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视角下的民族竹文化与西双版纳旅游研究

2018-09-27 20:33高兴朋李法营孟辰泽韩彦雄张候祥
管理学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旅游

高兴朋 李法营 孟辰泽 韩彦雄 张候祥

[摘 要] 通过对西双版纳民族竹文化的发掘,并结合当下西双版纳旅游的现状,剖析民族竹文化和西双版纳旅游契合的可能性,并给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西双版纳可持续旅游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支撑。

[关键词] 西双版纳 民族竹文化 旅游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西双版纳是个物产极为丰富,风景特别优美的地方。那里住着心灵手巧的傣族人民,那里有一座座玲珑别致的竹楼,有一片片层叠青翠的竹林。竹子在傣乡不仅仅装缀了西双版纳的青山绿水,还有着许许多多的用途。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有竹子种类逾百,满山遍野,竹浪起伏,而各民族村寨也是凤尾竹掩映,十分秀丽。在西双版纳傣族的民歌里更是有“有寨就有竹林绿,有竹就有人家住”的佳句,描述了这里各民族与竹子的密切关系。这里的人们对于竹子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

一、西双版纳民族竹文化

西双版纳傣族竹文化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在云南是首屈一指的。竹子是云南常见的植物之一,无论是傣家的竹楼还是提菜的篮子这种植物已经完全融入到云南人的生活中。自古以来,西双版纳傣族就与竹子有着深厚的情谊,几乎衣,食,住,行都与之密不可分,就连村寨也通常被郁郁葱葱的竹林所掩盖,勤劳勇敢的傣家人对竹的识别与应用早已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

(一)种竹

西双版纳的傣家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也体现在种竹之上。傣家世代流传着室外种竹的习俗,饭前屋后喜栽植版纳甜竹,香笋竹等优质笋用竹;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种有许多人工丛生竹林,多为大型优质材用和笋用竹种。除此之外,竹林亦极其丰富,品质也非常高,且具有极大的保护和利用价值。在这里,竹楼,村寨,山水都掩映在各种翠竹丛中,形成了一種独特的民族竹文化。

(二)用竹

主要体现在用竹至极中。他们依据竹子的多种特性,如割裂性与承重性,抵抗力与弹力,食用与药用价值,外观美及中空,韧性与纤维特性等,将其巧妙开发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这其中包括了精美的竹筷、美观耐用的傣家竹藤凳子、包装精美的竹牙签、老年人喜欢的竹拐杖、各式各样的竹扇、美观且环保的竹收纳罐。

1.食竹

(1)竹笋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而食竹是傣家的一大习惯。利用竹子可做成许多可口的美味食品,如鲜笋炖鸡,酸笋煮雨,臭笋凉拌,苦笋爆炒,烤笋子等都是十分具有特色的美味佳肴。

(2)用香糯竹幼竿烧制成的竹筒饭和竹筒泡茶。竹筒饭制法:将香糯竹按节(保留一个节做竹筒底)砍下后,在筒中放入洗净并浸泡过七,八个小时的糯米,加清水,并用芭蕉叶或竹叶塞紧竹筒口,先直立竹筒在火上烧烤,待筒里水分干后,再放平用温火慢慢翻烤,不久饭就煮熟了。竹筒饭新鲜干净,柔软味美,又因其香糯竹的清香与糯米的芳香融为一体而格外清香可口,别具风味,是傣家人招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竹筒茶制法稍有不同,在按节砍下的香糯竹筒中放进茶叶用温和烘烤,待竹筒中冒出香味时,冲人滚烫的开水,最后将茶水倒出饮用。竹筒茶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四溢,苦中返甜,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2.住竹

每一种建筑都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气候与风俗习惯,而竹楼就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居住地的气候和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称为“竹楼”。傣族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干阑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用竹或木为材料进行搭建,上层用来居住,下层则存放杂物或圈养牲畜。干阑式建筑底层架空利于通风散热散湿,还可以避免虫兽的伤害。

拥有悠久历史的竹楼,是傣族人民在适应了自然环境后创造出来的,是傣族人民生活习惯的集中表现。

3.行竹

傣族居住的地方必有竹和水,生活在河边的傣家人为了生活,将竹子的使用做到极致,如以竹代木架桥,以竹作筏过河,竹桥,竹筏全采用竹子。盈江之上那条300米长凝结傣族村民生活智慧的江上竹桥不仅方便了两岸的往来,更成了盈江上不可多得的一道自然美景。

