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

2018-10-12 09:26叶继刚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

叶继刚

摘要 稻茬麦是农业生产中常采用的种植模式之一,占长丰县小麦种植总面积的比例超过80%,对当地粮食的安全生产意义重大。从整地施肥、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和及时收获等方面对长丰县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稻茬麦;栽培技术;高产;安徽长丰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6-0025-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机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量的农业规模种植大户,稻茬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长丰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水稻等,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hm2左右,其中稻茬麦种植面积占比超过80%。稻茬麦种植是在收获中稻后直接种植小麦,不打破原来土壤中的结构,减少了整地所需要的成本,对节约用工、缓解季节性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1]。在实际生产中,如果稻茬麦种植的播种量过大、播期不适宜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麦的产量水平。为了进一步推广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现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产量指标超过7.5 t/hm2)进行总结。

1 整地施肥

小麦为耐旱作物,根系发达,可以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因此,水稻收获后土壤中水分基本可以满足后作小麦生长的需求,但是如果地势低洼,小麦生长过程中遇到雨雪等天气容易发生涝害,因而要求地势略高为宜。要求种植地块肥力水平良好(有机质含量超过12 g/kg)、耕作层深厚、有良好的排水与灌溉条件、透气好且种植小麦产量稳定在7.5 t/hm2以上。前作水稻收獲后,对地块进行灭茬保墒等处理,整地深度宜深,一般要达到20~25 cm,将耕整后的泥土充分打碎、耙细,充分整平地面做畦,确保达到早、深、净、细、实、平的要求。施肥要求施入充足的底肥,根据土壤测定的结果进行配方施肥,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具体的施肥量为纯N 150 kg/hm2(相当于施入尿素330 kg/hm2)、P2O5 135 kg/hm2(相当于施磷酸二铵300 kg/hm2)、K2O 120 kg/hm2(相当于施入硫酸钾225 kg/hm2)、硫酸锌30 kg/hm2。

2 选种播种

2.1 科学选种

稻茬麦要选择籽粒饱满、丰产稳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穗多穗大的春性或者半冬性品种,适宜该地区的小麦品种有烟农5158、淮麦35、宁麦24、烟农19、扬麦23等。将种子中的破损粒、发病粒、有虫蛀孔的籽粒剔除干净;播种前10~15 d晒种,晒2~3 d即可,可使种子表皮的透气透水性增强;晒种结束后将种子与辛硫磷、多菌灵等药剂按照一定的比例拌种,对后期病虫害的预防有很好的作用。为了实现精量播种,需要提前对种子进行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的测定,根据测定的结果确定实际的播种量[2]。

2.2 播种

2.2.1 播种期。半冬性小麦品种以日平均气温14~16 ℃播种为宜,长丰县一般在10月15—25日播种;春性品种以日平均气温12~14 ℃播种为宜,一般在10月25日至11月5日播种比较适合。播种时要保证土壤中绝对含水量在适宜的范围内,对于土壤类型为壤土的地块来说,绝对含水量在17%~18%之间,黏土含水量在21%~22%之间,相当于30 mm左右的降雨量。

2.2.2 播种量。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旱作(大豆、花生等)地适宜播种期内的播量:半冬性小麦品种为150~180 kg/hm2,春性品种为180~210 kg/hm2。对于稻茬麦地来说,播量可在上述基础上增加30 kg/hm2,如果播种时间早、整地质量高、土壤墒情好,则播种量取适宜范围的下限,反之则取上限。适播期内每推迟2 d,增加播量7.5 kg/hm2。在迟播的情况下,田间小麦的基本苗最多不超过375万株/hm2,播种量范围为225~255 kg/hm2。

2.2.3 播种方法。要大力推广机械条播,播种行距20~23 cm,播种深度4~5 cm,播幅5~7 cm,播种后视土壤墒情酌情镇压。特别是旋耕的田块,一定要注意镇压,防止秋冬干旱出现跑墒死苗现象。机械播种要确保下籽均匀,不漏播、重播,播种的深度一致,播种结束后覆土、镇压[3]。

