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的生物学特性及规范化栽培技术

2018-10-12 09:26罗明亮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黄芩生物学特性规范化

罗明亮

摘要 介绍黄芩的生物学特性,并从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以及贮存等方面阐述了黄芩规范化栽培技术,以期为规范黄芩的栽培技术、提高黄芩的品质和质量、增加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芩;生物学特性;规范化;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2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6-0075-01

黄芩是我国传统、常用的中药,是全国大宗中药材之一。黄芩喜温和气候,宜在中性或偏碱性土壤中生长;耐旱、耐寒,在荒滩、地边均能生长,抗逆性、适应性较强[1]。近年来,黄芩药用量逐年上升,价格居高不下,野生资源遭受了掠夺性破坏。因此,黄芩规范化种植日益受到农民青睐。华亭县靠近关山林缘区,气候温和、夏季凉爽,适合黄芩的生长。为了进一步规范黄芩的栽培技术,提高黄芩的品质质量,增加种植效益,通过反复试验示范,探索了适宜本地黄芩栽培技术,现总结如下。

1 功能与性状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适应性较强,宜生长在海拔1 000~1 700 m的向阳草坡地、休荒地,我国东北、西北等地区均可种植。黄芩以根入药,味苦、性寒,黄芩根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状。

2 生物学特性

黄芩喜温暖,耐严寒,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壤土和砂质壤土中种植,多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块。黄芩为直根系,主根较长,其主根长度、粗度逐年增加,采挖比較困难,主根中黄芩苷含量较高。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贮存1年后种子发芽率较低。出苗移栽后3个月开始现蕾,现蕾后10 d左右开花,40 d左右果实成熟。成年植株在-35 ℃低温环境下,地下部分可安全越冬;35 ℃高温不会枯死,但不能耐受连续40 ℃以上高温天气。耐旱怕涝,排水不良地块易患根腐病,甚至导致烂根死亡。

3 规范化栽培技术

3.1 选地整地

黄芩适合在气候温暖而略微寒冷的地带生长,宜选择排水良好、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地块。排水不良、易积水的地块不宜栽培,忌连作[2-3]。

3.2 种子处理

为提高黄芩种子发芽率,可采用温汤浸种技术处理。即用40~50 ℃温水浸种10~20 min,边搅拌边放入种子。然后将种子装在纱布中,用清水洗数次,再放在温度为15~20 ℃的室内,5~6 d种子裂口或将露白时即可播种。

3.3 播种

黄芩播种应用当年生种子,种子在15~30 ℃下均萌发良好,35 ℃以上种子萌发较差。一般采用春播或者秋播,生产上分直播和育苗2种,优先选择直播,节省劳力,而且植株根条长、叉根少、产量高。一般于3—4月采用条播法下种,开浅沟直播,行距25 cm,然后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用种量30 kg/hm2,覆土2 cm,播完轻镇压,并覆麦草。底肥以农家肥为主,施用量30~45 t/hm2,同时施磷肥450 kg/hm2。还可以直接将种子撒播在三荒地、退耕还林区等地块,2年后便可采挖[4]。

3.4 移栽

黄芩苗生长1年后,一般在春季3月中旬移栽,要求幼苗萌芽前土壤解冻。栽植通常采用沟栽,沟深25 cm,按照行距25 cm、株距8~10 cm定植,芽头向上,然后覆土约3 cm,后适当镇压,保苗量37.5万~45.0万株/hm2。若不能做到随采挖随移栽,可采用假植的方法保管黄芩苗,其方法是将苗子刨出,随手捆成小把,用湿土盖住,或放在背阴地,等待种植。

3.5 田间管理

3.5.1 间苗。幼苗出齐后,分2次间掉过密和瘦弱的小苗,按株距12~15 cm定苗。

3.5.2 中耕除草。注意随时检查田间生长状况,及时松土除草,松土时向幼苗四周培土,1年中耕除草2~3次。除去田间杂草,能够避免杂草与黄芩竞争光热和肥水资源,有利于植株正常生长。

3.5.3 追肥。6—7月为幼苗生长发育的旺盛期,根据苗情酌情追肥,通常施用过磷酸钙300 kg/hm2、腐熟人粪尿1 500~3 000 kg/hm2,追肥后应随即浇水。

3.5.4 摘除花蕾。第2年苗子在4月开始返青,6—7月抽薹开花,8—10月为果熟期。如计划采收种子,于开花之前要多追施钾肥,促进花朵旺盛,结籽饱满,待果实呈淡棕色时采收。黄芩种子具有成熟期不一致、易脱落的特点,需密切观察,待种子成熟后及时采收;采收时可连果枝剪下,去杂后即可[5]。

4 病虫害防治

黄芩病虫害一般秋季多发,主要危害叶片。黄芩叶枯病多发病于高温多雨季节。黄芩茎基腐病较常见,生长期发病较重。茎基腐病危害成年植株茎基部及主根,初期病部呈暗褐色,之后病部进一步扩展,致皮层腐烂、叶片变黄,最后植株枯死;后期病部形成黑褐色菌核。茎基腐病防治方法:于秋后清理田园,除净枯枝落叶;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 d喷药1次,连续喷洒2~3次。虫害主要有黄芩舞蛾,以幼虫在叶背作薄丝巢,虫体在丝巢内取食叶肉,仅留上表皮。黄芩舞蛾防治方法: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发生期用杀灭菊酯喷雾防治[6]。

5 采收

黄芩生长2年后便可采挖,三年生黄芩最好,一般在秋季9月下旬采挖。通过对比发现,三年生鲜根和干根产量均比二年生增加1倍左右,商品根产量高出2~3倍,而且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也较高,故以生长3年为收获最佳期。为了避免伤根,多采用机械方式采挖,首先用镰刀割去茎杆,挖出后除去残茎根须和泥土,晾晒至全干,然后扎把压条。

6 贮存

药材应存放在货架上,与墙壁保持足够距离,通风、干燥、避光,必要时安装空调和除湿设备,注意防止鼠、虫、禽畜的破坏,同时还应注意防蛀、防霉、防泛油。夏、秋季需勤查、勤晒,晒后冷却收藏。库房温度控制在30 ℃以下,安全水分13%~15%,相对湿度不超过75%。

7 参考文献

[1] 高晓霞,陈君,徐荣,等.不同品系黄芩主要表型性状的差异与相关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205-210.

[2] 李怀德,杨俊海,崔同霞,等.栽培密度对兰州地区一年生黄芩产量性状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86-87.

[3] 王秋宝,郝建平,史淑红,等.山西野生黄芩资源及其生长环境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6):983-986.

[4] 林小艳,张双定.中药材黄芩种苗培育技术规程[J].甘肃农业科技,2017(7):88-90.

[5] 赵莉荭,张玉云.定西市黄芩栽培技术规程[J].甘肃农业科技,2014(9):65-66.

[6] 陈庆亮,倪大鹏,王维婷,等.黄芩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J].山东农业科学,2011,44(8):106-107.

猜你喜欢
黄芩生物学特性规范化
重症疾病患者抢救中应用规范化急救护理的价值
规范化产科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规范化护理告知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黄芩苷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芩悬浮细胞培养过程中黄芩苷含量与POD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陕西优质猕猴桃周年规范化管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