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工业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存在的问题分析

2018-09-28 00:12邓小红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工业经济工业企业

邓小红

【摘 要】工業经济只有选择绿色发展道路,才会是一条康庄大道。但现实路径固化的东西必定有一些会成为绿色发展的阻力,本文以大足区为例,仅对区县工业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问题导向。

【关键词】工业经济;绿色发展道路;大足区;工业企业

在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工业经济只有选择绿色发展道路,才会是一条康庄大道。但现实路径固化的东西必定有一些会成为绿色发展的阻力,本文以大足区为例,仅对区县工业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问题导向。

一、思想僵化,部分干部、企业主对工业经济走绿色发展道路存在畏难情绪,意愿不强

有些干部认为,工业经济走传统发展模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部分领导干部盲目追求短期政绩,只顾经济指标,只要金山银山,其它什么都不管不顾,走的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黑色发展”路径,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累积多发,这肯定不可持续。党的十八大以后也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走绿色发展之路上前行,但感到步履艰难,困难矛盾重重:一是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负向关联度还是很大程度存在;二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实质上仍有GDP的要求,只不过说法有些变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虽然现在一直在强调领导干部干事创业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但是究竟有好多人有这种情怀这种精神这种境界呢?三是大足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处于欠发达阶段,招商引资主要是人家选择我们,还没有到我们选择人家的阶段,我们“脱衣割肉”给人家都不一定来,哪里容得下我们挑肥拣瘦?四是大足区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基本上是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从实践来看,非常困难。虽然这些干部说的也算是实话,但从干部要有担当精神这个角度讲,它其实是一种畏难的表现。困难矛盾什么时候都有,关键在于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直面它,一步一步的解决,这才是我们干部应有的心态。

一些企业主,主要是规下企业主,特别是小企业主说,谁不希望蓝天白云,但那需要成本。这几年,企业日子本来就难过,死了一大串,有好多企业赚了钱?能够活着都算你能干,哪个还想冒风险去技改转产哟!

二、工业几大结构与绿色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从传统与新兴产业的比重结构看,大足区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比重偏小。目前,大足区有五大支柱产业,但有四个(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现代五金和现代家居)都是传统产业,并且拳头不硬,缺整车厂、整机厂,汽车、通机零部件大多处于二三级配套的低端层面,五金产业链关键环节脱节,缺乏全产业链的整合,上档升级步伐慢。新兴产业比重偏小,2017年新兴动能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完成163亿元、笔电配套和通信业实现产值25.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上产值56亿元。新兴动能加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到25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不足1/4,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明显不足。

从产业结构看,大足区产业层次较低,产能结构性过剩。大足区承接的很多是沿海、发达地区落后、过剩、甚至污染的产能;高端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现有主导产业中附加值不高的中、低端配套产品低层次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多数企业从事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产品多为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少,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产品更是少之又少。

从能源结构来看,清洁能源的使用率还有努力的空间。最近几年,通过关停煤矿,禁止新建燃煤锅炉,淘汰燃煤锅炉等举措,清洁能源的使用率是大幅度提升,但并没有达到100%。

从运输结构看,大足区企业所需原材料、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依靠公路运输,而运输的主要车型以柴油车为主,货物的铁路运输占比小。这显然为大气添了堵。

三、园区缼产业融合、产业耦合安排

政府在园区平台建设,招商引资时,更多考虑的是提升基础设施,服务品质;注重的是招得进同一产业和具有串联关系的上下游产品之间的产业集群工作,比如摩托车产业集群、电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等等;没有注重不同产业生产要素、产品市场、技术信息的相关性互动,比如这个产业产生的蒸汽刚好能满足哪个产业的需求,这套维修设施,哪些产业能够共用;没有考虑不同产业间技术、知识上的共享和相融,导致产业间的协同、产业结构、发展成本不是处于一个相对更优的状态,导致园区招商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工作,力度不大,效果甚微

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涉及落后产能淘汰、设施设备改造、工艺流程更新、智能化、技改投资、管理水平、同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融合等等领域。目前,我们对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工作发力的领域窄,只在落后产能政策强制性淘汰,极少数传统企业技改方面有所斩获,再加上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弱、覆盖面小,企业考虑风险自身改造意愿不强等因素影响,导致提质升级工作,效果不明显。比如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工作,2016年大足区通过市、区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认定的项目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存量企业有智能化改造意识的不足10%,真正进入智能化改造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研发意愿不强。绝对多数企业因投资风险大、回收期长、金融信贷紧缩等原因,宁愿维持现状,不愿意冒风险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二是研发能力不足。多数企业只能按主机厂提供的图纸简单加工,少数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也只能是为满足配套而进行适应性开发,无力超前开发和系统开发,在产业发展中缺少话语权和主动性。三是研发人才紧缺。大部分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紧缺,无力支撑企业自主创新。就全区而言,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技术带头人和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行业领军型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更是紧缺。从2017年9月份的一个资料看,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中设有专门研发机构的仅13家,有研发活动的科技人才仅323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25人。四是专业研发公司没有很好发挥作用。比如西部五金研发平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重庆重智机器人研究院没有很好与本地智能化需求相结合。

六、对涉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知识重视、宣传严重不足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对今年要开征环境保护税不知道,对市第二批环保集中督察采取关门“了事”。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与企业自身不重视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知识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没有认真宣传很有关系。企业是有这方面诉求的。他们说,我这个企业产生了哪些污染,如何监测,程度如何,该如何整改,希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给我们派专家来培训一下,免得出现环保一督查,就关门了事,关键现在不能了事,同时又无益问题的解决。

猜你喜欢
工业经济工业企业
科技平台创新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研讨
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