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内循环流水IPA养殖杂交黄颡鱼试验

2018-10-12 09:26魏泽能崔凯梁阳阳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6期

魏泽能 崔凯 梁阳阳

摘要 以黄颡鱼为母本、瓦氏黄颡鱼为父本杂交获得的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ividraco(♀)×P.ca-chelli(♂)],在池塘内循环流水(IPA)养殖条件下获得较好的表现。2条试验养殖槽分别放养不同规格的杂交黄颡鱼7.5万、10万尾,放养密度分别为341、455尾/m3,产量分别为8 906.3、9 048.0 kg,折合产量分别为40.5、41.1 kg/m3,净利润分别为3.79万、4.69万元,产出投入比分别为1.22、1.35,收益率分别为21.99%、34.51%。IPA养殖杂交黄颡鱼,每个养殖槽放养量7.5万~10.0万尾,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净增重量可超过7 800 kg。在市场接受黄颡鱼规格的范围内,选择投放较小规格的鱼种,可获得较快的生长速度、较高的增重倍数和较好的饲料利用效率。

关键词 杂交黄颡鱼;池塘循环流水(IPA);产出投入比

中图分类号 S965.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6-0202-02

近年来,黄颡鱼的养殖热度不斷增加。为了提高杂交黄颡鱼的养殖成活率,特进行池塘内循环流水(IPA)养殖杂交黄颡鱼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条件

芜湖天成生态渔业有限公司是全省推广IPA养殖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ividraco(♀)×P.ca-chelli(♂)]试验示范点,2口试验池塘面积共2.31 hm2,按照IPA要求,经过生态改造后池深2.6 m,最大注水深度可达2.2 m,中间塘埂改造成挡水坝。在坝的一侧建设4条规格为22.0 m×5.0 m×2.4 m养殖槽,一端留有长25.0 m开口。每个养殖槽配备1台3.0 kW气提式增氧推水设备,养殖槽尾段建设1条宽4.0 m×5.0 m×4.0 m沉淀池,安装整套废弃物收集装置[1-3]。

1.2 放养前准备

2016年5月6日干塘,池留水深5~10 cm,每0.07 hm2使用有效氯含量28%的漂白粉10 kg全池(包括养殖槽)泼撒消毒,7 d后注水至1.5 m。在外塘浅水区或岸边移植茭白(Zizania latifolia Stapf)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 Morong)。水面上设置10%的生态浮床,种植水蕹菜(Ip-omoea aquatica)。每0.07 hm2放养规格为120~300 g/尾的鳙(Aristichthys nobilis)150尾、规格为500 g~750 g/尾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70尾,移殖螺蛳(Bellamya quadrata)500 kg[4-5]。

1.3 鱼种放养

近年来,养殖和消费黄颡鱼的热度越来越高,由于雄雌性黄颡鱼生长速度差异大,在相同养殖技术与环境的条件下,同胞2龄雄的鱼体重是2龄雌鱼的300%,为此,分别通过性别控制育种、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江黄颡鱼(Pseudobagrus vachelli)杂交实现性腺发育退化的不同技术路线,异曲同工解决性别导致生长速度差异的问题。在生产中,杂交黄颡鱼因表现出免疫球蛋白含量高、耐运输、耐暂养、耐低氧等特点,抗(耐)性强、生长快、外形好、适合高密度养殖,于2016年5月29日从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购买平均规格为13.98 g/尾的杂交黄颡鱼鱼种7.5万尾,放养于1号养殖槽,平均放养量为341尾/m3。于2016年7月4日从同一家鱼种场购买平均规格为2.5 g/尾杂交黄颡鱼鱼种10万尾,放养于2号养殖槽,平均放养量为455尾/m3。5月29日购买的鱼种,运到目的地后使用浓度为0.3 mg/L的聚维酮碘(Povidone iodine)消毒3 min再下塘,7月4日购买的鱼种直接下塘。

1.4 饲料与投喂

养殖前期投喂蛋白43%、脂肪含量8%的黄颡鱼专用膨化饲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4%~8%,每天投喂4次,即9:00投喂15%、12:00投喂20%、15:00投喂25%、19:00投喂40%。1号养殖槽40 d后改用含蛋白41%、脂肪6%的膨化饲料,2号养殖槽55 d后改用含蛋白41%、脂肪6%的膨化饲料,每天投喂3次,即9:00投喂25%、13:00投喂25%、19:00投喂50%。

1.5 水质管理

自6月中旬起,每天的13:00—15:00外塘开启叶轮式增氧机增氧2 h,20:00至次日7:00开启配置于外塘的气提式增氧退水设施,促进外塘水体整体循环并增氧。7月初池塘内出现部分蓝藻(Cyanobacteria),分别于7月13日、8月17日使用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 Abbr)全池泼撒,每0.07 hm2用量2 kg。9月1日使用芽孢杆菌(Bacillus)全池泼撒,每0.07 hm2用量2 kg,9月28日使用EM菌(Effective Microorganisms)全池泼撒,每0.07 hm2用量2 kg;7月、8月、9月分别加水1次,每次加20~30 cm。池水一直保持透明度35 cm左右,水色嫩爽[6]。

