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女伶调,武冈传承赋新声

2018-09-28 09:12李峥嵘赵小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李峥嵘 赵小平

摘要:武冈丝弦是我国南方说唱音乐的重要分支。也是湖南曲艺文化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5月,武冈丝弦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录保护名录。当前,武冈丝弦和我国其他曲艺剧种一样,面临诸多的问题。如何传承、如何保护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发展创新的基础上保留武冈丝弦原有的“真面目”,我们采访了湖南武冈丝弦市级传承人邓芷鹤老师,试图从她的亲身体验中找出线索。

关键词:武冈丝弦;音乐特色;价值功能;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45-02

一、武冈丝弦的渊源与音乐特色

邓芷鹤老师是湖南武冈丝弦第五代的传承人。从小随父母在剧团长大,自幼喜爱文艺。在武冈丝弦方面,她不仅会演会唱,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丝弦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的丝弦活动,屡获殊荣。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武冈丝弦的发展和保护工作,为武冈丝弦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峥嵘(以下简称李):邓老师,我是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学生,是武冈丝弦的爱好者,有意于武冈丝弦的研究。您作为武冈丝弦的传承人,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武冈丝弦的发展保护工作。今天我想从您对武冈丝弦的真切认识以及您对武冈丝弦保护传承方面进行采访,您看可以吗?

邓芷鹤(以下简称邓):可以的。

李:邓老师您从小就在父亲的带领下接受丝弦文化的熏陶,您近些年来一直奋战在武冈丝弦保护工作的“一线”,您能给我们讲讲武冈丝弦的渊源吗?

邓:我学武冈丝弦有20多年了,是在父亲的带领下才慢慢从事武冈丝弦的音乐活动。因为武冈丝弦的发展需要我们这样的人,所以我也慢慢的一直在学习相关的知识。现我将我知道的给你们介绍一下:武冈丝弦,已经有四百多年的演唱历史,是在元杂剧、南曲、小令、江南丝竹音乐的基础上,经朱王府的乐师、歌姬吸收成武冈、邵阳一带的民歌、小调加工而成。主要流传于以武冈为中性的邵阳,隆回,洞步,城步等地区,可以一人多角,边弹边唱的。最早的丝弦曲目《杨柳青》、《夜落金钱》《闹五更》等等。

李:老师您从事丝弦活动这么多年,您是出于热爱吗还是说因为家学渊源或什么其他的原因?

邓:我年轻时也出去闯过,是偶然的机会被人请回武冈表演丝弦节目,慢慢发现丝弦独特的魅力。也因为我父亲从事这个,我作为女儿也是支持的态度。在漫漫的学习过程中,愈加发现武冈丝弦曲调柔腻、委婉、辞藻雅致的艺术风格,既有宫廷音乐的雍容大气,也有武冈的地方特色。慢慢的想要发挥自身的特长,好好打造武冈丝弦这张名片,让更多人广泛接受和喜爱武冈丝弦。

李:邓老师,您是演唱武冈丝弦的高手,您能从您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下武冈丝弦的音乐特色吗?

邓:这个我可以和你们谈一谈。武冈丝弦是在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的基础上吸收小调民歌经文人艺伎加工创造而成。主要流行于上流社会和有闲阶层,曲调高雅,旋律轻柔,唱腔舒展。伴奏乐器主要是丝弦乐器(琵琶、三弦、扬琴、二胡、板胡等)加碰铃,笙箫,不用锣鼓唢呐。音调优雅,音色清亮,富有民族宫廷乐的特色。武冈丝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演员各抱一种乐器坐于台前,可一人多角,一人包揽的演唱形式且唱多白少。我们现存的好多谱子都已失传,保留下来的不足六分之一,很多大家熟知的比如《湘绣天下美》都是后来编创的。

二、武岡丝弦的价值与教育功能

武冈丝弦是自元代以来武冈人民历史的反映,它受住了半个世纪战乱的明末,经住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清末,经住了各路军阀和和日本帝国主义轮番争夺的民国,也经受了被禁演被焚烧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武冈丝弦除了是历史的文化,更是植根于当地人民血脉的方言记忆、植根于人民心中的曲调、植根于广大百姓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武冈丝弦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您是代表性传承人,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对武冈丝弦价值的认识。

邓:武冈丝弦的发展与历史、与当地的文化环境、艺术氛围是脱离不开的,它是我们武冈人历史的一种见证,是我们精神、文化、观念、情感以及审美情趣的一种映照。

武冈丝弦作为不可再生的一种地方文化资源,是武冈化的武冈方言的体现、是武冈人民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是人民内心凝聚的艺术写照,是历史的见证。

据《武冈民俗》记载:嘉靖隆庆间:乃兴《闹五更》、《哭黄天》、《银纽丝》之属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成帜,举世传诵,沁人心肺。可见武冈丝弦跨越阶级的历史和文化,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传承去保护。

其次就是武冈丝弦本身的唱词就是接近古诗词,它唱词雅致,曲调委婉,旋律轻快,唱腔舒展,经各代艺人总结加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即有宫廷音乐的雍容华贵也有地方特色的质朴风趣。可谓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结合,雅俗共赏。

