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客”时代下新闻摄影专业学生的转型策略分析

2018-09-27 09:10张智鹏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转型

张智鹏

摘要:随着视频、图像采集拍摄设备的小型化和智能化,无处不在的拍客已经是这个互联网时代不可抹去的标签之一,这一现象也向传统的新闻摄影人士发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立足于新闻摄影专业在校学生的视角,着力于发现新闻摄影行业的变化,并提出该专业学生可做出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拍客”;新闻摄影专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J41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264-01

一、“拍客”时代的到来

2013年6月,《芝加哥太阳报》解散摄影部,一名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摄影记者也遭解职;2013年7月,《南社区报》解散摄影部,图片拍摄工作兼由文字记者完成;2014年3月,《奥兰多哨兵报》取消摄影部,所有图片均采用苹果手机拍摄。

随着摄影的平民化,新闻摄影行业正在经历继数字化之后的新一轮洗牌。梨视频、秒拍、今日头条等一系列“拍客”app于这几年迅猛发展,它们通过大力的补贴和推广迅速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拍客”,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专业新闻从业者远远无法达到的。现大批或职业或业余的拍客每天带着便携且高清的设备,穿梭于大街小巷,这一分散却庞大的拍摄团体总能抓住新闻记者所捕捉不到的画面。例如,在2005年伦敦恐怖袭击事件中,《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使用的头版照片均是由“拍客”拍摄的。此外,相对于职业的摄影记者,廉价的拍客无疑是各大媒体更开源节流的选择。

从2000年到现在,移动网络已经从2G发展到4G,5G通信更是指日可待。与此同时,“拍客”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员工,其优势会越来越大,这给一向以电视台、报社等媒体作为对口企业的新闻摄影专业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职场压力。

二、“拍客”现象的缺陷

“拍客”文化自出现伊始便一直存在争议,一些“拍客”拍摄的视频在没有经过被摄者的同意或没有告知被摄者的情况下被上传至网络,由此引发了一些关于隐私权的纠纷。随着社会发展,公民越来越重视自己的隐私权,何况较为保守的国人天生对镜头就有一定警惕性。关于隐私权的法律法规一旦完善,“拍客”的取材范围会受到很大限制。

“拍客”发布的新闻往往由于其参与时间短,拍摄成本低,发布时间快,且一些平台呈现的“拍客”作品存在前期和和后期是由不同的人来共同完成的情况,但二者之间却没有关于作品的沟通,后期人员仅靠拍客所提供的素材和摘要进行剪辑,容易造成最终呈现的作品有一定原意上的误差,内容上断章取义。而且一些“拍客”或后期编辑为了获得高点击量,经常为作品附加带有煽动性的标题,所带来的后果是发布内容和事实原貌有所出入,甚至南辕北辙。

2011年,《京华日报》曾报道一名家境不错的小女孩在跳蚤市场义卖名牌二手货并将收入捐赠给养老院一事,一名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的“拍客”路过跳蚤市场,拍摄了一段名为《史上最小炫富女官三代》的视频并上传至网络。可见,受到专业化程度的影响,“拍客”的作品很容易陷入新闻造假的误区。受众在看到这类新闻资讯后,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寻找专业媒体的报道来确认事件真实性,可见传统媒体在大众心中仍然具有权威地位,即所谓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下,记者越来越中心化。

此外,一些媒体为了制造大额流量而制作假新闻的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各大媒体的客户端上,“标题党”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这是值得警惕的,失去了权威性的传统媒体,在拍客文化的冲击下是没有办法生存的。

三、新闻摄影专业学生的应对策略

相较于现已直接受到冲击的在职摄影记者群体,新闻摄影专业在校学生尚有一定的就业缓冲期,在校期间,该专业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避免毕业后陷入困境。