3 田间管理

3.1 冬前管理

种子出苗后及时查苗,一旦发现有缺苗断垄现象及时补种。出苗后要勤划锄,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为小麦植株根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小麦3叶1心以后田间杂草比较多,要及时进行化学除草。防除阔叶类杂草,可选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对准茎叶喷雾防治。防除禾本科杂草,可选用15%麦极可湿性粉剂或6.9%骠马水乳剂喷雾防治。防除禾本科、阔叶杂草混生田块可用上述2类药剂混合进行防治。为了提高田间除草效果,施药时间应选择在日平均温度稳定在8 ℃以上的晴好天气为宜[4]。

3.2 春季管理

3.2.1 重追拔节肥。在小麦返青期、起身期进行划锄,确保土壤有较好的保墒、透气性,使根系长势粗壮,确保麦苗稳健生长。高产小麦一般将起身期的肥水管理改到拔节期至拔节后期进行,不仅可以减少田间萌生过多的无效分蘖数,建立起高产小麦群体,还可以促使植株根系充分下扎,增加深层土壤中根系的数量,提高根系的代谢活力,有效减缓小麦植株的衰老,增加籽粒重量,此外还可以使小麦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并进,提高植株体内积累的干物质量,达到多穗、饱穗的目标。因此,稻茬麦高产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措施就是在拔节期加强肥水管理,及时追肥,一般可追施尿素150~225 kg/hm2。

3.2.2 清理三沟。麦田中的“三沟”要提前开好。由于人为踩踏、降雨冲刷等原因,有些开好的沟会出现坍塌现象,因而田间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已开好沟的麦田进行疏通处理,保证田间沟渠畅通,便于进行排水、灌水,要达到雨止田干、沟无积水的效果[4]。

3.2.3 防病虫和冻害。小麦进入拔节期后容易发生白粉病、纹枯病、锈病、蚜虫等病虫害,要提前预防,及时防治。小麦纹枯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而拔节孕穗期是纹枯病发生的高峰期,对发生重的田块要多次防治。全县早春气候经常有骤冷骤热现象,容易发生低温寒潮、冻害等天气,尤其是每年的3月、4月经常会受到北方寒潮的影响,造成温度大幅度下降,导致麦苗发生冻害,一般寒潮发生的时间越晚,则麦苗发生冻害的程度越重,造成减产的幅度也就越大。冻害之后,为了挽回产量损失,可施入尿素60~75 kg/hm2,争取受冻轻的小麦植株分蘖和后发生的高位分蘖成穗。

3.3 后期管理

3.3.1 叶面施肥。小麦发育到抽穗期和灌浆期之后,可以适当施入具有加强光合产物运转功能的生长调节剂(美洲星、磷酸二氢钾等)、微肥等,以有效延缓叶片的衰老,使小麦的光合能力增强,促进籽粒重量的增加,从而最终实现小麦生产的高产优质。

3.3.2 防病虫。小麦生长后期容易发生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蚜虫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麦籽粒的重量,应在此阶段加强对病虫害发生的预测预报,提前做好预防,必要时选择效果好、毒性低、残留少的药剂进行化学防治。对赤霉病、穗蚜、干热风,要用“药、肥、素”实行一喷三防,抑制病虫害,延长植株上部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千粒重,提高稻茬麦的产量和品质。

4 及时收获

小麦收获一般在蜡熟末期。对于高产麦田来说,生育后期小麦的根系活力强,光合效率高,叶片的光合作用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籽粒的灌浆。因此,小麦的收获不要过早,待进入蜡熟末期茎秆全部转为黄色、叶片枯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籽粒颜色表现出品种特有的颜色与光泽、籽粒坚硬时再收获。有研究表明,小麦处于蜡熟中期时叶片的光合作用还比较强,籽粒的重量还有增加的潜力,此时收获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减产。

5 参考文献

[1] 陈远芳.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3):36.

[2] 方世年.稻茬小麦生产中主要问题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5(5):50-51.

[3] 王家红,谢雨婷.稻茬小麦免耕高產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2(1):12.

[4] 李冬.稻茬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知识,2017(28):16-17.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技术
我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简化栽培新技术
早春马铃薯套种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鸡腿菇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