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综艺到慢综艺:对当下“佛系文化”的思考

2018-09-25 02:53汪婧
神州·中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慢综艺佛系平衡点

汪婧

摘要:随着慢综艺的迅速崛起,安静地观察类的真人秀节目成为了当下的潮流。而这也映射出这个时代下“佛系文化”的走红,在这种不争不抢的心理下,事实上背后是如今快节奏生活的时代痛点——累。

关键词:慢综艺;佛系;文化内核;平衡点;时代痛点

随着“佛系”一词的大火,“佛系综艺”也成为2017下半年综艺大势。其大火是否意味着中国综艺审美模式的转型?其背后的佛系文化又究竟为何?

今年年初,湖南卫视一款以明星亲自到农村去体验山居生活为节目题材的生活体验类节目《向往的生活》,意外受到广泛关注。这款节目的播出让我们了解到,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浮华,褪去明星光环的他们也是一个个每天为了“菜米油盐”忙碌的普通人。由此,这种形式的综艺节目被大家称为“慢综艺”。

在如今户外竞技类真人秀同质化严重、受众视觉逐渐疲劳的状况下,慢综艺的出现为国产综艺带来了新的出路。

“佛系综艺”的横空出世

“佛系综艺”是指内容设计上不依靠起伏的情节冲突和故事走向博人眼球,宣传上不卖人设,整体风格朴实的综艺节目。目前大热的慢综艺大多自带“佛系”体质,在节目节奏平和的同时展现自然的生活环境,传达文化观念、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

2017年底,佛系文化一经提出就横扫微博热搜,刷爆朋友圈,人人进入“佛系时代”。随之而来的慢综艺也被包装成了更接地气的“佛系综艺”,这也赋予了“慢综艺”新的文化内涵。

细数其产生到发展,妙处与问题并存。

从刺激到有味

平日的快综艺多追求的是“刺激”与“过瘾”,是一种类似游戏中打怪升级的给人以快感的节目形式。与快综艺相比,慢综艺的精髓在于“有味”。由于制作理念和观众期待点都不同,慢综艺不再主打紧张晋级的游戏规则,而是通过节目本身的情怀与人文内涵打动人心,相比之下更有精神鸡汤般的治愈效果。

当前,快综艺的发展遇到瓶颈期,很大程度上是观众审美疲劳和文化内核缺失所致。

大多数快综艺节目的通病在于一味追求竞技感和刺激感,拼速度、拼惊险程度,这大大局限了导演们的创意发挥,只能在趣味性、嘉宾阵容、话题制造等方面做文章。

这恰恰是节目没有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引起的,观众在看过了相同模式复制下的各类快综艺后会迅速产生厌倦感。

《中餐厅》导演王恬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快综艺是快节奏社会的初期产物,可以筛选出节目最精彩的部分让观众目不暇接。慢综艺则是快节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走累了,总要停下来静静心。”

“佛系综艺”:在平和中治愈

取材于生活的慢综艺,强势崛起。根据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北京卫视这五大卫视新出炉的节目单,即将播出的新题材综艺节目被生活类慢综艺占据半壁江山。

不少网友表示,这种节目真的很“魔性”,不敢相信自己看一群明星做饭、拾柴、聊天居然能追几个月。

也许是因为真实吧。人们看多了节目如何作秀,所以没想到在节目里还能看到这样平凡普通的日常。而这些琐碎日常,竟然还有趣。这种综艺制作理念变化的本质,是受众文化鉴赏力的波动、改变和进步。

综艺节目的文化转型

在文化塑造上做的较为出色的节目如《奔跑吧》,在《黄河大合唱》一期中携西安交响乐团等在黄河边唱响爱国情怀,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收视率飘红,媒体纷纷发文力挺,跑男也因此成为“快综艺正三观”的标杆。

可以说,快综艺的创新发展早已有其方向,即转型升级下的文化注入。

今年,年初大热的三挡文化节目——《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诗歌大会》才真正意义上带动了此种类型发展,顺势进入2.0时代。再加上,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创节目、星素结合模式呈综艺发展趋势,让原本综艺主力军的真人秀节目大打折扣,文化类综艺这才得以顺势崛起。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这三挡节目的强势带动下,文化类综艺不仅给疲软的综艺市场注入了一股有力的强心剂,也让不少业内人士,对其未来充满希望。

