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从银幕经典到歌剧的变身

2018-10-10 11:52游之
歌剧 2018年9期
关键词:刘三姐歌剧舞台

文: 游之

民族歌剧《刘三姐》剧照(摄影:刘海栋)

影片《刘三姐》曾经是一部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之作。说起刘三姐,脑海中马上会出现黄婉秋头戴斗笠,双颊红润,笑容灿烂的画面。“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喽,只有山歌敬亲人。”这是影片中刘三姐谢乡亲的一段唱,也是最广为人们熟知和传唱的一首。影片音乐由雷振邦先生谱曲,歌词由乔羽先生操刀。音乐电影最早出现在美国的好莱坞,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出现了大批以歌唱为主体的电影作品,《刘三姐》便是其中的一部。

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出品的原创歌剧《刘三姐》,于2018年7月和8月,先后在国家大剧院、北京保利剧院演出四场,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音乐电影《刘三姐》本身所具有的突出的音乐特性,为其改编成歌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歌剧《刘三姐》的作曲是雷振邦先生的女儿、著名作曲家雷蕾女士。雷蕾可谓是典型的女承父业,她曾经在影视音乐写作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就,国家大剧院与上海歌剧院合作出品的首部原创歌剧《西施》是雷蕾的歌剧处女作,而国家大剧院出品的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也出自雷蕾之手,那也是雷蕾首次将父亲写作音乐的电影改编为歌剧作品。

无论是《冰山上的来客》还是《刘三姐》,在当年都是具有极高知名度的影片,从银幕经典变身歌剧作品,未闻其声已先声夺人,因为经典的号召力和人们的好奇心并重,观众太想知道,他们心目中的刘三姐,登上歌剧舞台会是什么模样。

虽然有经典“托底”,创作起来会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对于主创而言,同时也会面临比其他创作更加艰巨的困难和挑战。因为经典往往是难以超越的,这种超越不完全是指艺术方面,还在于当经典已经深入人心并到达一定程度时,新的创作往往很难突破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固化了的形象。

或许是意识到了超越的困难,因此对于这部歌剧,创作者都将原作精华与核心完整保留并进行了巧妙的运用。从音乐上来说,电影中的音乐多为民族乐器演奏,突出旋律,听上去简单纯粹。如今的歌剧音乐,除了保留了那些动听的旋律以外,还在交响性、歌剧化方面进行了强化,听觉上更加丰富、丰满。唱词方面,70%以上都原封不动使用了原词,有一部分补充内容,词作者也尽量让风格接近原作,同时也根据剧情的需要增加了个别全新样式的新词句。

拍摄于1960年代的电影《刘三姐》,绝大部分都是实景拍摄,“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当时还没有如今各种特效的情况下,展现在银幕上山清水秀的画面,足以令没有机会去桂林赏玩的人们心驰神往。这次歌剧《刘三姐》的演出,舞美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完全写实的风格,不仅有造型各异的山峦,还有可以划进划出的小船,最吸引人的,恐怕还是深度足有四五十厘米的水,从楼座往台上看,波纹荡漾,煞是逼真,充分激发和满足了观众对于舞台艺术的好奇心。不过,一切走实也让幕间换景有了难度并产生些许噪声,同时,因为有真正的水存在,所以舞台上可以调度的“陆地”面积就受到了限制,尤其遇到大场面的时候,就会感到台上可利用的调度空间收到了限制。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时候舞美视觉和舞台戏剧调度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权衡进行取舍恐怕也是导演团队需要深思熟虑的。

电影中,刘三姐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即便今天说起刘三姐,人们想到的都是黄婉秋。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当家花旦”蒋宁确实勇气可嘉,担起了歌剧舞台上刘三姐第一人的重任。当然,她的表现也是出色的。这部剧中,刘三姐的戏份很重,唱段也很多,蒋宁自始至终都比较稳定,表演也较前几部作品有大幅的提升。毋攀是近年来男高音中的后起之秀,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在舞台上非常投入,歌唱和表演都很有激情,加上人又帅气,所以观众的角色认可度比较高。不过,在本剧中,毋攀饰演的阿牛虽然是第一男主角,但任然感到戏份有限,能够让他充分发挥的机会也就不足,略感遗憾。

剧中还有其他角色,看得出大部分都是年轻演员,演员们唱功都还不错,但台词功底还有待进一步训练提升。本剧中有不少合唱段落,合唱队演员们的表现都体现了相当专业的素养,可谓唱演俱佳。乐队方面完成度亦较好,如果能在各声部的平衡、音效高低的控制以及速度方面进一步精细调整,效果会更好。

看完歌剧《刘三姐》的当晚,我从网上下载了电影原作进行重温。惊讶地发现,原作还是有很强烈的时代印记的。歌剧《刘三姐》在戏剧故事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编,强调了故事的戏剧性,应该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今天,将《刘三姐》搬上歌剧舞台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想,归根结底还是对文化艺术的传承。虽然电影《刘三姐》曾经风靡全国,但辉煌属于过去。如何让今天的观众尤其是新世纪年轻的观众,还能够欣赏到那充满民族风情的动听音乐,细细品味那精雕细琢的唱词以及美妙歌声,中国歌剧舞剧院将其搬上歌剧舞台可谓是睿智之举,也正当其时。

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在民族歌剧发展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成绩和影响有目共睹。从《白毛女》《小儿黑结婚》到民族歌剧《刘三姐》,每一步都走的扎实稳健。如今,在中国的大都市,观看歌剧的习惯正在慢慢养成,民族歌剧《刘三姐》,既让观众在愉悦中重温了经典,又让当年老艺术家的艺术佳作得以传承,同时又为中国歌剧舞台添上了新的一笔,可谓是一举三得。

从第一次看电影《刘三姐》,许多年过去了,我脑海中的记忆,除了那些美妙的歌声、美丽的三姐、悦目的美景和真挚的爱情,其他一切几乎全盘忘记了。选择记忆也好,自动屏蔽也好,对于美好的追求才是人类永远的主动行为。我相信,民族歌剧《刘三姐》一定会给更多年轻的观众,留下如我当年一样美好的记忆。

猜你喜欢
刘三姐歌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走进歌剧厅
寻找刘三姐(外一首)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
我们的舞台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