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瓶颈与突破路径

2018-09-28 00:12贾文璐刘影秦博涌龚健和咪咪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职业发展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贾文璐 刘影 秦博涌 龚健 和咪咪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随之而来的现象是每年毕业生数量的激增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表现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数据来源,分析了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如何有效提升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这对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保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就业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满足了多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教育公平的步伐。然而,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每年有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涌入劳动力市场,来自学校、用人单位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以及职业发展不理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研究。本文以问卷调查得到的实际数据作为分析基础,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出发,探讨如何突破普通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这对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幸福感、保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基于社会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解决途径假设

根据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说明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主要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的天生的能力和才干。

帕累托解释说,如果人类在各种活动中,像在学校中对各门课程的考核打分一样,用指标说明每个人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那些在社会各项活动中获得最高指数的人划分为一个等级,即精英人物。那些天赋很高的杰出人物即使初始化的社会地位很低,但是凭借着个人的努力仍然可以晋升到社会阶梯上层;反过来也一样,即使出身名门望族的上层人物,如果天赋拙笨,生性懒惰僵化,也有可能跌落到社会的下层,如下:帕累托精英循环论示意图。

根据以上理论,可以得出假设,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甚至受家庭原本处在的社会阶层的状态影响。所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假设:1.可以通过自身的改变和努力改变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2.可以通过家庭的优势使自己不断的获取更多的可利用的资源进行不断的提升,以防止逆向流动。

三、文献综述

(一)现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李胜强(2011) 【1】在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四种类型,指出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最大。陈铭龙(2010)【2】探究大学生就业瓶颈及应对策略中强调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高校的培养模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大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同时提出高校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改革教育模式,同时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马世洪【3】在中国高等教育研讨会上指出:就高校毕业生而言,面临着因高校大规模扩张而导致的供求关系失衡问题。由于供给迅速增加,用人单位的选择余地便相应增大,导致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增长十分缓慢;同时他们还面临因培养模式脱离市场需求而导致的结构性就业难题。经过分析,还有部分大学生因就业期望值过高而导致选择性就业难题,以及观念保守,自身综合素质不足等问题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因此,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二)现阶段大学生职業发展影响因素

1.家庭情况

Branden(2005) 【4】将代际流动性定义为子代在经济社会地位的分配中所处的位置相对于其父代位置变动的程度。职业代际流动是研究劳动者两代之间所发生的职业类别和职业层级间的变动。职业的代际流动反映了一个社会中不同代际成员的地位流动或被分配到不同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中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况。教育是代际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实现阶层跨越的重要渠道,高考成为农民和工人阶级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恢复高考以后,一大批农村学子通过高考,实现自身经济社会地位的提升,而90年代以后,中国重点大学中农村学子的比例逐渐呈下降趋势。

刘志国(2013) 【5】教育的代际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中指出教育的代际传递性强意味着社会的结构僵化,中下阶层通过教育实现正向流动的机会在不断萎缩。

2.个人情况

蒋承(2016)【6】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毕业生留京工作选择的影响——基于2015年首都高校本科生数据的分析中得出结论,认为获得奖学金、有较丰富的实习经历、人文学科、月支出越高、父亲职业为管理技术人员的毕业生,有更大可能留在北京工作。厉丹鸿(2011) 【7】认为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影响因素里,是否得过奖学金是极其重要的。

学生干部是在大学期间实践能力较强的群体,潘文庆(2013) 【8】在基于对广东四所高校2012届毕业生的情况发现,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容易打破工作的壁垒,提高了就业质量;王守功(2013) 【9】的文章中提到,学生干部,不仅在就业中有很大的优势,并且在协议就业、升学、出国都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升学和出国,其优势尤为突出。但也有研究称,在升学方面,学生干部并没有太大优势,因为考研是一项需要长期准备的过程,在课程学习方面的准备,担任学生干部显然会挤占这方面的时间。但文书峰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干部不倾向于选择出国留学,他们认为出国留学是个长期计划的工程,不热衷于此。

