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民参与意识培育

2018-09-28 00:12马玉杰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农民

马玉杰

【摘 要】中国是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度,乡村社会有着特定的文化场域和秩序。乡村治理离不开农民的广泛性参与,农民积极的参与意识是完善乡村治理的重要前提。理性考察当今乡村治理中农民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培育农民的参与意识提供可靠可行的对策,对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序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治理;农民;参与意识培育

一直以来,中国乡村都是社会传统思维和行为规范积淀最为深厚的区域,也是当前社会变化最为深刻的区域,如今,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社会组织以及乡村治理的主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离不开农民的广泛积极参与。因此,在乡村治理的大背景下,培育和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迫在眉睫。

一、乡村治理中农民参与意识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民经济自主权的确立、与外界接触的范围扩大、自主意识的提高及农民对自身利益的诉求促使农民开始主动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当前农民参与意识的现状表现如下:

(一)农民的参与意识普遍比较薄弱

首先,部分农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主动投身乡村建设的意识淡薄,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小农意识严重,缺乏改变现状的决心和信心:“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对乡村建设及治理持观望态度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受封建思想影响,把自身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神佛身上;内心浮躁,求富心切,不能理性把控自我。再次,对农民而言,最有进步意义的参与首先是政治参与,它是农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农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但在政治基层民主选举中,受传统观念和宗族文化的影响,相当多的农民可以牺牲自己的民主权利而屈服于家族权威,对于村民自治中出现的弃选、贿选,宗族、家族干预选举等违法行为冷漠对待,甚至冷眼旁观,对自己的参与权利被侵害也抱无所谓的态度。

(二)农民的参与意识区域差异显著

首先,沿海发达地区农民的参与意识明显高于内陆地区的农民。沿海地区由于经济较发达,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且处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界处,这些地区的农民参与意识比较强烈,能够积极地参加到乡村治理与建设中。生活在内陆地区的农民参与意识相对较弱,甚至还发生远离政治生活,甚至嘲笑、排斥民主的倾向。其次,城市周围的农民民主参与意识普遍强于边远地区的农民。生活在城市周围的农民,与城市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多,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而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农民,由于环境的限制,离城市较远,受到外界的影响极小,城镇化浪潮和工商文明的影响也比较小,加上其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保守观念,也使得他们对农村治理和建设表现得相对冷漠。

(三)农民的参与意识阶层差异突出

例如乡镇企业中的知识分子、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回乡知识青年等,特别是农村科技教育领域的农民知识分子,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知识层次较高,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加上与外界接触机会较多,这些人的参与意识往往高于那些知识水平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的农民。所以这些阶层的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見和利益诉求,参与意识相对主动和强烈。而传统从事单一农耕产业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眼界也不够开阔,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眼前的经济利益问题,觉得乡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与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比较遥远,而自己又人微言轻,所以其参与意识相对薄弱,参与热情不高。

(四)农民的参与意识性别、年龄差异显著

中国农村妇女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性、主动性与男性相比,甚至与城市妇女相比,仍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导致农村妇女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艰难,长期处于一种“盆地效应”,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妇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参与效果和参与热情,也消解了其自我提高主体意识和争取合法权益的诉求。此外,年龄的不同也导致农民参与意识的差异。就18岁以上农民而言,41—58之间的农民参与意识最强,40岁以下以及59岁以上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明显低于前者。在农村的41—58岁的农民成了参与的实际主体,他们一般参与主动性高,在干部选举、村务公开以及公共事务中希望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就使得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呈现出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状”。

二、影响乡村治理中农民参与意识的主要因素剖析

乡村治理视域下,我国农民参与受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水平及传统思维意识、参与渠道、及社会性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参与意识呈现“正向度”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因素。现实乡村社会中,农民参与的实际状况表明,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农民参与意识的高低呈现正向度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村庄,能为农民提供参与各种事务的机会也越多,为农民获取信息、扩充知识的渠道也更为广泛。同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民希望通过参与进一步带动村庄以及自身发展的诉求也越多,信心也越强。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乡村治理中获得更多地经济资源,在村庄公共经济事务的决策中获得更有力的地位,则是农民参与的重点。

(二)文化教育及传统思维意识与农民参与意识存在着事实上的“共振”

