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

2018-09-28 00:12周健梅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声乐艺术瓶颈群众文化

周健梅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相应地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表现的更为强烈。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也不乏“下里巴人”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加强声乐艺术的应用,能够不断地豐富社会文化。这其中,广大人民群众是重要基础,需要政府支持和文艺工作者的参与,才能将声乐艺术转化为适合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形式。本文分析了当前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瓶颈,并提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声乐艺术;群众文化;瓶颈;策略

声乐艺术属于音乐艺术一种,属于歌唱艺术范畴。声乐艺术不仅能够陶冶人情操,还是人们对于身边生活的一种情绪表达,这种高雅艺术已经得到广大群众热爱和支持,演变为现代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其优势主要包括适应性好、形式多样、感染力强,不需要过于苛刻的艺术条件和资源支撑,如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在公园、广场、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均可展开,一般也被理解为“歌咏活动”。

一、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瓶颈

客观上,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较为松散,具有灵活性、随机性特征,很难在艺术水平和造诣上提出过高要求。声乐艺术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能够很好地改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力不足的问题,在群众角度一般理解为“唱歌活动”,具有较宽阔的选择性,容易接受、理解。

结合现状,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消费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对精神文明消费形成高品质追求,这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广泛普及。但是,“声乐艺术”在艺术范畴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专业性,一般群众个人对于声乐知识的储备有限,大部分群众只是对唱歌感兴趣,并不热衷于专业的学习和技巧掌握,这造成了声乐艺术水平的长期滞后。

概括而言,现阶段我国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瓶颈包括三点:(1)政府引导职能缺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强调群众文化活动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量与质的同步提高。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普及、发展、创新,自然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包括政策、资金、体制等方面。(2)声乐艺术专业人才欠缺。客观上,我国文艺工作者“下乡”并没有形成主动性,尤其是高素质、高水平的声乐人才欠缺,加上声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导致有限的指导教学效果有限。(3)缺乏群众文化活动的声乐艺术展示平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人口占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容易形成一些不合理倾向,要么喜静不喜动,要么是快速文化消费形式的“广场舞”等,声乐艺术难以获得群众的认可,执行难度也较大。

二、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政府引导职能、加强宣传普及工作

群众文化活动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群众自发性娱乐性质活动”,它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意义,“唱歌”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本身也是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健康的声乐艺术内容,可以进一步巩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因此政府具有重要责任,应该积极履行引导职能,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宣传普及工作,并组织丰富多样的声乐艺术活动,以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

例如,利用节假日和一些重大节日活动举办一些大型的群众歌咏活动,如举办赛歌会、红歌会、合唱比赛、声乐大赛等,把群众的声乐艺术活动搞好搞活。这种形式下,可以推动健康正确的政治观念,宣扬主旋律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人民群众自觉地抵制“靡靡之音”,使人民群众通过声乐艺术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品位和艺术质量,使群众更加热爱歌唱、热爱生活、热爱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歌曲,自觉投入到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力军。

(二)鼓励专业人才下乡、投身群众文化活动

所谓“群众”是一个群体的广泛性概念,中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也是一项声势浩大的文化工程,它的架构、内涵、方向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客观上,要完成这一好大的文化工程,仅仅凭借“群众”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各方面的文化精英人才参与。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尤其需要声乐艺术人才的指导帮助,使群众文化中的声乐艺术逐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可视性。

所谓“下乡”是一个类比概念,越来越多有责任心的文艺工作者开始主动走进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中,义务从事教学和指导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中国梦”以及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宣传,我国群众性歌咏活动越来越红火,成绩的取得和广大专业艺术工作者的辛勤指导有很大关系。可以说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离不开专业艺术家的亲临指导,艺术家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提高了群众性文艺活动的质量和艺术水准,推广普及了高雅文化和艺术精华。

(三)开拓群众文化空间、打造声乐艺术平台

无论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时期,还是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时期,声乐艺术都是一种具有强烈影响力、号召力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激人奋进、拼搏进取的激励手段。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作品,通过声乐艺术的演绎,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国家而奋斗,在当今的和平时代,声乐艺术同样具有唤醒民众、感染群众民族自豪感、自尊心的功能,因此,声乐艺术要想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把声乐艺术根植于群众文化活动才能迎来更大的发展、更好的提高。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声乐艺术发展存在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各种选秀、网红等行为,混淆了声乐艺术与流行音乐的界限。此外,也不乏一些艺术人士可以提高声乐艺术的专业性,将这一形式搞的过于神秘,即便专业人才唱起来都非常困难,自然也就无法在群众中传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事实上,存在一些很好的独唱歌曲由于旋律优美、易于上口深受群众喜爱。

优秀的声乐作品是开拓群众文化空间的“钥匙”,同时还要为人民群众打造良好的声乐艺术平台,才能更好地融合为“群众文化活动”,现在许多文化馆、艺术馆、专业艺术人才极度匮乏,根本满足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而一些免费场所如公园、社区文化中心、广场等,又存在其他活动方面的冲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主动提供支持,企业、街道办、社区管理等部门,要摒弃那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建设的落后思想,要把文化建设好就必须把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好,其关键是建设一支热爱群众文化事业的专业队伍。

三、结束语

一言概之,随着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魅力得以释放,它的表现形式、功能作用、支撑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不仅推动了社会文娱事业的发展,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声乐艺术作为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在实践中存在的发展瓶颈不容忽视,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结合群众活动特点、加强理论指导教学,依托社区、街道、企业等社会组织搭建更好的展示平台,积极给予政策、资金和人才的支持,才能将声乐艺术的价值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更好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魏晓云.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J].戏剧之家,2018(14):85.

[2]焉宏.浅谈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J].艺术评鉴,2018(05):160-161.

猜你喜欢
声乐艺术瓶颈群众文化
声乐艺术中唱法跨界问题研究
声乐艺术唱法及其跨界问题探讨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
绕过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