(三)对于“社会瓶颈”的概念界定

社会瓶颈在文献中涉及的不是很多,但是基于现有的概念并结合陶香林(2015) 【10】、曹广喜(2011)【11】、邓晓丹(2007)【12】等人的观点,可以总结为:瓶颈一般是形容事业亦或是学业在其特定的发展中出现本不应该出现的特殊的停滞时期,这个阶段就像瓶子的颈部一样是一个关口,再往上便是出口,但是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也有可能一直被困在瓶颈处。社会瓶颈就像是社会学的基本方法论中所说的:为了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和协调发展而产生的一切社会事物,但是无论社会瓶颈,还是就业瓶颈,都是发挥阶段的特殊时期,我们要直面瓶颈,抓住机遇,通过不断地努力,直至突破瓶颈,使事物重新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

四、大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瓶颈

(一)概念界定

本文所研究的“社会瓶颈”发生在大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指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瓶颈和职业发展瓶颈。

(二)理论分析

根据供求理论,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源的供给者,用人单位是接受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者,这是一层供求关系;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对于接受高等教育产生了需求,而高等院校的扩招又增加了供给,这是另一层供求关系。因此,为了保持以上两层供求关系的平衡,应当根据供求发展规律,合理制定高等教育规模,适时缓解人力资源市场的紧张态势。

从社会分层理论来看,学校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个体通过接受教育来占有社会资源进而提升社会地位。无论出身富贵还是家境清贫,人们接受高等教育俨然成为刚需。随着高校陆续扩张,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再创新高,毕业生就业困境显现,那些未被人力市场及时消化的高校毕业生存量,既是一种资源闲置的浪费,也是一种愈来愈贬值的人力资源。

五、大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瓶颈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對于职业生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资源上,家庭资源包括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所拥有的人脉关系、父母的人生阅历等方面。这些家庭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促进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我们根据父母的职业对其子女大学毕业后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一:

从数据可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在毕业后的走向具有多样性,但是依然可以通过一些数据发现一定结论。普遍来看,不管毕业生父母职业如何,很大一部的大学生都选择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就业,其中父母是外出打工的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高达84.62%,来自其他家庭选择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也相当,父母是做(企业)生意的大学生中,选择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就业达77.13%,相比之下较低一些。但是父母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大学生在毕业后继续出国深造的占比为零,父母做生意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呢出国深造的比例较其他两种家庭类型高。父母都是技术工人或企事业单位干部、教师、工程师等职业,大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直接创业的比例为零,但来自这两种家庭的毕业生选择考国内研究生的比例相当,略高于父母是做生意和在家务农的大学生考国内研究生的比例,同时父母外出打工的毕业生也有一部分选择了考国内研究生,占比相对较低。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一部分,整体占比不高,但相对与父母是技术工人或企事业单位干部、教师、工程师等职业的0比例来说,父母是外出打工的毕业生毕业后有一小部分选择自主创业,而父母是在家务农或做生意的比例有一定的比例。从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父母是做生意的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较广泛,任一选择都有一定的比例分布。相比之,其他家庭的毕业生在出国深造方面的占比可以忽略不计。

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和大学生父母的情况相比较,父母的职业对孩子大学毕业后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父母为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经济条件薄弱,不能承担起孩子出国的费用。父母为技术工人或企事业单位干部、教师、工程师等,没有经商经验,孩子大学毕业后就不会去选择自主创业。这也就限制了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同时也会导致受教育程度差异,总之,父母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子女大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

(二)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大学期间的努力程度、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我们以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是否得过奖学金及是否当过班干部为自变量,分析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

通过表-1发现:在得过奖学金的前提下,大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率为77.36%,远高于留学、考研、创业等方式的占比,没有得过奖学金的大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比例达到了89.39%,依旧高于留学、考研、创业等方式的占比;经分析得出,无论是否在大学期间得过奖学金,大学生本科毕业后大部分人选择直接就业,没有得过奖学金的大学生比得过奖学金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倾向更大。在得过奖学金的大学毕业生中,出国和考研等继续深造学习的比例总和为19.81%,远高于没有得过奖学金的大学生留学、考研等继续深造学习比例总和7.58%。

