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探

2018-09-28 10:37王汝恒李洁郭文
东方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

王汝恒 李洁 郭文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产学研合作现已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工具,也成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对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历程及内涵进行了介绍,解释了产学研合作的几种模式。并结合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实例,从“产”“学”“研”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合作的各个方面与细节。针对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发展建议。提出要加大自主创新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贡献,最终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

1、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学校以及科研机构等相互合作,通常是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校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制度。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提出以来,产学研合作已经经历了萌芽阶段、转型阶段,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产学研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就业和创业的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校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要素的能力以及学校自身的竞争力。

2、产学研合作概述

2.1 产学研合作发展历程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最早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他在1906年推行了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合作教育。1991年在上海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7年教育部确定“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1997至2005 年,绝大多数高校进入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建设中,不仅加强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还推进了各机构之间的合作。2006 年,国家部委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成立指导小组来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使其在经济促进、国家创新能力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最近十多年以来,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也将我国的产学研发展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2 产学研合作内涵

产学研合作中的“产”是指产业界及各类产业中依托技术创新的现代企业和现代企业家,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合作方式,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人才以及研究成果的输出来提供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为研究机构和高校提供研究需要的各种资源;“学”泛指学术界,高校的人才培养能更加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完成对行业内的转型需求。同时,在人才产出的同时引进社会专业人才对高校的人才库进行充实;“研”主要指以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各类技术开发为中心的应用型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中的科研机构,借助社会企业良好的平台以及资源,科研机构在技术开发的同时完成对研究方向的规划,以单纯的技术型研究机构转型成为技术性、方向性兼顾的研究结构,同时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将推动企业以及行业的整体发展。

2.3 产学研合作模式

(1)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是指高校将科技研究成果以技术交易的形式售卖给企业,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成果与企业进行转让,或者企业根据自身需求或者市场需要,向高校提出相应的项目。

(2)合作开发模式

合作开发模式是指合作开发各方进行合作,或者其中一方委托另一方对某种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材料进行系统的研究开发。企业投入资金与人力,利用高校先进的实验研究设备与优异的人才,根据市场以及生产需要,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将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推向生产。

(3)共建实体模式

共建实体模式是指企业和高校围绕共同的目标,将各自的部分人力、物力与财力统筹起来集中规划,统一使用并统一管理,创造的财富由双方共同分享,责任也由双方共同承担。这种实体性的合作创新组织形式是产学研合作最高级、最紧密的形式,也是产学研合作最终希望建立的合作方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合作模式。

3、实例研究——西南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

西南科技大学与四川振通公路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校企合作已经五年有余,双方建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都十分成功。在技术转让方面,公司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资源,为青年教师提供研究、实践、社会服务的机会,大力开展研究成果转化、项目合作。在合作开发方面,双方从生产服务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难题及新技术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在共建实体方面,振通公司与土建学院在2016年共同申报的“工程材料与结构冲击振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已获得成功;与环资学院在2017年共同建设“交通安全评估中心”,该中心建设进展顺利。这期间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双方在“产、学、研”等方面充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合作非常圆满,取得的成果十分显著。

3.1 “产”的方面

“产”即企业的市场经济。“产”是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市场转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

(1)研究成果转化、项目合作落地

公司致力于成为学校有担当、能贡献的实践平台。开展合作以来,公司积极创造条件、开放资源,为青年教师提供研究、实践、社会服务的机会,大力开展研究成果转化、项目合作。截止目前为学校教师提供科研、实践验证支撑的项目达30余个,其中立项的技术合作项目29个。

(2)学生就业

公司大力吸收学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多个学院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数十余人,这既給公司提供了一些优质的员工,使他们成为了推动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3.2 “学”的方面

“学”即高校人才的培养计划。作为科教单位,办“学”兴“教”一定是重中之重,助学育人也是作为合作企业应该辅助承担的责任。具体表现在:

(1)软硬件资源共享

自公司与学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起,相继投入仪器、设备和装备等供双方使用,并坚持全部软硬件资源以及试验室、试验检测平台供学院教学、研究使用,对学校的科学研究起了关键作用。同时通过公司试验室进行实操,大的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2)共建重点试验室

西南科技大学土建学院与公司联合申报的《工程材料与结构冲击振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已于2016年获得成功。通过这次项目的申报,较好的提升了双方的配合协作能力,更通过该试验室平台为双方的生产、研究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

(3)学生培养

校企双方共同搭建平台,以“联合、共带、实地训练”的模式培养本科生、工程硕士、工程技术人员,输送人才,增收共赢。同时,校企双方利用合作平台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十余名。这些学生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具备扎实的实操能力,成为了不可多得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4)捐资助学

公司成立了专项助学金,通过捐资助学,不仅一定程度上从经济方面解决了困难学生的学费问题,更有效激勵了莘莘学子们勤奋上进、感恩奉献的优良道德品质。

3.3 “研”的方面

“研”即科研机构的科学技术研究。作为科研院校、技术服务企业,创新研发一直是校企双方合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公司深挖前沿技术的核心工作。为了能够在工程技术应用方面打开学术创新的突破口,双方从生产服务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难题及新技术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研究,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定期召开研讨会等形式进行研究平台建设、项目和技术交流,增进学术成果产出。具体表现为:

(1)公司通过专款资助为学校土建学院搭建技术论坛,为相关教师免费提供技术研发平台等形式,创造条件支持校方科研工作开展。依托公司试验检测平台或项目平台共同研究的科研课题及技术论坛均发展良好。

(2)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顺应市场发展趋势,2017年公司与环资学院达成具体意向,共同建设“交通安全评估中心”。该中心建成后,不仅可以创造客观的经济效益,还能为相应的研究创造更好的平台。

(3)为了充分地利用智力资源,强化研究、创新的应用性,公司与学校积极开展了人员互聘工作。公司聘用校方博士、专家等作为技术顾问,为公司的技术开发、项目实践提供指导;学校聘用公司技术、创新创业专家等作为产业教授,为学生培养提供实践辅导、锻炼应用能力,较好的发挥了研发、技术资源整合效益。

4、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建议

随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有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比如由于高校或科研机构与企业对自身的定位误差导致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高;由于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时间并不长,缺乏成熟有效的政策法规来保障,导致当合作涉及到利益以及责任分配等问题时无章可循;由于某些企业考虑到自身的本质属性以及风险承担等方面,导致其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热情并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健全产学研合作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根本基础。应该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以及利益分配,规范合作各方的行为,明确各种可能出现纠纷的处理办法,保障各合作主体的权利。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鼓励机制与保护政策,提高科研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技术创新平台

要摒弃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很多高校应该在教育中建立起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做到开放办学,要利用好学校的人才优势,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模式,引进对学校科研水平和学生能力发展有利的合作企业。

(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创新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和市场需求,寻求与科研机构和高校更深入的合作。在合作中要明确好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想要达成的预期成果也要交流透彻,平衡好合作各方的地位,争取把科技成果更好的转化成经济成果。只有加速了经济成果的转化,才能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结语

产学研发展的短短几十年,通过各方不懈的努力,最大化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给许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带来了更大的发展与创新。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也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理念。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建立了多方互利共赢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大自主创新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贡献,最终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京辉,王俊杰.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究[J].中国报业,2011(02):72-73.

[2]杨燕.产学研合作模式新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07):179-180.

[3]梁鹏,姜世华.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15):96-99.

[4]王青迪.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创新服务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21):15.

[5]冯锋.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33-34.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
区域发展篇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图说共享发展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