列宁说过:“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就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i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农民实现积极参与的基础,也是农民形成民主参与意识的必要条件。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农民参与农村治理的关键性因素。此外,乡村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意识也成了制约农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的重大“阻滞力”。例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意识、不当出头鸟意识、家族观念大于公共精神意识等,大大地降低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另外,在当前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中,个人主义倾向似有增强的趋势,农民对自身权益的过度关注,无形中消解了乡村社会群体生活和乡村建设中所必须的忘我精神和奉献精神,农民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不足,农民之间的相互合作也变得难以实现。这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治理的艰难。

(三)参与渠道的不畅也造成农民参与热情的受挫和参与行为的梗阻

要使农民参与有序化、规范化,需要明确的载体。农民参与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事务,需要一定的顺畅的渠道,只有渠道通畅,参与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例如政策、法律、家族、人情、邻里关系以及参与个体的自身素质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更为现实和复杂的参与环境和参与场域,无形中影响了广大农村农民参与渠道的通畅无阻,客观上造成了农民参与主动性和参与热情的受挫,参与行为梗阻,参与效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参与渠道的限制也成为制约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关键因素。

(四)工业化、城镇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得农民参与意识及行为多样与复杂

工业化、城镇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得农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更为多样和复杂。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造成了许多农村的“空壳”现象,大量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故土观念逐渐淡化,这免使得農民(农民工)的参与意识呈现出一种“游离”和“无附着”状态,对乡村治理的参与意识淡化,参与热情降低,参与效果衰减;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与自媒体的发展,也使得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开始关注城市生活的演变,并心生羡慕之情,同时在城市打工、居住的农民(农民工)可以通过媒体、网络关注乡村(包括自己家乡)的变迁,这样使得一部分留住农村的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希冀通过参与和努力,改变自己的家乡,向城市看齐,也使得一部分在城市打工并取得成功的农民,回到家乡创业,辅助乡亲,并积极参与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改变家乡的面貌。

三、乡村治理背景下培养农民参与意识的基本途径

(一)加快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使得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状态,导致农民缺乏参与乡村治理的基本物质基础,因此,改善农民参与的乡村环境首先是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首先是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各地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势,应结合地域优势努力开拓园艺、畜牧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经济;其次要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当地乡村社会的劳动力就业,更能促进乡村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流通。再次要推动乡村劳动力市场建设。按照城市带动农村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确立乡村治理中农民参与的经济基础。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农民参与的广度、深度及其参与意识与农民的基本素养密切相关,建立在较高的科学文化基础之上。一方面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文化事业是基础,这就要求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建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保障体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相关农村方针政策的教育,一方面使农民坚定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另一方面使农民真正领会相关方针政策,学会用相关方针政策维护自身的权利。最后,要加强农村教育队伍的建设,提升农民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素养。对国家政策及乡村治理的方案计划大大宣传,增强农民对其理解,从而提升农民参与治理的热情。

(三)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应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民主知识,增强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

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文化建设需要有载体,我们应该根据目前广大农民的实际文化水平,充分地运用广播、电视、手机、新闻媒体和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对农民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民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灌输,从而拓宽农民参与农村治理的途径。使抽象、枯燥的民主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为广大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从而有效地灌输给人们,而且,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民主文化氛围,从而使人们在这种氛围中轻松地、自然地接受民主知识的熏陶和教化,长此以往,必有助于农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同时,民主知识的宣传内容,应尽可能地同农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经常涉及到的矛盾、纠纷与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宣传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宣传,这样将大大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四)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加大农村合作组织培育

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村民自治组织是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场所。我国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主,村集体既为农民提供产前产后服务,具有经济功能,同时又通过党组织实施与村民生活相关的国家政策、协助乡镇政府完成各项行政工作的义务,具有政治和行政功能。此外,村民自治组织还是实现农民生活互助和社会保障的基础单位,因此又具有管理功能。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利于农民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为农民参与治理提供便利的平台,达到良性互动。构建农民参与的组织基础,除了要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之外,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形成一定程度和水平的农民合作是提高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地位和参与能力的重要保证。同时,还必须不断加大其它类型农民自愿性组织的培养,构建农民参与村庄公共文化及社会生活的组织基础。

注释:

i 《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邵晓琰.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6.

[3]谷满意.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3,(2).

[4]周淼.《新时期中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5).

[5]姜玲.《推进当前农民有序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经,2017(9).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