所以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否得过奖学金,大学生本科毕业后的首选依旧是直接就业,但是得过奖学金的大学生继续深造学习的比例远高于没有得过奖学金的比例。大学毕业生通过个人在校期间的努力,为自己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通过表-2,我们将大学生分成两类:一是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人,二是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人。在担任各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中,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分为别64.71%、84.09%、85.71%、62.50%,远高于同期留学、考研、创业的比例,在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中,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达到了89.80%,远高于同期留学、考研、创业等比例。

因此我们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无论是否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大部分都选择直接就业。同时,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人大部分都担任过学生干部。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人数比例低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的大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这一经历,对于促进大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学习有着推动作用,对于大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有着减阻作用。

通过表—3,反映了在大学期间既得过奖学金又是大学生的毕业去向情况。其中出国深造的比例为3.8%,考国内研究生的比例为18.99%,直接就业为74.68%。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53%。

表-4反映了在大学期间既没有获得奖学金,也不是学生干部的大学生毕业去向情况。其中出国深造的人数为0,考国内研究生的比例为4.23%,直接就业为-91.55%,自主创业的比例为4.23%。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直观发现,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且获得奖学金的大学生在本科毕业后继续选择学习深造的人数比例大于未获得过奖学金且不是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人数比例,但是其直接就业或是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小于没有得过奖学金且不是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人数比例。

由此,通过对是否得过奖学金,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这两个影响因素做单方面对比分析以及对这两个因素进行合并交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学期间,获得过奖学金且是学生干部的大学生更有倾向在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学习;相反地,没有获得奖学金且不是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更有倾向直接就业或是创业。

(三)教育因素

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受阻大学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知识,与人才市场上要求的实际能力之间存在鸿沟差异,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错位。学习能力的高低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团结协作能力在职场发展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課程设置中缺乏体现。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一直在持续,但是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得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岗位的技能结构并不相符,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高校扩招总体上提高了教育流动性,增加了受教育程度代际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但家庭背景不同的大学生因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不同、父母职业存在差异等,在教育扩张中的获得的收益不同;同时后天努力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教育扩招中职业大发展中所占优势也有所不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其影响因素呈多元化。有来自家庭的影响因素(父母所受教育程度、所从事职业等),也有大学生自身(是否得过奖学金、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的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所从事的工作待遇越好,大学生在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的倾向更强,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也更多,反之,大学生直接就业的倾向更强;大学生得过奖学金,担任过学生干部,在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的倾向更强,反之,大学生直接就业的倾向更强。

(二)建议

对大学生个人而言,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1.选好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夯实基础,努力掌握好所学的专业知识;适时的实习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在大四进行实习,熟悉相应的工作环境和流程,学习逐步适应处理工作重点与各种人际关系;在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做出职业选择,切勿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应该敢于挣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可以向自主创业发展。

2.就家庭方面来说,父母应当为子女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适当为子女加油打气,勉励子女前进;父母应当在合适的时候多与子女谈心,将自己的社会经验传递给子女;父母应当更好地搜集子女的相关就业信息,为子女就业多提供一个职业选择。

3.从高等院校的角度来看,高校应立足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采取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发展策略,构建就业能力提升的协同育人机制。这需要高校在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必须不断低进行内外部的分析,预测社会发展趋势,形成对社会教育资源的不断整合;同时对于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也要进行深入革新,在课程与教学中嵌入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拓展多元化的就业能力学习路径,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更好的接轨。

【参考文献】

[1]李胜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

[2]陈铭龙.探究大学生就业瓶颈及应对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马世洪.以供给侧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

[4]Blanden,J.(2005),“Love and Money: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and Marital Matching on Parental Income”, Research Paper 2005272e,Statistics Canada,Analytical Studies Branch.

[5]刘志国.教育的代际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教育科学.2013

[6]蒋承,邹佳宸.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毕业生留京工作选择的影响——基于2015年首都高校本科生数据的分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6,(第7期)

[7]厉丹鸿,袁红清.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影响因素[J].经营与管理,2011,(第5期).

[8]潘文庆,李溢航. 学生干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9]王守功. 高校不同学科学生干部就业情况研究,劳动保障世界.2013.11

[10]陶香林.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如何突破就业瓶颈[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02)

[11]曹广喜.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瓶颈及对策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01):87-89.

[12]邓晓丹,孟桂云.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与职业素质养成[J].现代教育科学,2007(09)

猜你喜欢
职业发展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