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范式的转变

2018-09-28 00:12江东洺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范式

江东洺

【摘 要】本篇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范式的提出、发展及其中的转变历程。文章的第一部分概述了范式的基本概念,范式的基本特点,并指出了范式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文章的第二部分描述了我们已经历的西方经济学的范式转变历程,以古典经济学的建立、边际革命的产生、凯恩斯革命的完成为例;其次,在第三部分明晰了我们正经历的范式转变,并对其“整体-局部观”、“稀缺观”及“生态人”假设的合理性做出深刻剖析。

【关键词】范式;传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

一、概念描述

“范式”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家Thomas 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创立的名词。库恩描述:“参照既有的理论方法,范式乃是一种为大众认可的模板。”库恩认为,范式是关于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的确立,是为科学家群体普遍接纳的一套假说、理论、规则以及方法的集聚,这套理论在精神上成为科学家的共同信仰。

范式包含这样的特征:第一,范式于一定的范围内含有普适性;第二,范式是一种以基本的定理、原理、应用及相关装备等集成的综合体,范式的提出为科学家树立了一道科研标准;第三,范式为科研贡献了可重现的成功模板。容易得知,在库恩的范式理论的提出引来了范式理论体系的创立,范式的创新引发科学革命,致使科学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由此观之,学术理论范式应为明晰研究目标的方法和角度,它引导着我们来审视对象、看透对象的表面从而发现其中的本质。经济学范式的含义便是在自有的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引领下,使人们对经济社会范畴内各方面所研究的内容、构成的一个基础判定,还包括在这一基础判定上来决定的研究逻辑、分析手段和工作方法等。

二、西方经济学的范式转变

(一)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建立

最初的古典经济学提倡客观价值论,提倡抽象演绎与经验分析的方式,由此给古典经济学范式奠定方法论根基。亚当·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缔造人,提出了经济学的首个范式。他首创经验主义方法论,于經济学研究之中主张包含归纳、演绎的双重方法。随着学科的发展,马尔萨斯吸纳了斯密的归纳分析法。斯密时代之后,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发扬演进则以萨伊、李嘉图的研究为主导,萨伊进一步将其经济理论成体系化;以方法论视角,站在供给角度研究问题的视角自“萨伊定律”而始。李嘉图倡议唯理的方法论,弃用斯密的历史归纳方法,主张抽象演绎方法,长期引领经济学理论研究发展。古典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的订正修缮由约翰穆勒完成,古典经济学范式自此最终形成。

(二)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范式

边际革命作为首次经济学范式大变革,意义重大。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边际学派以奥地利、数理学派为主,引领出范式由古典经济学朝现代经济学的变迁。边际学派首倡边际效用论,而又在此基础上成为了以数学方式研究经济学现象的理论原则,并创立边际分析法,以生产成本分析变迁至边际效用分析为标志,经济学理论重心完成了转移。边际效用分析法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以往的生产成本分析已彻底过时,马歇尔的贡献在于将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创立边际增量分析方法、边际成本和需求弹性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此为根据展开研究,使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马歇尔将力学上的均衡原理与经济学理论融汇贯通,成就了马歇尔经济学思想体系中著名的局部均衡理论。由于马歇尔与他的后来者均在剑桥大学有过执教经历,因此他们也被称作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以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建立为里程碑,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

(三)凯恩斯革命——现代经济学范式

“凯恩斯革命”无可争议的成为一次影响巨大的经济学范式革命,象征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转变的完成。凯恩斯还建立起宏观经济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在“经济人”的前提下,以边际分析结合数理模型的方式探究宏观经济状况,提出总量分析法,且认为经济社会运行的矛盾缘起有效需求不足,着重描述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政府干涉经济的不可避免性。而以凯恩斯经济学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范式中,不断追逐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内核假设始终未变,关于经济学理论中范式的争论基本在除“经济人”假设外的范畴内展开订正与修缮,而正因如此,以“经济人”假设为重点的新一轮经济学范式转变历程正在到来。

三、我们正经历的经济学范式转变

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由新古典经济学再到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其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始终没有变化,其经济政策的核心目的,仍是追求永远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于海内外诸多场合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关键论述之中,“两山论”思想不愧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核心。这正与生态经济学所提倡的最佳规模下的稳态经济思想不谋而合。

(一)范式转变下正确的“整体-局部观”

生态经济学首先是一种整体局部观。要想实现对传统经济运行模式及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扬弃,就应当对传统的整体局部观作出批判,就应当以包含正确理论内涵的生态经济学取而代之。过去,我们习惯性的认为经济社会便是最大的整体,自然资源不过是附庸,经济增长为第一要义的情况下自然资源显得微不足道。现在,我们应将自然资源视为最大的整体,而包括经济社会在内的其他单元才是局部,把握了正确的整体-局部观,才能把握好经济社会运行的方向。

(二)明确了自然资源价值的正确“稀缺观”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这个物质通俗来说就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有无,决定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有机或无机生命的存续,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工业革命初期,由于人类的生产能力有限且自然资源储量仍较为丰富,由此古典经济学中没有关于节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由此而发。数百年过后,水资源污染、土壤资源污染、空气资源污染等生态危机频频爆发,这一切已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再用之不竭。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资源具有重大价值,在传统的生产函数中,除了资本、劳动外,还应当加入自然资源这一项,从而做出更周全的生产决策;应当正确地给自然资源定价、确权,从而借助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做出更优化的配置。

(三)超越“经济人”假设的“生态人”

如前所述,生态经济学将自然资源看作是稀缺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人类欲望、需求的无限与自然资源的稀缺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要将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作为当务之急来完成。生态经济学提出了“生态人”的观念,与传统经济学提出的“经济人”不同,其经济理论核心转变成了“生态人”,该核心认为人们除了有对经济社会产出的物质需求以外,还需要由大自然所提供的“自然产品”,即生态需求,物质需求和生态需求的共同满足,才能完成人对幸福与否的自我实现。“生态人”假设的提出、倡导与践行,对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谓至关重要。

四、结语

事物的发展演进历程皆可由相关理论的范式转换之中析出,研究每一次范式转换,对于使学科理论再度获得长足发展至关重要,在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经济学为例,西方经济学的范式是由范式的演绎和融汇而形成并进一步发展,由范式的交集与碰撞而相互影响并产生各种各样的火花,相信正引领经济学范式转换的生态经济学必将带我们步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郭海. 经济增长方式范式转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9).

[2] 马涛. 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2014(10).

[3] 赫尔曼·E·戴利、乔舒亚·法利. 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应用[M],2018.

猜你喜欢
范式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比较
再续“趣”缘——以译林五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例谈CSS教学范式
Gauss-Bonnet引力中黑洞的膜范式
转换的范式:反思知识产权理论
“祖”文化之于“地方感”与“超越性”的表达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