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大目标”和“小目标”的冲突与整合

2018-10-09 01:54迟希新
中国德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设计者爱国主义育人

迟希新

“活动育人”是重要的德育途徑,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断言:“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2017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把活动育人作为学校六大德育途径之一,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要求。虽然活动育人的重要性和独特意义早被实践者重视和熟知,然而在德育实践中,活动育人的实效性并不尽如人意。我们还经常看到几百个学生在操场上摆开阵势给父母洗脚的“感恩秀”,班主任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就想完成“教会学生做人”这样宏大的育人目标。

影响学校活动育人实效性的因素林林总总,但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忽视并混淆了两个德育目标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里所说的两个目标,一个是指教师装在心里的“大目标”,它是宽泛的、笼统的、相对抽象的;另一个是一次德育活动要达成的“小目标”,它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的“大目标”是教师长远的教育规划,是最终要达成的教育目的或结果。“小目标”是一次德育活动要达成的实际效果,或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者和实施者必须对两个目标进行明确的区分。如果把心里的“大目标”当成了一次活动的“小目标”,那么德育活动必然会显得空洞、说教,成为变相的道德灌输,沦为穿着“活动马甲”的形式主义。因为一次小活动无法承载和完成教师装在心里的“大目标”。同时,两个目标又必须实现充分的整合,活动设计者必须明确心中的“大目标”与每次活动“小目标”的关系,构建出通过“小目标”实现“大目标”的教育计划。这样每次的教育活动才能有具体的计划、明确的方向和目的性。因此,在德育实践中,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处理好活动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围绕“大目标”的小活动目标体系,实现教育者心里的“大目标”和每次活动的“小目标”的有机整合。

首先,教师要确立心中的“大目标”,明确自己对学生教育引领的目标和方向。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立德树人的责任和担当有充分的体认,必须从职责上明确自己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技能训练者,而是影响学生精神成长和品格发展的“重要他人”。而且这些教育影响不仅仅通过思想品德课和团队活动这些德育的主渠道来实施,更与每个教师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日常交往活动密切相关。

教师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引路人”的要求,深刻体认自己的育人担当,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领悟,对《中小学生守则》和学生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的系统学习,进一步明晰自己对学生教育引领的目标和方向。同时,每个教师也要参照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结合自己学科教学特点或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确定自己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和品格发展的具体目标。例如北京某中学把培养学生四个核心品质——合作、感恩、尊重、担当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一名中学班主任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探索和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确定教育引领方向:力争把学生培养成“知礼数、懂感恩、明是非,有志向、有梦想、有担当”的优秀中学生。

其次,教师要分解心中的“大目标”,对德育活动和主题班会进行系列化的设计。

教师心里的“大目标”是抽象的、笼统的,不能成为一次班级活动或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必须尝试把“大目标”分解成每次活动的“小目标”,才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活动,有足够的空间去感悟和体验,进而提升活动育人的实效性,避免抽象的理论说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友善”为例,对学生进行“友善”教育不应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举办一个以“友善”为主题的主题班会,给学生宣讲友善,而是需要老师从培养学生与友善相关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开始,小学低年级,老师可以组织一次简单的交流活动——感激同学,让学生们说说班级里需要感激的同学,以此培养学生感激他人的情怀,为学生日后发自内心地友善对人奠定基础。而在稍高年段,老师通过故事分享的方式、价值澄清的办法教会学生尊重差异、尊重规则、尊重环境,通过培养尊重的态度奠定“友善”教育基础。而有了这些“小目标”的充分实现,才有可能最终达成让学生服膺友善、践行友善的“大目标”。

最后,教师要聚合活动的“小目标”,用“大活动”的理念对各类小活动进行整体构建。

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需要形式上的创新,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班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灵活的组织。但是,这些零散的活动如果没有一个上位的“大目标”引领,也会因为缺少系统的规划而变得杂乱和零散。因此,德育活动又需要设计者对日常组织的活动进行系统筹划和顶层设计,明确每个小活动要实现的“大目标”,厘清这些活动与教育规划的关系。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爱国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爱国行为的体现,而爱国行为的发生又绝非是外在的强迫和规制,必须建立在个人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基础之上。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是一次单一的活动,而应该是包含爱国认知、爱国情感、爱国行为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大活动”。本人在实践中尝试把学校各种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活动统合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目标”之下:把学校的夏令营活动、博物馆课程学习、中国近代史探究学习、学校电影周的抗战电影欣赏都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小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用把“爱国”的目标宣讲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去获得真实的体验。只有在具有仪式感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活动中,学生才能够真正为自己成为这个祖国的一分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活动育人过程两个目标的精确区分和有机整合需要教师在德育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反思,同时,也需要老师大胆创新,体现自己的教育风格和创见性。德育活动需要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但又不能成为机械的“按图索骥”,教师在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既要有“大目标”,彰显教育的计划性、预见性,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设计灵动的、有时效性的偶发教育主题。

猜你喜欢
设计者爱国主义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浅谈如何创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基于设计者竞赛平台的UG建模案例教学实践
责成而不劳 费事而不功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