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空间判别视角国家地质公园二维分类方案研究
——以陕西翠华山等地质公园为例

2018-09-28 00:57戴宏杜双杨露丁华
西北地质 2018年3期
关键词:辐射力洛川云台山

戴宏,杜双,杨露,丁华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4)

“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都是由中国地学学家首次提出(陈安泽,2016),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为配合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2000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0]77号),详细规定了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评审等一系列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使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从开始建立就步入规范化道路(陈安泽,2014,2015)。原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2002年、2003年、2005年、2009年、2011年、2014年和2018年先后审批了272处国家地质公园(其中35处为世界地质公园),遍布全国32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基本涵盖了主要地质遗迹类型,已形成区域分布较为合理、代表性较强的国家地质公园框架体系。中国在推动国家地质公园发展建设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推动全球地质公园建设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陈安泽,2014,2015;丁华等,2007,2012;许涛等,2010)。

1 问题的提出

国家地质公园是一类非常特殊的旅游景区,其特殊性在于旅游发展所依托的资源是地质遗迹,而地质遗迹是一种自然遗产,是大自然在46亿年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馈赠给人类的自然财富(胡炜霞等,2007;丁华,2008),具有不可再生性,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更脆弱,更易被毁损。然而传统的“保护主义”方法(将人和公园分离,通常是强迫性地分离)是行不通的,必须把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利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在旅游发展中体现了以下特点(丁华,2008):①专业性较强。国家地质公园相比较风景名胜区等其他类型的景区,其所依托的核心资源是地质遗迹,由于地质遗迹的科学性、专业性较强,社会公众对国家地质公园的社会认知程度较低,对其观光游览功能和休闲度假功能感知不够全面。②整体效益较好,但是差异较大。据历年中国旅游业统计报告,多数地质公园在开园揭碑后,游客平均增幅为30%,门票收入平均增幅为50%,成为拉动地方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马伯永等,2009)。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国家地质公园,但是效益差别较大。以陕西翠华山、陕西洛川黄土剖面和河南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2000年翠华山、云台山旅游人次与规模差别不大,但是2017年河南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人次达到556万,实现门票收入4.01亿元,纳税1.17亿元,成为河南省财税贡献过亿元的旅游景区;而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人次为48.4万,门票直接经济收入约为3 630万元,云台山地质公园旅游人次、门票收入和综合收入分别是翠华山的11倍、11倍和10倍(表1);而陕西洛川黄土剖面虽然在成为地质公园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缓慢。3个地质公园巨大的差别,形成了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均衡不一的现象(丁华,2008;左静,2014)。

表1 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统计表Tab.1 Statistics of tourist times and tourist income of National Geopark

注:相关数据来源于西安市及焦作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

基于旅游者认知与行为视角,区域旅游空间是区域旅游在空间上的投影,指社会公众对于某一具体旅游景区地理空间的整体感知与认知,只有判别价值较高的旅游景区才能成为大众旅游目的地(涂人猛,1994)。区域旅游空间的区位论以其与市场选择行为的紧密结合和抽象精炼的表达方式,一直受到旅游研究者的重视(丁华,2008)。国家地质公园是一类专业性较强的旅游景区(丁华,2008;马伯永等,2009;张玉萍等,2009),社会公众在区域旅游空间上对国家地质公园的判别是决定其发展规模与速度的核心因素,是造成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均衡不一的原因(丁华,2008)。

笔者尝试从区域旅游空间判别视角对其进行分类,对于揭示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客观规律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研究方法与模型

2.1 研究假设

假设1:游客对国家地质公园区域旅游空间的感知与认知在某个维度指标上具有特征差异。笔者认为如果特征差异存在,就可以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并借鉴一定数学方法寻找出一定的统计规律,从而利用指标来进行排序,科学界定国家地质公园的层次和类别。

假设2: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洛川黄土剖面国家地质公园、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不属于同一层次和类别的旅游目的地。

