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的军事策略

2018-09-28 10:37李趁基
东方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李鸿章

摘要:甲午战争是近代中日两国间一次影响深远的战争,李鸿章在战前的军事策略以“以夷制夷,避战保船”为主。这有着极为深刻的政治、军事渊源。

关键词:李鸿章;甲午战争;军事策略

有不少学者针对“李鸿章的军事战略对甲午战争的影响”这一课题做了研究,由于他们研究的视角不同,引用的资料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只从军事策略的使用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的军事策略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朝鲜内乱发生时,双方关于撤兵问题谈判破裂之后,日本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对于这一需求,李鸿章已经看出日本以重兵挟议,实欲干涉朝鲜内政,为侵略之谋。有不少官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应对之道。1894年6月17日,汪凤藻致电李鸿章提出增兵的建议“查倭颇以我急欲撤兵为怯,狡谋愈逞,其布置若备大敌,似宜厚集兵力,隐伐其谋”[1]6月18日,袁世凯也电李鸿章“日廷意在胁韩,大鸟不能自主,难与舌争,似应调南北洋水师速来严备,续备陆兵。”[2]汪凤藻和袁世凯都建议李鸿章加强军备,不能只靠口头上的谈话,李鸿章只是简单地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调数船往仁川,“聊助声势”而已,对于汪凤藻和袁世凯两人的建议,李鸿章并没有积极的响应。“汪袁皆请添拨重兵,鸿思倭兵分驻汉、仁,已先占着,我多兵逼处,易生事;远扎,则兵多少等耳,叶驻牙山,距汉二百余里,陆续添拨已两千五百,足可自固,兼灭贼。我在多调,倭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今但备而未发,续看事势而定”由此可见,李鸿章在已知日本怀有“侵夺之谋”得情况下,不积极调兵,反而担心自己調兵会引来更大事端,报着走一步说一步的态度对待战争,缺乏长远的规划。只想依靠外交上的折冲尊俎来保全和局,无异于是一种幻想,而日本政府发出的“第一次绝交书”就将李鸿章的幻想打破,在日本拒绝了共同撤兵的要求后,李鸿章仍然采取消极避战以夷制夷的军事策略。在此过程中,丁汝昌曾言“各舰齐作整备候陆兵大队调齐,电到即率直往,并力拼战,决一雌雄”日本方面对于英国的介入是有顾虑的,陆奥宗光曾说“目前英国正在两国间进行斡旋,非到万不得已时不可使用武力”可见,如果清军能抓住机会,积极备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可李鸿章却说“与日相逼,日转有词,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仍望静守勿动”有此可见,李鸿章将希望寄托在英国调停上,企图用外交的方式避免战争,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极大失误。

在出兵平壤问题上李鸿章主张由北路进发,却又担心日军突击,于是又出兵三千驻扎牙山。但无异于杯水车薪,李鸿章明知兵力过单,却又不肯增兵,原因在于:他当时仍对保全和局抱有幻想,所以没有认真备战。1894年7月18日,致电总理衙门时称“日兵在汉,无甚动静,二十开仗之说似是谣传。”[3]其实李鸿章早在朝鲜内乱时就已认识到日本侵占中国的利益,这也是李鸿章不清楚国际法律为避免卷入朝鲜战争埋下的祸根:在同治十一年即1872,日本与朝鲜发生冲突,派使臣来中国讨论关于朝鲜的问题,日本认为从公法出发,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朝鲜的外交也应由清朝做主,当时清朝公开承认不干涉朝鲜内政,这样中朝的宗属关系成为空气,光绪元年即1875年正月,日韩签订条约,其中一条规定:朝鲜是一个自主的国家,和日本有着平等权利。李鸿章不懂国际公法,错误认为这是尊重朝鲜主权的表现,实际上是拒绝承认中朝的宗属关系,为将来日本侵略朝鲜扫清道路。1894年7月20日告诫叶志超“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仗,谁即理拙,切记勿忘!汝误性急。”[4]由于李鸿章一直受儒家文化熏陶,推崇诚信外交,导致战前未做充足准备,而是将战争寄托于英、俄调停,这不能不算他的一个失误。在中日两国第二次“绝交书”后,英国公使欧格讷又进一步为日本政府辩解说“前日本所至贵衙门照会,据译出英文,但云贵国不允办法,并无‘滋事‘好事之意,此事我政府总要调处妥协,今晚或明早必有电来”[5]直到7月25日,即日本海军在丰岛海域袭击中国军舰当天,英国还在总理衙门称“现在贵国与日本未失和,却不可先防备,本国前劝日本退兵和商一节,日本非但不听,且说话更紧,我政府甚为不悦,已电日本。”[6]从上述英国公使的话语中,我们得知中国寄希望于英国调停,即使在日本已经袭击中国军舰的情况下,依然求和避战,探究战前李鸿章采用以夷制夷,保船避战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中国当时总的军事力量是不如日本的,中国的舰队炮弹不足且质量差。早在甲午战争一年前,李鸿章说:“全制巨弹,备战斗舰用”却无人落实。其次,规模上来讲,在甲午战争前六年间即从1889年到1894年,日本每年增添新舰两艘,而中国却将宝贵的海军军费用在慈禧一人身上,致使中国几年间未添一艘军舰,再者,中国对武器的引用不重视,中国花巨资从西欧各国买回来的装备,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先进的,但是在1891年7月9日,李鸿章派丁汝昌往东京湾正式报聘时,却出现水兵在两尊主炮炮管上晒裤子的事情,主力舰上的主炮是何等庄重,水兵竟在主力舰上晒裤子,可见其多么不重视武器的运用。此种军事实力下,李鸿章如何有应战底气呢。李鸿章采取以夷制夷的方式出发点是好的,并且是考虑了中日两国的整体情况的,他错就错在采用“以夷制夷”的前提是实力而非正义,赫德曾说“日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除非借口替别人打抱不平,而自己捡便宜也可以算作正义,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就像我单拿一根筷子无法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根筷子——实力,但中国人却以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以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7]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个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其二,中国当时缺乏优秀的人才,虽然有刘步蟾,严复,邓世昌等曾出国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和造船技术,但缺乏实战经验,无法担任抗敌大任。当时作为海军提督的丁汝昌有同感“十四年,定海军经制,命为海军提督,军故多闽人,汝昌以淮军寄其上,恒为所制,总兵以下多陆居,军士亦去船以嬉。”[8]由此可见李鸿章认为当时的将士不能依靠,是他求和的一个原因。

综合上述,甲午战前,李鸿章的军事策略是以“以夷制夷,避战保船”为出发点的,这一策略出于他对中日军事实力的考量与国际形势的判断,由此走上了求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2]戚其章:《甲午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2页

[3][4]转引自《复译署、李文忠公集》电稿,第16卷,第24、25页。

[5][6]转引自《总理各国务衙门与英使欧格讷问答》《清光绪中日交涉史料》(1173)附件一,第14卷,第41页。

[7]戚其章:《甲午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21页。

[8]蒋峰:《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294页。

作者简介:李趁基,男,1992年出生,河南鲁山人人,硕士学位,河南大学,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李鸿章
李鸿章的尴尬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改变李鸿章的那顿早饭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
甲午战前中日外交话语权之争
近代中外战争与条约关系(上)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