写好,至少容易辨识——没人会把医生处方的字体寄给对方,此为大不敬。

我不知邮筒的肚子哆嗦过没有,有没有火烧的感觉,冰镇的感受?那些情书投到邮筒里,信上不知带有怎样的热情?写信人遇到踌躇的事,把信纸写了揉,揉了写,写好后跑到大街上,塞进邮筒里;你看往邮筒里投信的人,把信塞进去,会在邮筒边站立片刻,没人知道他为什么站立那么一小会儿。这时,一件东西离开他,要到其他地方。这东西是密密麻麻的字,是一堆心里话;心的一部分进了邮筒,寄信的人要犹豫一下,愣一下,然后走开。其实,人这一辈子,正像拿一把刀将自己像削竹片那样一片一片削下,放在各处,而邮筒只是一个象征。

(选自《今晚报》)

【赏析】

作者以邮筒为切入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虽然书信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作者通过描写邮筒带给人们的种种情感寄托怀念了那个慢时代的美好,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作者视邮筒为老朋友,通篇采用了拟人手法。在作者笔下,邮筒不再是冷冰冰的铁盒子,而是能说能笑有想法的超然于世外的胖子,形象可感可亲。作者在着力塑造邮筒的形象时,还通过时代的变迁、景物的变化、写信人的表现等加以烘托,使其超然的形象更为凸显。

猜你喜欢
邮筒信件书信
孤独的老邮筒
老邮筒
My Vacation
失窃的书信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靴子邮筒
最大邮筒
有奖问答
有奖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