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稻 渔 综合种养打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典范

2018-09-28 09:58王祖峰
中国水产 2018年9期
关键词:种养渔业稻田

文/王祖峰

新世纪以来,为解决水产养殖病害突出、养殖水域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全国农(渔)业系统积极探索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融合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新业态,逐步形成了“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取得了水稻稳产、农(渔)民增收、农药化肥、渔药饲料使用大幅减少的良好效果。目前稻渔综合种养现作为一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模式,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实现了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背景与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新模式。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陕西汉中和四川成都地区就有稻田养鱼记载,明代稻田养鱼已形成一定规模。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韩长赋部长、于康震副部长多次对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出重要批示。《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广稻鱼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可以预见“十三五”乃至之后的一段时期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将处于有利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从资源条件看,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4.5亿亩,据估算,适宜发展综合种养的水网稻田和冬闲稻田面积近有1亿亩,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当前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二、稻渔综合种养的产业现状与成效

新世纪以来,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发展。2007年,农业农村部将稻渔综合种养选入渔业科技入户的主推技术;2011年,《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确立为渔业空间拓展的重点方向;2012年,农业农村部设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专项,并启动“稻-渔耦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年,启动水产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制定,同年,仅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就安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4800万元,支持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

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推动下,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探索实践下,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以水稻为中心,以特种水产品为主导,以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稻渔综合种养典型模式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截止目前,已集成稻-蟹、稻-虾、稻-鳖、稻-鱼、稻-鳅等5大类19种典型模式,以及20多项配套关键技术,形成了包含技术集成、技术评价、技术维护等方面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系统。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宁夏等13个示范省(区、市),建立核心示范区100多万亩,带动发展2000多万亩。

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2500多万亩,水产品产量180万吨,带动农民增收300多亿元,达到了十分显著的发展成效。

(一)实现了以渔促稻

特种水产有效促进了稻田的产业化经营,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农民种稻积极性显著提高。经过4年连续测产,示范区水稻产量稳定在500公斤以上,稻田综合效益增加50%以上。

(二)实现了提质增效

示范区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50%以上,有的甚至做到了不用化肥和不用农药,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提升了有机稻、有机水产品的品牌价值。

(三)实现了生态环保

通过建立稻-渔共生循环系统,提高了稻田能量和物质利用效率,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废水废物排放和病虫草害发生,显著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并有利于农村防洪蓄水、抗旱保收。

(四)实现了保渔增收

充分利用稻田的坑沟、空隙带和冬闲田发展水产养殖,开辟了一条保障水产品供给的新路。据初步测算,发展2000万亩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每年可新增优质水产品100万吨以上,新增渔业产值500亿元以上。

三、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方向与措施

当前,我国渔业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部分水产品结构性过剩,效益下滑,渔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渔业要在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必须牢固抓住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主线,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努力推动渔业的转型升级。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要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做好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统筹兼顾;要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供给侧改革等国家战略和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部署相一致。

(一)坚持以粮为主

要深刻领会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有关要求,始终坚持“以渔促稻”发展方针。要稳产量,水稻产量不能低于有机稻的产量,水稻主产区产量不得低于500公斤。要保产能,稻田工程不得破坏稻田的耕作层,工程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技术上要有稳定水稻产量的具体措施,在模式机制设计上要做好水稻效益和水产效益达到平衡,坚决防止“挖田改塘”。

(二)坚持生态优先

减肥减药、生态环保是稻渔综合种养提质增效的前提,要大力研发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方式实现减肥减药的关键技术;要将稻田生态保护、质量安全保障与绿色有机品牌建设相结合,使做好减肥减药、生态环保成为生产者的自觉行为。

(三)坚持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是提升稻田综合效益的必要途径。发展中要突出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倡导发展“种、养、加、销”一体化现代经营模式,并积极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休闲渔业有机结合,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防止盲目扩张,无序发展。

四、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措施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要落实“以粮为主、生态优先、产业化发展”的理念。

(一)研究制定发展规划

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要求,在全面分析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制定一批国家、地区或企业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

(二)加快标准制定和宣贯

加快水产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制定,积极推动稻-蟹、稻-鳖、稻-虾等模式标准的研究制定。明确稻渔综合种养在水稻最低产量、水产养殖沟坑面积占比、渔药饲料使用、农药化肥使用、稻渔工程建设、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指标要求,确保模式发展不走样。

(三)强化技术集成创新

依托相关产业联盟,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团队和联合协作机制,针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加快主导模式和配套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

(四)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以国家推广体系为依托,积极构建与产业化相关的技术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苗种供应、技术服务、产品营销等方面的经营主体,试点开展稻渔公共品牌创建,不断提升产业服务水平。

(五)争取落实扶持政策

积极引导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等有关经费,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的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经费扶持,力争打造一批技术集成度高、示范带动力强、全国领先的产业示范基地。

(六)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稻渔综合种养在“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方面的作用,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稻渔综合种养的良好发展前景。积极向财政、发改委、科技、种植、水利等部门及各地政府汇报稻渔综合种养新进展新成效,积极营造多方支持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种养渔业稻田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稻田摸鱼记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田里的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