(一)内容生产方面

1.保留专业精神。首先,新闻摄影专业的学生应认清自身定位,要时刻牢记是自己是新闻摄影专业出身,既不能降低專业性满足于拍出和普通“拍客”一样的作品,也不能自视清高,在这一轮冲击中墨守成规,毫无改变。要清楚地认识到“拍客”和传统新闻摄影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将两者相结合。“拍客”文化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不断发展,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抓拍到突发事件的第一手照片,但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任何一张荷赛奖或普利策奖的作品是由“拍客”拍摄的。可见传统新闻摄影的专业性仍然是“拍客,不可替代的。进行深度报道应当是新闻摄影专业学生应对“拍客”文化的着力点。目前以“拍客”为主要生产力的新闻App大多将呈现的新闻作品控制在3分钟之内,这决定了“拍客”的新闻报道不可能有太强的深度,他们的作品只能简单说清事件的一般过程。在面对重大新闻时,新闻摄影专业学生要学习传统媒体从业者对内容持续跟进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在合适的时候优先制作新闻专题片和长篇报道,这能从根本上胜过“拍客”蜻蜓点水式的拍摄。

2.关注生活素材。通过对“梨视频”等“拍客”app和传统媒体上的新闻报道的对比,笔者发现传统新闻摄影多是以一种严谨的状态去报道比较重要的内容,给受众一种只可远观的感觉。“拍客”则是以一种参与者的姿态来呈现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内容上更加亲民,多是一些传统媒体所忽视的市井小事。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新闻不是每天都有,在拍摄发布重要新闻图片的间隙,侧重于关注反映民生、充满人情味的新闻,并加以艺术性的呈现,是新闻摄影专业学生应予努力的方向。

3.加强文字功底。长期以来,摄影在新闻中多是文字报道的陪体,这主要是大量摄影记者文字功底薄弱,不能进行独立完整的新闻报道,只能按照文字记者的要求去拍摄相应的配图,这些摄影记者亦是受到“拍客”文化冲击最严重的一批记者。一些能借助文字润饰照片意义的摄影记者,由于文字和作品的双重表达力,便能呈现出优于普通拍客的作品,所以良好文字功底是该专业学生需要不断加强的。

(二)技术掌握方面

在拍摄技术上另辟蹊径,也是新闻摄影专业学生的出路之一。科技的每一次变革都给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今,手机摄影的画质与单反的差距越来越小,而后期处理、网络传输也越发便捷。因此,新闻摄影专业学生应去学习更新的、能够与平民“拍客”拉开差距的专业拍摄技术。

1.VR技术的掌握。前期拍摄上,正在兴起的拍摄技术应是新闻摄影专业学生掌握的重点。VR技术能够带来更直观的体验,部分国外媒体在报道叙利亚难民、尼泊尔地震等新闻时,已经采用VR进行报道,《纽约时报》更是推出了“NYTVR”等专门的VR类app。在国内,财新传媒也于2015年9月播出了《山村里的幼儿园》VR纪录片。相较于成熟的数码单反摄影,VR摄影刚刚起步,且国内外尚无较大差距,未来发展空间无限。同时VR器材相对昂贵,不同于人手一台的手机单反,未来几年内都没有普及的趋势,这便可以与普通的拍客在作品观感层面上拉开一定差距。

2.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无人机技术也是一个学习重点。与VR技术相比,无人机已经变得十分普及,但官方针对无人机的飞行政策近几年越来越严,在很多场合下,“飞手”都面临着“会飞不能飞”的窘境,此时各媒体的持证记者所拥有的优势便显现了。无人机摄影在视觉形式上气势恢弘,在新闻报道中的出现频率也越来越多,这更显现了新闻摄影专业学生应掌握这项技术的迫切性。在天津塘沽爆炸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各大媒体使用无人机画面反映火情,既直观,又避免了摄影记者陷入火场的危险情况。

3.后期能力的加强。后期处理方面,新闻摄影专业学生要具备“全媒体”思维,不仅要熟练掌握精湛的修图技术,而且要学会视频剪辑包装、动画特效等。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欣赏力早已不再满足于“推拉摇移”这类基础画面,而是要求新闻作品有精美的包装并配以能更好说明新闻的动画特效,新闻的呈现应当从“可看”转变为“好看”。

四、结语

“拍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就像摄影术诞生时对于绘画艺术的冲击一样,“拍客”虽然不会替代传统媒体,但会给新闻从业者带来一些资源压力和受众压力,迫使传统新闻摄影的从业人群巩固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这对于充满竞争的新闻行业来说是更有利的。针对市场对传统新闻摄影需求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新闻摄影专业学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探寻新闻摄影的新出路。

猜你喜欢
转型
艺术市场的机遇与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课后服务时空下的作业转型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转型进行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企业家的困惑来自于没有解释
企业家的困惑来自于没有解释
制造企业数字转型面临三个问题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