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一)

2018-09-29 12:34木匠
北广人物 2018年36期
关键词:太学武陵杜牧

木匠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虽然他只活了50岁——即便在那个时代,也着实不长,却经历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八帝。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君主的频繁更换,必然会带来时局的紊乱。

彼时,“安史之乱”的巨大创伤已使大唐帝国元气大失:朝野上下矛盾重重,宦官专政(甚至已到了决定皇帝的立废,乃至生死的程度),朋党倾轧,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不难想见,大唐帝国是正大踏步地行进在日暮西山的道路上的。但大唐,作为一个曾经站在中国封建社会巅峰上的超级帝国,就算是要谢幕,也还保持着一定的气度,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也。

杜牧出生时,中唐很多杰出的诗人还在,比如“诗鬼”李贺才14岁,其鬼仙之才还未展露;韩愈36岁,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31岁,元稹、贾岛都是24岁,都正处在风华正茂的中青年时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再加上我们本文的主人公杜牧和比杜牧还晚生了10年的李商隐这些重量级诗人的存在,让已行进在日暮西山的道路上的大唐帝国,并不显得如何灰暗、落寞和孤寂。但不管怎说,毕竟是夕阳西下了。诗文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盛唐诗歌博大、雄浑、豪迈、壮丽、华美、高贵的气质,都已大打了折扣,而多了一些末世的悲凉。

杜牧出身名门,京兆杜氏,是自汉代开始就有的六大豪族之一,时谚有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其祖杜佑是德、顺、宪三朝宰相,同时又是著名史学家,我国第一部记录了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典》就是出自于他的手;其父杜从郁曾为太子司议郎,官至左补阙。另外,他和杜甫也能沾得上点亲,杜甫是西晋荆州刺史杜预的第十三代孙,而杜牧是其第十六代孙,但杜甫是杜预长子的传人,杜牧则是杜预次子的传人。不过到唐代,他们之间的这点亲戚关系,已远得似有实无了。

虽然,杜牧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了,可是好景不久,10岁时,祖父就去世了,祖父一去,本来庞大的杜氏家族,也就树倒猢狲散了,并很快就分了家。没5年,父亲也没了。父亲去世后,杜牧和弟弟杜凯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光房子就有30多间,这些房子可都不是一般的民房,用现在的话说,都是北京二环以里的豪宅。但当时,杜牧除了会读书,啥也不会,后来他是成功了,于是写到书里,就是“自幼好学,少有大志,(还)好言兵,曾注《孙子》十三篇”;或不成功,那不就是一个“书呆子”,或者说是“败家子”吗?而杜凯尚年幼,且患有严重的眼疾。这两兄弟加一老娘坐吃山空,很快就把家底吃没了。野史有说,当时杜家的一些下人,偷的偷,占的占,更有公然卷了主家财物跑路者,杜牧就是看见了,也不知应该如何处理,只好装作没看见。结果不出几年,就坐吃山空了。

有段时间,杜牧不得不带着老娘和弟弟,寄居在家庙里。“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都成了往昔的回忆。是以后來,杜牧在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时,也是不得不说上一句“某幼孤贫”,好在他天生就是一个做诗人的料——尽管,他未必想做一个诗人,才20出头,就已诗名满长安了。

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26岁的杜牧到东都洛阳,参加了一个名叫“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考试(等同于进士考试),并高中了第五名。说起这个第五名,野史上还有个故事:话说主持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名叫崔郾,因其为主考官,一时间成了众人巴结的对象。临行前,许多同僚都来给他送行,希望他能关照一下自己的子弟、门生,大家正聊得开心,门口突然来了一头肥头大耳的驴,驴上骑着一个人。

这个人叫昊武陵,是当时有名的狂士。崔郾和吴武陵是好朋友,见他来了,就赶紧从府中迎了出来:“昊太学,是哪阵风把您老给吹来了?”吴武陵一见崔郾,兜头就说:“老崔啊,我知道你就要去洛阳主持今年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了,我今天来,就是为了给你送个状元……”说着,便从怀里取出一卷纸,说:“这是前些天,我去太学闲逛,看到一群太学生正在讨论一篇文章,我拿过来一看,果然是不同凡响。”

老崔接过来,才看了开头几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便不由得大呼了一声“呜呼呀!真才子之文也!”但他再接着看下去,却是越看越胆战心惊。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泰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备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此人莫非是在借着秦亡之事,讽刺当今皇上不恤民生,大兴土木,耽于享乐(其实,文宗李昂在晚唐诸皇当中,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即位之初,尚能励精图治,不仅裁撤了许多冗员,还遣散了三千多宫女及五坊鹰犬。可惜后来没能斗得过宦官集团,竞被一帮宦官软禁于宫中。但他的父亲唐穆宗却是没少干“不恤民生,大兴土木,耽于享乐”之事)?真乃不知死活!

崔郾在看完这篇题为《阿房官赋》的文章后,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但他叉不好对吴武陵直说,只好虚与委蛇地说道:“状元已经有人了。”“那就第二名,或是第三名。”昊武陵还不死心。“第二、第三。”“已有人了。”“第四名。”“也有人了。”“那,第五名总该行了吧!”吴武陵急了,“要是第五名都不行的话,那就别怪我跟你翻脸了!”崔郾还是一脸为难,昊武陵是真生气了:“算了!既然这样,你把文章还给我吧!”“好了,好了,就按您老说的办吧。”崔郾这才勉强答应了。

回到席上,崔郾就将刚才吴太学来为杜牧说项一事,讲给了来为他送行的同僚。有人就说:“杜牧不就是杜佑的那个孙子吗?那就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行为很是孟浪,偌大一份家业,不出几年,就被他败了个精光。且仗着自己有几分文采,便目空一切,还经常妄议国是。录取他,恐怕不好吧。”“唉,可是我已经答应昊太学了,他就是个杀猪卖酒的,也得录取。”于是,那年杜牧便不出意外地在洛阳,高中了这个“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的第五名。

26岁考取进士,使杜牧一时心情大好,脸上溢满了春光。在回长安的路上,他又作了首诗: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唐代,考中进士后,还要再参加吏部举办的一场考试——关试(即由皇帝亲自面试,亦即后来的殿试),只有过了这一关,才会被赐予进士及第,或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然后才能被授子官职。

这个春天,的确是属于杜牧的,他在回到长安后,叉很顺利地通过了关试,以第四等及第,一时间名动京邑。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玩。此时的杜牧,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是那么的才情万种,可谓顾盼生辉。

这天,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看到一位打坐的僧人,便与之攀谈起来。僧人问杜牧何人,杜牧立刻得意地报上姓名,大有“天下谁人不识我”之意,未料那僧人竟面色平静地摇了摇头,道:“没听说过。”杜牧顿时感到有些失落,临去时,还在寺院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太学武陵杜牧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自作诗《武陵追梦》(书法)
赤壁
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
论东汉前期太学衰微的原因
一次成功的破袭战——谈奇袭武陵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