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管理架构变革的再探索

2018-10-08 11:04汪毅然
商情 2018年43期
关键词:变革

汪毅然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金融发展的相关背景,分析了现行金融管理架构、监管功能定位及存在问题,评价了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及管理结构改革的目标方向及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金融监管架构 变革 审慎管理 金融监管模式 目标和方向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美、英、欧、日等主要经济体都进行了监管框架变革。这些改革的共同特点是提高了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监管的理念是宏观审慎,主要目的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持金融系统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自2003年自2003年中国一直延续使用“一行三会”金融监管架构体制,在全球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趋势下,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在对当前的金融管理架构进行调整和改革,试图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金融特点的管理架构。

1中国金融的新模式

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现有金融模式的特点有三个:一是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偏低,金融效率低下;二是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国际化程度偏低,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范围有限,同时在全球分散风险的能力不足;三是中国金融结构证券化率偏低,缺乏灵活弹性,消化风险、配置资产的功能相对落后。因此我国金融体系也在不断探索和改革经营运转模式,改革的主要过程是实现金融“脱媒”,推进金融功能演进,改革的目标模式是构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这也是促成我国金融结构变化的动力。

2中国金融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如果从根本上追溯推动金融管理改革的原因,可以得出结论金融结构的变动是金融监管架构不断调整,进而发生变革的最基础性因素。中国金融结构变化的新趋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经济货币金融环境的变换。根据国家统计数据,中国经济货币化率(M2/GDP)从1995年的0.9904、2000年的1.3423、2005年的1.5949、2010年的1.7574发展到2016年的2.0831,可以看出M2的增长速度要快于GDP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金融化率(F/GDP)从1995年的1.1204、2000年的2.0864、2005年内的2.1943、2010年的2.9010发展到2016年内的3.6302,可以看出金融资产(F)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快,超过了M2,并且增长率不断攀高。细致的对比1995-2016年间M2/GDP和F/GDP的具体数值可以看到,二者在2007年達到一个高峰,2008年出现大幅滑落有一个低谷,之后又开始上升,并且速度加快,至2016年超过了之前的最高值。中国经济证券化率(/SGDP)从1995年的0.1300、2000年的0.7440、2005年的0.5994、2010年的1.1436发展到2016年的1.5471,细致的对比1995-2016年间S/GDP的具体数值也得出结论,中国经济证券化率在2000-2005年连续下滑,2006年触底快速反弹,2007年达到一个小高点,2008年又突降至一个低谷,之后基本开始稳中有升,虽然S/GDP表现出了明确的不稳定性,但是仍然有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这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密切相关。

第二,全社会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于货币资产与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比较,M2/(S+M2)从1995年的0.8839、2000年的0.6434、2005年的0.7268、2010年的0.6058,2016年为0.5738,细致对比具体的资产数值、内部结构所占比例数据可以看出,M2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s呈跳跃式扩张,波动幅度剧烈,总体上货币资产的比例还是呈下降趋势,也就代表着社会金融资产中证券化金融资产的占比呈上升趋势。

第三,居民部门金融资产结构变动。细致对比居民部门证券化金融资产(S)和非证券化金融资产(F)的具体数值,可以得出结论居民持有的S所占比例(S/(S+F)呈上升态势,且在2012年开始加速上升,2012年之前不到30%,2012年达到38.56%,2014达到45.22%。

以上三个特征是我国金融结构变化的新趋势,也是我国金融管理架构改革的背景数据。

3中国金融风险新特征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两种基础性风险:资本不足风险和透明度风险。我国金融风险的结构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从商业银行2资产结构的变化视角看。央行发布的相关数据表明,表外资产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表内资产的赠长速度。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的重点是绕开资本监管、节约资本,发展非资本型业务,表外业务的快速扩张表明商业银行开始了结构性变革。此时风险结构发生变化,由相对单一的资产不足风险转变为上述二元风险。第二从证券化金融资产的变动视角看。证券发行、债券定价的前置信用评级和股票发行公司的信息披露的实质都属于市场透明度的范畴,证券化金融资产的规模和占比上升都提高了透明度风险,传统的资产不足风险也在增加,但是其权重下降是基本趋势。种种变化给我国的金融风险带来了新的新的特征,金融业发展进入到了以互联网金融为中心,联络第三方支付、网上融资、网上投资共同发展的新业态,第三方支付中的技术风险更加敏感,但是网上贷款和网上投融资的信用风险与透明度风险叠加,透明度风险还是信用风险的生成根源,因此最重要的风险是透明度风险。

4中国现行金融监管架构、监管功能定位及存在问题

2003年随着中国银监会正式成立,中国建立了“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模式。从现有的监管分工上看,中国银行的功能定位是对几乎所有的信贷市场进行监管指导,同时制定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货币市场进行监管,确保金融系统稳定。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对保险业和证券业分业监管,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存在监管功能交叉,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功能相对独立。自从银监会成立后,中国银行业监管的能力和效果大幅提升,降低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充盈了资产规模、规范了银行公司治理、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了银行业的繁荣发展。

但是这种管理架构和当前我国金融发展业态出现了矛盾,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一金融业资产扩张速度过快,金融业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正在累积和放大,实体经济融资困难,监管者难以平衡实体经济融资的高成本,也无法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二金融对外开放的新需求不断扩大,但是当前管理架构的监管能力不足。三金融业态发展变化速度太快,金融监管反应滞后难以及时应对金融新业态。四监管机构只能交叉增加了合规成本。

5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及管理结构变革的目标及效果评价

2017年以来,我国不断进行金融监管调整,主要的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为,打击金融市场的违规行为和金融乱象,这也是金融管理架构的改革的开始。中国金融发展理念变化和管理体系调整的确定、新的制度化平台建立、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出台都预示了偏向审慎管理的中国金融管理架构改革动向。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中国的金融管理组织体系形成“一委一行兩会”的格局,央行被赋予更多的职能、权力和责任。同时相关法律出台,由中央深改委将对金融重大制度出台统一领导,由中央财经委员会对金融部门的工作直接领导,金融监管模式和管理架构开始变革。目标就是理顺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管理框架,注重稳健、高效、全方位发展和消费者保护,在微观主体、产品和市场、宏观体系三个层面建立起相应的风险机制,搭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对冲、收敛和干预等应对框架,建立逆周期的操作机制和操作工具,创建创新型和综合性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协调机制。

金融管理架构是金融监管体系的一个方面,评价其变革是否成功,第一要看新的管理架构是否符合当前形势下的监管理念。当前我国的新金融业态监管理念是重在透明度监管,因此能够促进市场透明度监管效果和效率的管理架构就是成功的;第二看新的管理架构是否更有利于实现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第三看新的管理架构是否解决了原有架构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分析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国外监管架构改革试验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新的管理架构需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第四看新的管理架构能否长期保持稳定,一方面能够将改革带来的各种成本分摊到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去,另一方面也能给为监管对象创造一个稳定的预期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我国的金融管理架构改革在监管模式上要实现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功能协调统一,在监管架构上细化精化监管部门职能范围,同时将监管重点转为透明度监管和资本监管并重,并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监管方式,走智能监控为主之路。

猜你喜欢
变革
卷首语
德育中的变与不变
我在发现并探索变革
一汽变革大幕开启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明确变革愿景和收益
经理人变革指南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未来CIO的分量必将越来越重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