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的图像学分析

2018-09-27 09:10莫亚男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洛神赋洛神顾恺之

莫亚男

摘要:本文使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从图像学角度出发,尝试从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三个层面来解析东晋《洛神赋图》,在对图像学含义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作者创作時的心态和意图。

关键词:《洛神赋图》;图像学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190-01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的《洛神赋》而作的,是一篇带有虚幻色彩人神相识、相恋、相爱的神话作品。本文是从图像学的角度出发,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和意图。图像学研究有三个目的:一是发现艺术作品的象征意义,二是找到各文化体系中艺术图像的变化,三是解释图像想表达的内在思想。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图像志和图像学。他认为,图像学应该分三个层次来解释美术作品:第一层,关于图像自然意义的解释,也就是说作品中线条与色彩、形状与形态的识别;第二层,关于艺术图像传统意义的发现和解释,即作品所表现的故事、寓言等传统意义;第三层,对作品内在意义的解释,即艺术家把一个国家或一个时期的文化、历史等凝聚在其作品中,我们要解释它的本质含义和内容,也就是潘诺夫斯基所谓的象征意义。

一、解释《洛神赋图》图像的自然意义

《洛神赋图》的画面主要用线造型,整幅作品描绘了若干场景和人物、树石和鸟兽的形象。洛神的形象气韵生动,栩栩如生,绿水、青山、鸿雁、秋菊等更是错落有致,丰富多变。

与曹植的《洛神赋》相对应,画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的是洛神和曹植的相遇,曹植率领随从在凝神怅望。画中的三匹马通过画家的刻画,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其中一匹马卸下装备暂时歇息,猛的开始在地上打滚,马夫很吃惊,慌忙的侧身躲避。另外两匹马一个回望,一个正在低着头吃草。三匹马动静不一,体态各异,与画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构成上下两组,上边一人一马,下边一人两马,疏密搭配的特别得当。第二部分描绘的是洛神站在曹植面前,他们之间环绕着“人神殊途”的悲伤。而周围则是一番热闹的场景,有风神、河神、水神还有翩翩歌舞的女娲。这个部分一共描绘了九个女性形象,组合错落有致,用疏密和动态形成了丰富的变化,作者巧妙的用山水树木等背景把这些位置不同的人物连在一起,人物山水左右呼应,形成了两条曲折的连续。第三部分描绘洛神离去时候的情景。曹植乘着车奋力向前,而神兽驾着车载着洛神驶向远方,两人依依不舍。作者通过曹植对洛神的专注眼神把我们的视线再次拉回到渺无边际的洛神。最后一段描绘洛神离开后曹植乘舟追去,而洛神早已无踪影。这些绘画内容体现了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中“所见即所得”的第一层。

二、解释《洛神赋图》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即作品的特定主题

在对作品第二个层面的理解中,我们不能单纯的从直观来体会,而是要与我们的理解相融合,深入的体会图像传达给我们的内涵。潘诺夫斯基认为第二层面才是图像学真正起作用的地方,而不是“所见即所得”可以表达的。作者往往会通过某种特殊形象或特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应该从这些特征入手,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些特征才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真正想法。

作品中作者把曹植安排在近景而把洛神安排在远景,突出这个神话故事中的“人神殊途”。把曹植放在近景与简洁的背景相搭配,强调了他的真实感,使观者身临其境。而把洛神放在远景,让观者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始终有着距离感。长卷中,作者为了突出热烈壮观的气氛,把神兽与水怪画在一起,包围着洛神,与奔流的水和翻腾的云交织在一起,此外一片空白。画面中云水的奔涌和怪兽的飞驰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画面中心。在结构布局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全部故事情节安排在一幅长卷中。各个场景通过山石树木等自然的连接,使整个画面构成一个变化统一的有机整体。

三、解释《洛神赋图》更深的文化内涵、内在意义

这是图像学第三个层面的“最终目标”。

顾恺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然而在精神上却是极度自由解放,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智慧的时代,政治上的大动荡,使得封建礼教的束缚被松懈,文人士大夫不再一味地接受儒家传统思想,而有了自己的新思想,“魏晋风度”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文人的思想得到更自由的发展,顾恺之等画家不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外形,而是更多的刻画人物的内心独白。顾恺之运用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来打破传统的束缚,解放思想,这正吻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首先,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主要用线造型,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画中运用的“高古游丝”描是典型的自觉描法,它为中国画中很多描法奠定了基础。在魏晋时期绘画中对“描法”的注重,标志着中国早期绘画个人风格的初步成熟。其次,《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以单线勾出外轮廓,直接填充青绿重色。所以《洛神赋图》被认为是青绿山水早期形成阶段的雏形。再次,《洛神赋图》中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色彩平涂,具有工笔重彩的特点。

我们在解读一幅作品时,不能只关注作品直观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要挖掘出作品深入的内在涵义,因为挖掘每幅艺术作品的内在涵义才是研究图像学的真正价值,它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具有很大帮助。

猜你喜欢
洛神赋洛神顾恺之
洛神姿
观茶
荷花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洛神赋图》之三
是谁又懂“苟活”——品读舞剧《洛神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顾恺之募捐
顾恺之的“痴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