4.玩竹

竹子利用之广,玩竹就体现在用竹广之中。竹材有韧性且比较不易破损,吸水膨胀率以及加热干燥收缩率都较小,以前常用于制作计量的规尺。与木材相比,有着更强的弹力与柔韧性优势,同时保有抗菌性同一定的保鲜力,以前用于制作竹水筒,竹皮用于包裹餐食,无不显现出前人寻觅来自生活的智慧。花入、香盒、水指、茶杓、筷置、茶筅、柄杓等在茶道中频繁使用。

总之,竹子在西双版纳,尤其在傣族同胞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就是傣族衣食住行的依靠,更是傣族少数部落的精神寄托和信仰之事,因此西双版纳民族竹文化渊源而更需发扬光大。

二、西双版纳旅游

(一)旅游概况

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距省会昆明约740公里。景区包括景洪县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景片区三大块。而每一块内又有若干景区,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13平方公里。西双版纳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地区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 、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各个方面别具特色 ,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西南边疆。

(二)问题及不足

1.未形成独特的版纳特色

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旅游者需求的日益提高,对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持续性开发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西双版纳州委书记黄建国、州长岩庄在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时多次指出:西双版纳“旅游景点规模小而分散”,“高档旅游景点不多”,“一些景点特色不突出,功能较单一,文化科技含量较低”。

尽管版纳的景区按地域大概分成了三个片区,但在具体运营和监管中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不能形成版纳独特的特色。

2.不具备前瞻性强的发展理念

西双版纳旅游总体向好的情况下,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作持续性开发(或称二次开发),使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用旅游资源的持续性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变得刻不容缓。

但目前来看,整个旅游发展规划中忽视或轻视持续性开发用小富即安的思维模式印象明显。西双版纳这个旅游“热点”就會由“”趋“冷”,建设“旅游大州”的宏伟目标将无法实现这一点,希望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说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广义的、全方位的概念,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它任何因素,都属旅游资源范畴。

3.民族竹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不高

西双版纳自然分布竹类资源 19属 60种 ,天然竹林面积14317hm ,占西双版纳总面积的5.92%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丰富多彩的民族竹文化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而对版纳旅游资源认真加以分析,留给游客印象深刻的至少竹楼、竹酒、竹茶,其他的竹文化因素融入旅游的程度不高。加之因交通因素等导致有些竹文化丰富的区域无法加以开发利用。

(三)建议及意见

1.凸显特色,打造独特版纳旅游

一是尽量选择利用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项目,以突出自己的优势地位,即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努力反映西双版纳的文化特点,突出民族化,保持地方传统格调。不难想象,如果开发后的西双版纳旅游环境同客源地的情况差别不大,旅游者是不大愿意前来旅游的。

因此,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应紧紧抓住神奇美丽的热带雨林风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这两条来进行二在这方面,我们既有成功之作,也有失当之举。勋仑绿石林以溢绿叠翠、树石竞秀有别于路南石林;勋养野象谷以野象出没、雨林茂密有别于四川九寨沟。

2.加强监管,塑造晴朗版纳旅游

低价团、导游乱想、餐饮高价等等,在全国及云南都屡见不鲜,在全国一片叫骂声中,各地纷纷出台措施进行管控和打压。

对版纳而言,应明确政府、景区、游客的权责,使所有人能明确责任和义务;同时,健全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并有严格的奖惩制度。

3.深化理念,推动可持续版纳旅游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而出现的,其核心目标是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强社会和经济的未来发展能力。

实现西双版纳经济社会的再度繁荣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要遵循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准则,改善不良现状,修复正在缩小的原始森林、受污染的江河湖泊和逐渐流失的土地,开发生态旅游。

4.多措并举,促进民族竹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开展版纳竹文化系列活动,如通过举办“竹打美食节”,对版纳竹笋、竹筒饭、竹筒酒进行宣传和推介;通过举办“竹.人 主题摄影大赛”,进行竹文化元素为主打影视资料的收集,扩大知名度。

筹建傣族竹文化博物馆,将竹在傣族的衣食住行用中的历史渊源及相关物件进行收集,重现竹子在古代对傣族同胞中的重要作用。

召开旅游规划研讨会,将民族竹文化元素和版纳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下,将竹文化和旅游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诚然,旅游是一个地方文化、资源、人文的展现,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旅游红海中赢得生机,当地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将是最好的筹码,期待版纳旅游在竹文化的助推下能展翅翱翔。(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基金项目: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S17016。

参考文献:

[1]王慷林,薛纪如,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划用竹子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1991,10(4).

[2]邵凡晶.难忘傣族竹文化[J].中国民族,2006(8):54.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西双版纳的味道
西双版纳可直航柬埔寨暹粒
小A去旅游
泼水咯
旅游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救救小象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