1.6 废弃物收集

初夏时杂交黄颡鱼摄食后1.5 h,盛夏和初秋时摄食后0.4~1.0 h,晚秋时摄食后1.0~1.5 h,启用废弃物收集装置20~30 min,沿废弃物沉淀区来回吸收沉淀于池底的鱼类排泄物及残饲等废弃物,每天投喂几次则吸污几次[7]。

1.7 疾病预防

分别于7月27日和8月23日每0.07 hm2使用聚维酮碘750 g全池泼撒消毒,9月1日使用1次兽用葡萄糖粉全池泼撒,全塘使用25 kg。每隔20 d,在50 kg饲料中添加VC 300 g、三黄粉250 g,连续投喂3 d。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殖密度与生长速度分析

1号养殖槽于2017年7月2日捕捞销售完毕,养殖周期为400 d,收获杂交黄颡鱼商品鱼8 906.3 kg。2号养殖槽于2017年7月19日捕捞销售完毕,养殖周期为380 d,收获商品鱼9 048.0 kg(表1)。

由于2个养殖槽放养的密度和规格不同,商品黄颡鱼的产量分别为8 906.3、9 048.0 kg,商品鱼平均规格分别为173.3、128.8 g/尾;单位体积净增重分别为35.7、40.0 kg/m3,净增重量倍数分别为7.49、35.16倍;1号和2号养殖槽黄颡鱼日增长率分为2.40%、10.88%[8]。

2.2 投入产出分析

2.2.1 投入和产出分析。因为杂交黄颡鱼上市规格与价格差异,1号养殖槽商品鱼规格大,平均批发价格23.6元/kg;2号养殖槽商品鱼规格小,平均批发价格20.2元/kg;2条养殖槽产值分别为21.02万、18.28万元,相差2.74万元;而净增产值分别为18.54万、17.77万元,仅相差0.77万元。

2.2.2 饲料效率分析。使用相同的配合饲料并经过养殖周期相差20 d的养殖,1号和2号养殖槽投喂的配合饲料饲料成本分别为11.15万、11.23万元,饲料系数分别为1.82、1.64,养殖商品鱼的饲料成本分别为14.20、12.79元/kg。因此,从饲料利用效率分析,放养小规格鱼种的饲料效率高于养殖大规格鱼种,生产商品鱼饲料成本低1.41元/kg(表2)。

2.3 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1号和2号养殖槽养殖净利润分别为3.79万、4.69万元,经济效益显著。1号养殖槽放养大规格鱼种,密度相对较低,养成商品鱼规格大,价格高,但增重倍数低,饲料系数高,经济效益低于2号养殖槽(表2)。

1号和2号养殖槽的成本投入资金分别为17.23万、13.59 万元,两者相差3.64万元,收益率分别为21.99%、34.51%,表明放养大规格鱼种投入成本(费用)较多,而收益相对较低,利润较少(表3)。

3 结论与讨论

(1)池塘内循环流水(IPA)养殖杂交黄颡鱼,每个养殖槽放养量为7.5万~10.0万尾,使用膨化饲料养殖,在良好的水质和病害管理情况下,产量约9 000 kg,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净增重量超过7 800 kg。2017—2018年在本试验的基础上,在巢湖市九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六安华润科技养殖公司、铜陵荣毅养殖有限公司、池州世外胜梅家庭农场等试验点开展扩大试验。

(2)放养小规格的鱼种能够获得较高增重率和生长速度,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但收获商品鱼的个体较小;投放较大规格鱼种,收获商品鱼的规格较大,而增重倍数较小。因此,在市场上大规格商品鱼价格较高或只接受大规格商品鱼的地区,应该适当提高放养规格,降低放养鱼种的放养密度。反之,区域市场如果认同较小规格的商品鱼,则养殖小规格育种会有良好的经济表现。

(3)2条养殖槽分别放养7.5万、10.0万尾,单位体积数量密度分别为341、455尾/m3,在较好养殖条件下,单位水体产量分别为40.5、41.1 kg/m3。结果表明,杂交黄颡鱼具有较强的耐高密度养殖的能力,养殖密度的可变动幅度较大,在试验的基础上,放养密度和单位产量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4)在市场接受黄颡鱼规格的范围内,或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应选择投放较小规格的鱼种,可获得较大的生长速度、较高的增重倍数、较好饲料利用效率。

4 参考文献

[1] 杨显祥,孙龙生,叶近明,等.池塘循环流水养鱼对水体环境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7(3):220-226.

[2] TRAVIS W B,JESSE A C.A commercial-scale,in-pond raceway system for Ictalurid catfish production[J].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11(44):72-79.

[3] MICHAEL P M.Aquaculture production systems[M].Iowa:Wiley-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2012.

[4] 宋海亮,呂锡武.利用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与实践[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4,11(3):35-39.

[5] 魏泽能,崔凯,李海洋,等.安徽省池塘内循环流水特色养殖模式构建与效果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84-86.

[6] 陈家长.池塘循环水养殖实践[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7(2):86-94.

[7] 刘兴国,刘兆普,徐皓,等.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1):237-243.

[8] 崔奕波.草鱼的生物能量学的理论与方法[J].水生生物学报,1989(13):369-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