三、武冈丝弦的困境与内外成因

在新的历史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诸多困境。受众面窄、受众群体老龄化、传承人断层、剧目落后、创新举步维艰等等。面对流行音乐的冲击,传统曲艺的发展十分艰难。武冈丝弦也不例外。

李:在今天这个流行音乐冲击及其强烈的时代,武冈丝弦发展的困境具体有哪些了

邓:是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年轻一辈多离开家乡出去闯世界,再加上经济发展,网络文化的繁荣,武冈丝弦确实和传统曲艺一样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剧目落后,缺乏专业创作人才

武冈丝弦剧目落后,除去我们熟知的经典曲目《双下山》、《秋江》,演唱的多为一些较为陈旧的本子,要么就是艺术水平低下,与其它现代流行曲艺剧目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欣赏水平。这就急需剧本的创新与发展。我们也尝试过和高校联合征集剧本,但效果都不理想。要么脱离了武冈丝弦的特色,要么过于俗套难登大雅之堂。现今的老艺人年纪都大了,对于剧本的创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迫切需要即懂武冈丝弦,文化功底也深厚的创作人才。

(二)传承艺人断层,受众群体越来越少,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到我父亲这辈还好,到我乃至下一辈的爱好者就少了很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的丝弦,当然我们也在积极的办丝弦班,三年一周期,但是能唱能弹的全面人才几乎没有。我也在物色勤奋的学生做传承人,但目前为止没有发现特别合适的。可以说武冈丝弦的传承处在断层的边缘。

(三)政府推广力度不够,还没真正发挥政府的影响力

现在武冈政府有在努力推广丝弦,也举办了丝弦大家唱,丝弦进校园等相关活动,但还没有健全管理体系。这些活动没有连续性,没有真正办起来成为百姓心中的口碑。很多人对武冈丝弦并不是真正了解。

李:邓老师,我可否将您对武冈丝弦现状的分析作以下理解:武冈丝弦发展的困境是内外成因的结果。内因是武冈丝弦的剧本陈旧,缺乏创新,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传承艺人青黄不接,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与传播;外因是受到新媒体艺术的冲击,年轻人兴趣转移;政府推广缺乏健全的系统,缺乏连续性。内外因果互相作用造成了武冈丝弦如今的局面。

邓:武冈丝弦的困境成因是多方面的,这是一个大环境下的无奈,你分析的是对的。

四、武冈丝弦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体现,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如何更好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面对武冈丝弦遇到的困境,我们应该做好那些方面的工作?作为武冈丝弦的传承人您有什么自己的建议吗?

邓:我也想谈谈我的看法。作为一个从事武冈丝弦活动20多年的文化工作者,我和我的父亲都在努力的传播丝弦文化。我认为武冈丝弦的发展现工作要分两步“活”下来,“火”起来。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创新。要有和时代结合的地方,能够创造出新的富有武冈丝弦特色的曲子和剧本。正如《武冈是个好地方》,就是和大家一起结合武冈丝弦的音乐特点创作的新曲子,即展现了丝弦的魅力,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这样才能将大家对丝弦陈旧的印象中打破,才能“活”。

其次就是要活态培养人才,要更加系统的培养年轻艺人,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表演者,建议在三年周期之外可以增加学习年限进行全面的教育。积极开展丝弦进校园的活动,将丝弦曲调和诗词结合,开阔受众群体,既丰富小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增加孩子们对丝弦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丝弦。这也是从娃娃抓起的一个方面。当然这也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全面的政策。

李:创新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貌,您认为们该怎么平衡创新和保持传统的原滋原味了?

邓:当然创新的前提是保证丝弦的音乐特色不变,再结合时代创造出人民大众喜爱的又富有丝弦特色的作品,这才是我们创新的初衷。我们现在坚持两条腿走路。针对晚会节目,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表演大家喜聞乐见的创作曲子,当然前提是武冈丝弦特色的东西,让大家了解并喜爱武冈丝弦。当然针对真正的学者、专家,我们保留最传统的内涵,保证原汁原味的东西不丢失。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做,慢慢的会有越来越多人喜爱武冈丝弦的。

五、采访后记

我们的采访从早上9点开始,期间观看邓老师给武冈老年大学的学生上课,到下午1点开始正式采访。邓老师始终十分热情,给我们表演了很多著名的曲子。一直说希望我们能将武冈丝弦传播让更多人知道。她的父亲做了一辈子,她也将要传承下去。采访时邓老师透露这个月底在天津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的展演,要赶紧编排节目,看着邓老师期待又带着压力的表情,我也能感受到她身上担子的重量。

采访之后我一直在回想和邓老师的接触,她真真是个热爱丝弦的人,在她的朋友圈都是关于丝弦创作的诗句。我想旧时王谢女伶调,武冈丝弦赋新声是对邓老师最好的写照。整理这些的时候更我觉得非遗的传播工作不是哪一个人的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我们也应该潜心学习,用兼收并蓄的态度看对非遗文化,一起为非遗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探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元白诗派诗歌中的“风雅”传承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少儿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