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乡村振兴的原因和阻碍

2018-09-28 00:12郭欣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郭欣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只有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够实现。这是由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的。但必须看到由于长期重城市轻乡村思维定势的影响,乡村振兴面临很多困难,只有把思想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正确分析乡村衰落的原因,才能破除不利于乡村振兴的思维障碍,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一、乡村衰落原因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其中一部分人口向城镇流动,这个过程使得农村各种可流动资源或要素单向地流向城市,一方面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帮助城市快速发展,增加了进城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带来的资源和要素的减少,导致农村逐步衰落。

(一)工业化和城镇化导致农村衰落

在整个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其中一部分人口向城镇流动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无可非议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趋向是农村各种可流动资源或要素单向地流向城市,特别是流向具有极大集聚力的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这个过程所导致的结果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和居住,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享受到城镇福利;同时,城市经济以空前的速度、规模和效率不断扩张,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主导。另一方面,农村资源或要素“过度”流出,也使大量农村地区的村庄和中小市镇弱化了可持续发展所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聚集力;加之以为追求“效率”而撤并行政乡村及其中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等各种为基层服务的机构设施,加速了较低龄原住人口的流失。所以总体而言,工业化和城镇化历史过程显著的积极作用是,增加了社会财富,提高了福利水平,加强了增长效率;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主要是同时发生了城市的膨胀和农村的凋敝。

(二)人口过度减少导致现存衰落

乡村振兴是相对于农村衰落而言。农村衰落主要表现为农村居住人口过度减少而导致所谓“空心化”现象,同时伴以居住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现象。增加年轻人口所占比例,改善务农人员老龄化是当前急需改变的现象。乡村原本的主体是世代居住在那里的农民。农民所从事的农业其实是专业技术知识含量极为丰厚的职业,从事农业的农民是十分勤劳、充满智慧的群体。尤其在当代社会,职业农民已经成为田园、山水、森林、荒野等大自然的最忠实的守护人。

(三)乡村文化失根危机导致乡村衰落

农业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农民是受人尊重的劳动者。留住乡村、坚守乡村、振兴乡村的原动力是农民的职业自信。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农村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承载者,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优秀文化传承和保护面临巨大危机。

农村文化发展中广大村民的需求多元与文化性组织反应的迟缓、文化资源配置上的无效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缺陷明显。城市文化的渗透与陷进性文化的滋生、文化运行体制运行上的完备与功能上的缺陷,以及农村文化人才的短缺和流失等问题依然存在且部分地区突出。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与失衡及其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差距,使得农村问题常常面临困境,进而出现文化弱化的现象,可能导致农村社会发展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唤醒进而繁荣乡村文化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乡村衰落大量的劳动力从乡村转向城市、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部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以我们认为工业化、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也就是说,一些乡村衰败也成了必然趋势。在中国,除此之外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农民无奈的选择。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为地设置了城市和乡村不同的发展机会,导致了只有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一)乡村学校撤并的影响

由于在部分地区生源减少,将学生和教师集中到部分城镇学校,这样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大幅的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因此实施撤点并校的政策。但是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的撤并过程不规范,有些地区撤并后教育和办学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

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全家离开乡村,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孩子读书。这样,乡村衰败一方面导致撤点并校,同时撤点并校又反过来成为乡村进一步衰败的原因。另一方面,撤点并校使得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上学困难,孩子们求学的艰苦画面通过日益发达的媒体机构不断地向我们传达,孩子上学路上的交通安全也成了我们的担忧。乡村教育复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学校对保持乡村活力至关重要。乡村振兴需要培养大批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专业人才。

(二)片面理解土地规模经营

农户经营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正是这一创造,不仅启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且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稳定承包关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成为中国农业的主线。进入新时代后的乡村振兴,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但是现在,部分地区,农民纷纷想要变成既拿地租、又挣工资的人,由于各种原因让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个别农民,而且极大地推高地租。结果农业变成了排斥农民的产业,从而加速了乡村的衰败,也使得个别承包土地的农民苦不堪言。这些做法误解了现代农业的含义,没有正确理解总书记“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指示。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农户经营,问题要通过制度创新,营造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成长环境来解决,家庭农场是可以全部保留家庭经营优势,又可以部分地克服家庭经营弊端的最为符合农业规律的组织形式。家庭农场的培育是既可以保障国家农业安全,又可以保持乡村活力的农业经营主体。

(三)城乡缺乏双向的流动

过去限制农民进城,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割裂的城乡之间的关系。今天又出现另一极端的倾向,单方向的城镇化,各种力量指向让农民放弃耕地、宅基地,进城购房,以此作为城镇化的指标。同时城市人返乡受到各方面压力的限制,无疑制约了乡村的振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乡贤代表着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贤能人士。在目前乡村价值规范体系坍塌的情况下,新乡贤的核心作用在于凝聚乡邻,以道义整合利益,发展出在新時代下适应乡村发展的共享价值规范体系。因此,不要切断人们返乡的路,给包括市民在内的新乡贤下乡、返乡留下一条路,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乡村有其存在的理由,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相信,只要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乡村就一定会振兴,而且变得会越来越美好。虽然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大量农民生活在农村的国情不会改变。当前,我国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7.

[2]叶兴庆.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发展观察. 2017(21).

[3]陈文胜.怎样理解“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工作通讯 .2017(21).

[4]高云才.韩长赋: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部署[Z].人民网.2017-11.

[5]刘合光.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J].文明.2017(12).

[6]李智,张小林,陈媛,等.基于城乡相互作用的中国乡村复兴研究[J].经济地理,2017,37(6):144-150.

[7]张晓光.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J].前线,2016(12).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