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赫无伴奏组曲》

2018-09-27 09:10杨灵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萨克斯管古典音乐巴赫

杨灵

摘要:萨克斯管因其优美多变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活跃在古典、现代、流行、爵士等多种音乐风格的舞台上,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青睐。本文选取无伴奏作品中的典范之作《巴赫无伴奏组曲》,对它的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分析及演奏心得等方面进行浅释。

关键词:巴赫;无伴奏;古典音乐;萨克斯管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062-02

提起《大提琴无伴奏组曲》(Suites For Solo eel lo),我们就应该聊聊它的作者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年),他同时又是管风琴、小提琴和大键琴演奏家,具有“西方音乐之父”的赞誉。他在创作上,以复调手法为主,他的音乐集尼德兰地区和意大利、法国等国的音乐风格之大成。但在巴洛克时期,巴赫的作品一直不被大众所接受,直到德国犹太作曲家门德尔松·巴托尔迪(Mendelssohn Bartholy,1809-1847年)在音乐会上演奏了他的《马太受难曲》(Matthaus-Passion/St.Matthew Passion)后,巴赫的音乐才渐渐流传开来。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有《戈德堡变奏曲》(The Goldberg Variations)、(慷塔塔》(cantata)、《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马太受难曲》01atthaus-Passion/St.Matthew Passion)、《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等。

巴赫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的小城艾森纳赫。他10岁时成为孤儿,与大哥一起生活了五年并学习管风琴,之后在吕尼堡继续他的音乐创作。1703年,他回到图林根州,在阿恩斯塔特和缪豪森的新教教堂担任风琴师,在那里他扩大了他的管风琴曲目。1723年起,他在莱比锡担任风琴师,主要工作是给路德教会谱写宗教弥撒和为宗教大学的音乐学院谱曲。从1726年开始,他尝试创作了一些键盘和管风琴音乐。

克滕时期(1717-1723年)是巴赫最巅峰的时期,这段时间中他创作了他生平比较著名的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Clavier)。在1729年巴赫创作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宗教作品《马太受难曲》(Olatthaus-Passion/st.Matthew Passion)。

本文所选用的这首《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是由世界著名萨克斯管教育家、演奏家、活动家隆戴先生(Jean-Marie-Lon-deix)众多改编作品中的一首,于1963年改编完成,成为教科书般的里程碑式经典乐曲,扩充并丰富了学院派萨克斯管专业作品库。

这套组曲共分为六首:风格明亮的《前奏曲》这首前奏曲不采用旋律,主要突出干净的组织和音调的色彩;风格悲伤而强烈的《阿勒曼舞曲》它与《前奏曲》形成强烈的对比;风格辉煌的c大调《库朗舞曲》,C大调作为基础的音调,所有乐章都从c大调开始与结束;风格庄严而不透明的《萨拉邦德舞曲》它以八分音符进行;风格黑暗的《小步舞曲》这首曲子结构短小却蕴含着巴赫音乐中的精粹;风格阳光而凯旋的《吉格舞曲》这首曲子调性为D大调。本文主要对《前奏曲》进行着重分析。

《前奏曲》整首作品遵循了巴赫作品的一贯风格,即在同一调性里面完成全曲。最初巴赫创作的是用大提琴演奏G大调《前奏曲》,萨克斯管体结构的局限,隆戴在改编时将该作品移作F大调,更有利于适应萨克斯管的演奏。

这首作品采用大量的16分音符贯穿全曲,由谱例可以看出前4小节采用了分解F大调的主功能和弦以及属功能和弦,从而突出了它干净的组织以及音调的色彩。曲子开始前两拍由F音往上做出连续大跳,由第一小节的五度跳进进行到八度跳进,且每小节的后两拍都为前两拍的复述,起着回响的效果。这是一首单旋律音乐的曲子,谱例含三条旋律,首先是一条F主旋律基调,其在强拍、次强拍重点强调;其次是一条带回旋效果的高声

指导教师:吕宇坤,副教授。音部旋律;最后一条从C音向上级进的内声部。在第5小节上还原了B音,曲子由主调F大调转入了属调c大调,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多注重主属调之间的转换,强调了持续低音。演奏者在演奏时,应注意气息的运用,使转调更加的自然流畅。(参见谱例1)

在9-10小节中,采用的旋律包括:音阶进行以及c大调和弦的主功能和弦和属功能和弦的分解和弦。分解和弦凸显出当前曲子的调性,在此出现了一个力度处理记号以及大跨度音程,演奏者要多注意气息,中间不能出现中断。由于萨克斯管的#c音较为偏薄,为了使音色统一演奏者在演奏时应注意气息的控制。下一小节还原了C音且出现在一条下行的音阶中,音乐进行到此处转回了原来的F大调上,在此音乐凸显了一种渴望回归的情感。(参见谱例2)

19节是F大调主和旋的分解上行、音阶下行构成的旋律,确定了曲子调性色彩,并使音阶、和弦功能、旋律协调一致。并开始连续的在强拍上出现低音,并作出持续的大跳,加宽了旋律之间的立体感,使旋律线条更为丰满。(参见谱例3)

第22小节前两拍是《前奏曲》A部分的结束,还原B音的出现使曲子调性转到了属调c大调上,并且前两小节的音乐表情术语“Rit”在全曲中第一次出现,给人听觉上一种尚未完全结束,情感气氛中弥漫着暧昧。演奏者在此处推动旋律的音响效果,但必须保证气息的流动,避免出现突然间断。在这一节的后面两拍,其为全曲B部分的开始,切可以看出第二段部分的旋律手法与第一段的对比性极强。(参见谱例4)

第24小节后开始多处出现临时变音记号,采用了小二度延续了A段结束时的那种暧昧气氛,还原B音使调性转移到了C大调上,且27小节第三拍上采用了C大调属调分解上行,更加明确了此时的调性。(参见谱例5)

第33小节音乐环绕G音来作出流动,G音的演奏方法为演奏G音的泛音,此种演奏方法使旋律产生了推动力。通过此谱例能够看出,这段音乐中不但包含G音,还包含一条隐含的旋律,其能够在音阶的级进上下行推动着音乐的进行。演奏此段音乐的时候,首先要确保固定G音的力度处理,其次要能够体现隐含的旋律音响。(参见谱例6)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巴赫无伴奏组曲》是一首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作品,需要较高的基本功、技术、乐感以及通过大量的练习,聆听萨克斯管大师的演奏音视频,更重要的是参阅大量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的音频版本,忠实于原作风格,找到所应该表达的情感,努力提高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还需要大量的查阅相关历史时期作品的演奏风格和对音乐细节的处理,拿捏作曲家所要求的表现方式。

《巴赫无伴奏组曲》(Suites For Solo Cel-lo)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上举世无双,从1901年被发现以来都一直被作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被无数音乐大师所追捧。也是古典萨克斯管专业作品库中不可或缺的佳作。

指导教师:吕宇坤

猜你喜欢
萨克斯管古典音乐巴赫
浅析古典音乐欣赏的技巧
萨克斯演奏的基本要领探讨
圣诞老人的礼物
谈萨克斯管的特性与演奏方法
乐随心动与古典同行
关于萨克斯管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探究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我是听巴赫的
听点古典音乐
白岩松与刘雪枫对谈:古典音乐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