2.2 模型与问卷设计

在实地调研与访谈中,笔者发现国家地质公园的科研价值并不是社会公众出游决策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旅游者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游憩价值的感知与认知决定人们的内在出游意愿,同时人们在决策行为中多受到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供给主体市场空间拓展的聚集效应的影响。因此,影响人们对国家地质公园进行出游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2个方面,一个是资源辐射力(F),即人们感知与认知中的国家地质公园的游憩价值;一个是市场聚集力(J),即国家地质公园对于区域旅游及影响范围内的客源集聚能力的强弱。如果没有资源辐射力就不会激发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如果没有市场聚集力,就无法使旅游者的出游动机转化为现实的旅游空间行为并产生一系列联动效应。在对国家地质公园的性质判别中,笔者以资源辐射力与市场聚集力2个维度,依据旅游者的问卷调查来判断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态势并对其进行分类。在指标选取方面,共选取21个次级指标构成资源辐射力与市场聚集力矩阵模型的等级指标体系(表2)。资源辐射力包含“美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对区域内的典型景区(点)的补充及丰富”等次级指标,每一次级指标依据其感知与社会认知赋予1~3分不同的分值,分值越高表明国家地质公园的资源辐射力越强,旅游价值越高,景观吸引力越大;市场聚集力包括“是区域内的代表景区吗”、“区域外的知晓度”、“区位优越,有较为发达的旅游交通网络”等次级指标,依据其感知与社会认知赋予1~2、1~3分不同的分值,分值越高表明国家地质公园的市场聚集力越强,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市场潜力越大,帮助社会公众完成旅游活动的便利程度越高,市场拓展的区域空间范围越大。

表2 国家地质公园资源辐射力与市场聚集力指标体系与评分等级表Tab.2 Index system and grading scale of radiation resources and market power of National Geopark resources

以市场聚集力为横坐标,以资源辐射力为纵坐标,可以构建二维空间矩阵模型。这一模型能够反映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资源特征与资源转化为市场产品的二维组合关系。

2.3 国家地质公园分类

依据国家地质公园在矩阵中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5类(图1)。

自然胜地型(A1):总特点是高资源辐射力、高市场聚集力。这类国家地质公园资源景观价值较高,地质遗迹承载力较高,同时由于政府或者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对于市场网络的拓展和培育非常重视,区位条件优越,与旅行社等旅游经营商关系密切,目前旅游规模和效益非常显著。这类国家地质公园科研价值也较高,但人们的感知与认知中,其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等游憩价值更为突出。

准自然胜地型(B2、B3):总特点是高资源辐射力、中低市场聚集力。这类国家地质公园资源景观价值较高,地质遗迹承载力也较高,但是由于区位交通、区域内其他景区的屏蔽或者市场促销等原因造成旅游规模和效益的发展较为缓慢。

环城游憩带型(D1、D2、D3):这一类国家地质公园往往位于城市郊区或者城市居民一日游的范围内,是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有2种情况:一是资源辐射力中等,市场聚集力中等的国家地质公园(D1),这类国家地质公园的景观价值中等,在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后采取了一定的市场拓展手段,但是规模和效益一般,旅游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第二类是资源辐射力较低,市场聚集力较高的国家地质公园(D2、D3),这类国家地质公园资源景观价值一般,但是通过旅游开发与规划、市场营销网络建设、节庆策划等方面弥补了景观游览价值的不足,使得旅游规模和效益较为明显。

混合型(C1):介于自然胜地型(A1)和环城游憩带型(D1、D2、D3)之间的一种国家地质公园,资源辐射力中等,但是市场聚集力高,这主要是旅游供给主体采用了超常规的市场营销手段,使国家地质公园聚集客源的能力较强,吸引半径要大于一般的环城游憩带型地质公园。

科研主导型(E1、E2):总特点为中低资源辐射力,低市场聚集力。这类国家地质公园的景观价值中等或较低,但由于地质遗迹承载力有限,不适宜举行影响较大的节庆活动,以及项目知晓度较低,营销网络尚未建立等各种原因,旅游规模和效益不明显,旅游业发展举步维艰。

