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原理角度分析“对体育管理而言,唯一不变的就是始终在变”

2018-09-28 05:28黎楚汉
经营者 2018年13期
关键词:改革

黎楚汉

摘 要 回顾与总结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基本状况,结果表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良性运行的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模式。

关键词 体育管理体制 改革

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管理体制往往受该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家制度、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我国体育体制发展的历程

(一)1978—1980年调整,形成举国体制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一度瘫痪,濒临崩溃,在这百废待兴之际,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了我国新时期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把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于是全国上下各级体委重新建立起来,中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等体育行政机关开始重新运作。1978年下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拨乱反正,清除了“四人帮”在体育事业的流毒和影响。1979年2月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体育业务工作上来,并确定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方针政策,初步形成了奥运战略。

(二)1981—1984年,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准备阶段

经过3年的调整,中国的体育事业已基本步入正轨,在举国体制的前提下开始对体育体制各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改革试点,1981年,开始进行以提高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和行业体协的地位及作用为内容的改革试点,1983年开始对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进行多方面改革,1984年开始对体育科研体制进行改革。这一切为1986年的体育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80年代中期,国家体委逐步形成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协调发展的思路。

(三)1984—1992年我国体育体制的初步改革

在1984—1985年之间,我国掀起了一股体制改革的热潮,中央制定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等一系列改革的方针、政策,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对旧有体制进行程度不一的改造与完善。同时,1984年奥运会上中国队取得的佳绩也令国人振奋,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在这种外在环境及内在动力的推动之下,1986年4月15日,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为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拉开了序幕。

(四)1992年至今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深化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中国大地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市场经济的确立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利益、权力再次分配,社会力量有所加强,国家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提高。这时,小政府、大社会的前提条件已成熟,政府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包办一切事务,下放权力给社会,由社会办体育成了大家的共识,建立一种新型的、顺应市场经济基础的体制已是大势所趋。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

(一)政治目的呈削弱化趋势

與竞技体育相比,我国的群众体育还远远达不到体育大国的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化,体育的政治功能逐渐弱化。例如,目前党和国家积极开展一系列促进民生的举措和政策,发展民生体育、提出以人为本、建立服务型政府和共建和谐社会等。

(二)机构设置和职能分配科学化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后,社会各界对体育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随着认识的加深,人们逐渐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合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了。

(三)体育事业取得飞速发展

一般来说,最能代表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国际性赛事,当属奥运会和亚运会了。奥运会是最高水平、最具代表性的国际赛事了,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赛场,中国奥运健儿们奋力拼搏,努力进取。各国运动员在竞技场上所表现出的顽强拼搏、积极向上、争创一流以及为国增光的精神,增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以及广大社会成员的凝聚力,把国人最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展示给世界的每一个观众,中国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不但鼓舞了中国民族,更是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三、体育体制发展趋势

第一,管理权限方面,国家不再包办一切事务,将办体育的权力交给社会去行使,充分发挥基层单位与个人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国家行政机关只进行宏观的决策、协调、监督,将宏观与微观的管理结合得更紧密、更完善。

第二,体育已被定位为第三产业,不再是福利型的事业,因管理体育的方法不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经济、法律、行政3种手段的结合将是国家管理体育的主要方式。

第三,过去的条块矩形的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将向垂直分化整合的组织结构转化,分化即国家精简放权,整合即国家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这样减少了同级的地方政府对体育事务的干预,又有利于我国管理体制向国家与社会共同办体育的综合型体制方向发展。

第四,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因而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存在。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办体育将占主导地位,相对而言,较贫穷、落后的地区,国家行政机关将继续行使主要权力。

第五,机构设置方面,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等社会体育组织不再有名无实,它们将各自被赋予管理社会体育的权力,管理中心不再存在,各单项协会成为责、权、利统一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负责体育项目的一切事务。

(作者单位为长江大学)

猜你喜欢
改革
专业眼光看改革 改革眼光看中国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争当改革促进派难在哪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巨轮上的“大力水手”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