抄袭还是超越:不同的文化内核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向往的生活》与2014年韩国TVD电视台出品的一款成员远离城市生活,来到农村自足解决三餐的生活实境综艺节目《三时三餐》画风一致,《亲爱的客栈》等民宿经营类节目也同韩国《孝利家民宿》相差无几。至此可见,从“快综艺”到“慢综艺”的转变高潮并没有给国产综艺带来“原创的春天”。对于“拿来主义“”现象的愈演愈烈,对此,有网友直呼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抄袭但是从沒有超越”。

《向往的生活》导演王征宇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到现在为止,《三时三餐》我只看过第一季第一集,因为不敢看,怕会陷入到他们编剧思路当中……《三时三餐》更多表达的是人与食物的关系,我们还是希望更多去讲述中国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

所以在一直直呼“要让中国创造走向世界”的今天,因为国际争端,国民自发开始着“限韩令”,但是我们的娱乐文化领域盲目“模仿”别人的举动不禁令人唏嘘。事实上,作为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我们与海外拥有不同的文化内核,我们民族自身的东西是无法被取代的。

寻求综艺节目2.0的平衡点

“第三类综艺”即将浮出水面?

值得期待的是,当“佛系综艺”与“快综艺”呈现对垒态势,不愿意两败俱伤导致收视率滑铁卢的出品方极有可能在两者中寻求平衡点,酝酿出快中有慢的“第三类综艺”。好看的快综艺遇上有味的“佛系综艺”,这样的有机结合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且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现状。

综艺终究是文化的映射。“第三类综艺”是否会现身?当下的文化迷雾如何突破?这不仅是综艺导演需要思索的问题,也是当代青年人需要探索和讨论的命题。

“佛系文化”流行的原因探索

2017年,“佛系追星”一词在网络流行开来。互联网上“佛风”劲吹,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乘客、佛系学生、佛系购物……一大波“佛系”概念汹涌而来。

事实上,在“佛系”文化流行之前,我们已经接触过类似的这种文化,即“丧文化”,指的是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地活着,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约束,麻木地生存,反映出当前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焦虑。

如果说“丧文化”产生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青年一代感知到凭借传统努力已经难以实现生活的质变和阶层的上升,而萌生出的焦虑麻痹感,我们从中还能看到他们对梦想追逐过程中的失望。但更消极的是,连“丧”都懒得“丧”,于是“佛系”文化便产生了。我认为,这可以看作是面对物质生活,持一种不争不抢、不钻营、不吹捧的随性与豁达;但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面对社会的竞争、面对生活困难与逆境时候的怠惰、消极、不愿奋进拼搏与毫无希望感的自我放弃。

“佛系文化”的时代痛点

“佛系”讲究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不禁让人联想到日本的“低欲望社会”。“佛系青年”爆红,这不仅是90后心理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问题的缩影。

“佛系文化”,在如今的时代,切实地反映了年轻一代的社会痛点——累。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年轻人之所以自称“佛系”,试着看开一切,是因为他们知道,即便自己看不开,事情也依旧解不开。不是他们不想努力,是因为努力带来的痛苦逐渐压倒回报带来的快乐。于是,这一届年轻人不再像自己的父辈一样,将奋斗、拼搏视作人生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唯一的意义。

用"丧"来表达负面情绪是一种自黑式宣泄,或换个角度来说,丧只是自我的保护色,即一种防御性自嘲。面对现实的无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失去信心,抱着"努力不一定成功,而不努力会很舒服"的想法,开始坦然接受。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事实上,"丧"的背后,也是一种接受面对自我的坦然。

参考文献:

[1]《慢综艺霸屏却平淡、快综艺遇中年危机,综艺市场下一个爆发点在哪?》汪雪倩

[2]《从快综艺到慢综艺,“抄袭”为何依旧“理直气壮”!》湖南科技大学

[3]《从“快综艺”到“慢综艺”扎堆,誰是背后的推手?》广电独家

[4]《警惕“佛系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徐鹏

猜你喜欢
慢综艺佛系平衡点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探寻中国苹果产业的产销平衡点
电视庭审报道,如何找到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点
佛系
“慢综艺”走俏 荧屏兴起“民宿热”
慢综艺电视节目“不忘初心”的探索
快时代的“慢综艺”节目现况分析与未来发展建议
在给专车服务正名之前最好找到Uber和出租车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