图1 国家地质公园资源辐射力与市场聚集力二维矩阵分类图Fig.1 Two dimensional matrix classification of radiation resources and market power of national geopark

3 实证研究

笔者于2017年7~8月先后在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洛川黄土剖面国家地质公园、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各发放问卷500份。其中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回收问卷476份,有效问卷408份,问卷有效率85.71%;洛川黄土剖面国家地质公园回收问卷323份,有效问卷259份,问卷有效率80.18%;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回收问卷424份,有效问卷396份,问卷有效率93.39%。依据问卷调查评分结果,可计算出基于资源辐射力与市场聚集力二维矩阵模型翠华山、洛川黄土剖面、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类别和等级(表3、图2)。

从计算结果显示,基于二维空间矩阵模型翠华山属于中资源辐射力、中市场聚集力的地质公园,结合地理区位为环城游憩带型旅游目的地;洛川黄土剖面属于低资源辐射力、低市场聚集力的地质公园,为科研主导型旅游目的地;云台山属于高资源辐射力、高市场聚集力的地质公园,是人们向往的自然胜地型旅游目的地。

上述研究结果全面验证了假设1、假设2,也进一步验证了依据资源辐射力、市场聚集力二维空间矩阵模型对国家地质公园类型划分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表3 翠华山、洛川黄土剖面、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资源辐射力与市场聚集力指标评分表Tab.3 Table of resources radiation force and market aggregation index of Cuihua mountain, Luochuan loess section and Yuntai mountain national geopark

图2 翠华山、洛川黄土剖面、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资源辐射力与市场聚集力二维分类图Fig.2 Two dimensional classification of resource radiation force and market concentration of Cuihua mountain, Luochuan loess section and Yuntai mountain national geopark

4 结论

依据上述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影响人们对国家地质公园进行旅游选择的主要因素有2个方面,一个是资源辐射力(F),即人们感知与认知中的国家地质公园的游憩价值;一个是市场聚集力(J),即国家地质公园对于区域旅游及影响范围内的客源集聚能力的强弱。洛川黄土剖面、翠华山、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资源辐射力由低到高,其中“景观脆弱性”、“是否具有较强体验性”对于资源辐射力高低具有较大影响,景观脆弱性越大、体验性越低、资源辐射力越低;在市场聚集力方面,“公园知晓度”、“区位优越,有较为发达的旅游交通网络”、“完备的营销网络”等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2)依据区域旅游空间判别的资源辐射力与市场聚集力组成的二维空间矩阵模型可将国家地质公园划分为自然胜地型、准自然胜地型、环城游憩带型、混合型和科研主导型5种类型,这5种类型特征不同,旅游功能、游客规模、空间尺度、溢出效应不同。自然胜地型地质公园主要以观光、休闲及度假功能为主,游客规模大,省外及境外游客占到较大比率;环城游憩带型地质公园主要以周边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空间尺度较小,溢出效应较低;科研主导型地质公园主要以科普教育为主,旅游功能整体较弱。

(3)国家地质公园区域旅游空间判别的类型划分会随着旅游发展呈现一定的变化。随着旅游项目的实施和互联网等的应用,资源辐射力和市场聚集力也会随之调整,地质公园的类型不是一成不变,未来国家地质公园的重点是提高资源-旅游产品转化力和核心吸引力。

猜你喜欢
辐射力洛川云台山
唱洛川苹果基地
登云台山
河南云台山景区旅游发展经验与启示
高斯波对阻抗边界下离轴球形粒子的声辐射力
云台山景区公路边坡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及落石运动轨迹研究
云台山旅游区内乡村聚落演变过程探析
陌上谁家年少
美国铝业认领洛川苹果树
超声弹性成像及声辐射力脉冲成像鉴别甲状腺实性结节良恶性的临床价值
洛川苹果品牌价值52亿位居全国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