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看淡金钱

2018-09-26 11:35程刚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8年30期
关键词:穷学生民盟办报

程刚

梁漱溟先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一生著作丰硕,人生如其著作一样丰富多彩。先生向來对金钱看得淡之又淡,几则故事便能证明。

1926年, 33岁的梁漱溟与师友迁居万寿山北大有庄同住共学,开始讲《人心与人生》。由于讲得特别精彩,前来听课请教的人络绎不绝。一年后,教育部一位官员听到他的这个讲学后,认为十分精彩,便推荐他为北京高校学生演讲。

1927年1月,梁漱溟开始在北京高校讲《人心与人生》,他个人十分兴奋,感到这是对自己治学的肯定,表示要免费讲。大家都知道他对于学问痴迷,对钱一点也看不上,也没有过多礼让。

可梁漱溟讲了几场后却突然提出要收费,组织者便提出让梁漱溟自己定价。梁漱溟张口便说,每人听课费1元。这让许多家庭贫困的师生很不理解,有些人开始骂他,说他以前都是披着善良的外皮,现在终于露出狰狞的面目了。

梁漱溟根本不在意谁骂,依然定时开讲《人心与人生》,可两个月过后,高校再也没人骂他了,因为当时无论哪个学校,都有一些家庭十分贫困的学生收到了5元至几十元的助学费。

这都是梁漱溟给的。原来,梁漱溟开讲后,许多学生因为排不上号而焦急,而梁漱溟发现,每场都有教育部安排许多有关系、有门路的人,至少占去一大半座位,他们占了座,那些穷学生就没有听课机会了,于是,他便想了这个办法,从这些学生中挣来一些钱,补助给那些没有听课的穷学生。

1941年3月,中国民盟成立,梁漱溟任常务委员,并代表民盟前往香港创办《光明报》。刚刚办起来的报纸,经费和经营都十分困难。此时,著名报人萨空了因为报道皖南事变的真相被国民党通缉,被迫去了香港。

萨空了来港后,梁漱溟十分高兴,第一时间联系他,表达邀请其办报的愿望。萨空了携全家来港,正愁生活没有着落,干老本行当然愿意,考虑到《光明报》也是进步报纸,萨空了也没有和他谈工资条件,一心扑在报纸上。

不久后,在梁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光明报》渐渐打开了市场,经营走上了正轨。梁漱溟正式提议并报总部批准,由萨空了任报社总经理,并期望总部尽快批复。可是,民盟中央却一拖再拖,一直拖到了秋天也没有动静。萨空了不知民盟中央是对自己工作不满意,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便去问梁漱溟。梁漱溟对他说,中央最近正忙还没来得及。如此一来二去,萨空了有点急了,表示一家老小生活无着落,再不同意将离开这里。这一下,梁漱溟有点急了,他给民盟总部发了一份急报,萨空了的批复才算批了下来。

后来,萨空了才知道真正的原因。原来,这是梁漱溟一直在为萨空了考虑。《光明报》的社长是梁漱溟,萨空了是经理,可梁漱溟在定工资时,只给自己定100元,而给萨空了定200元。民盟认为这样不合规矩就一直不批。而梁漱溟却坚持,表示自己独自在港花销小;而萨空了全家在港负担重。并最后发电说,如不同意,将不再办报,民盟这才同意他的提议。可即便这样,梁漱溟还是不太满意,每次开工资的时候,总是把自己一半工资交给会计,让他交给萨空了,并叮嘱说是营利分红。

(选自《做人与处世》)

快言快语

为了帮助贫困学生,梁漱溟可以不顾名声收取听课费;为了帮助萨空了,他可以降低自己的工资。梁漱溟对钱看得很淡,与其说是性格始然,不如说他的天性中就有善良的一面。

猜你喜欢
穷学生民盟办报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民盟福建省委会向福建中医药大学捐赠《精正大医图》
向党而生伴党行——湖南民盟地下组织建立前后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民盟关系探讨——兼论政党关系和谐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院报的制胜要素和办报体会
人生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