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红松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2018-10-13 12:31肖广晗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发病症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

肖广晗

摘要 红松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植物,在自然界中受到外因条件和有利环境因子的影响,通过其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作用而生长发育; 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受到一些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而造成灾害。本文对辽宁地区范围内红松烂皮病、松落针病、松旱枯病、松白腐菌和松心腐病等主要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传播途径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应的病害防治措施,以期为红松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松病害;发病症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辽宁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91.247;S7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117-02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在自然界中受到外因条件和有利环境因子的影响,通过其自身内部的矛盾運动作用而生长发育。在一定的条换下,也受到一些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而造成灾害,其中以病虫害最为严重。对红松病虫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遵循“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病规律,抓好病虫生活史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消灭,以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本文以辽宁地区范围内红松烂皮病、松落针病、松旱枯病、松白腐菌和松心腐病等主要病害为研究对象,探索解决红松病害的防治方法,以期为辽宁地区红松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1 红松烂皮病

1.1 病害症状

多由于干旱缺水、积水、虫害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和机械伤等影响,使幼树长势减弱,引发该病。当病原菌侵染枝干和梢部后,常长满球形疹状物,即病原菌的子囊盘。发病初期,子囊盘呈杯状、色浅,后期为褐色或黑褐色。受害枝干部迅速干枯死亡,病部树皮表面呈黑色粗糙状。侧枝受害后枯死,向下弯曲。针叶由绿色变为红褐色,逐渐变黄脱落。发病率高时,针叶脱落可达30%~40%。

1.2 病原菌

病原菌为子囊菌纲蜡钉菌目埋盘菌科埋盘菌属松薄盘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 Fr.)。

1.3 生活史及侵传途径

该菌为一种弱寄生菌,通常从长势弱的树木枝干部或梢部的各种伤口侵入,营腐生生活,使树木迅速干枯死亡。秋末形成子囊盘,是病菌的越冬病源。翌年5月,散发出的子囊孢子为病菌的初次侵染来源。

1.4 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幼林抚育,合理整枝,伐除枯立木、被压木和病树,并保持林地卫生。二是幼林郁闭后要及时进行透光伐、卫生伐以及防治枝干部病、虫的危害,促使树木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三是在5月初,选用2 °Bé石硫合剂和50%蒽油乳膏1∶5的乳剂进行喷干和涂刷患部,防效较好[1]。

2 松落针病

2.1 病害症状

松落针病一般在5月下旬至10月,侵害红松的针叶,使其自下而上逐渐变黄,干枯而脱落。通常受害针叶初期出现淡绿色的褪色斑点,后变为黄褐色至褐色的疹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其间有黑色横线纹间隔,将病叶分割数段,使针叶枯黄并很快脱落。晚秋或翌年春季在被害的针叶上产生黑色纺锤形、中间纵裂细缝的黑色物,为病原菌的子囊盘。

2.2 病原菌

隶属子囊菌纲星裂菌目星裂菌科落叶菌属松散斑菌[Lophodermium pinastri(Schrad.ex Fr) Ghev.]。

2.3 生活史及侵传途径

该菌在落地病叶中越冬,翌年春季或初夏子囊孢子成熟,如遇雨或林地潮湿时,子囊盘中间纵裂细缝,子囊孢子成熟挤出,借风力又传播到针叶上,从松针的气孔侵入,6—7月出现褐色疹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产生单孢的器孢子,其无再次侵染的能力。因此,病害1年发生1次。越冬落地的病叶上产生的子囊孢子是该病的初次病源。

此菌通常侵害松属和云杉属的树木,对过熟的红松林或生长在土壤潮湿、杂草丛生、卫生状况不良的杂木林中的红松立木,危害尤为严重,被害率为10%左右。此外,也危害红林幼林。

2.4 防治措施

一是营造针阔混交林,可减轻发病。二是加强经营管理,及时进行抚育、间伐,改善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增强抗病能力。三是对新植幼林,可在5月初喷1∶1∶15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四是对已郁闭发病的林分,可在子囊孢子成熟飞散期施放621烟雾剂,减轻危害[2]。

3 松旱枯病

3.1 发病时间

该病一般发生在树液刚开始流动和停止流动的冬春季节,其中以早春3月下旬至4月发病最为严重。

3.2 病害症状

常常被害的松属植物包括红松、樟子松、油松,发病后针叶由绿变黄,顶芽干枯,或新梢枯萎,严重者因整株针叶干枯而死亡。此病多发生在梢部,并使顶芽粘干,因而一般影响树高生长或引起分杈。

3.3 发病原因

松旱枯病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因为冬、春季雨雪过少,而又遇到早春气温骤然上升和旱风影响,使红松幼苗、幼树地上部分树液过早地开始流动,而地下部分仍处于休眠状态,导致其地上部分失水过多,形成生理干旱。同时经调查,松树的部分旱枯病也是由于造林或换床时窝根引起的。

3.4 防治措施

一是采取合理的苗木越冬措施,如覆土、盖草或设立风障等,都可以防止苗木被害。二是在11月初,对苗木进行挂浆喷雾石灰液,进行物理防旱和防塞,既能反射阳光,防止温度剧变,又起到堵塞叶面气孔和抑制蒸腾的作用,以免幼苗受春季旱风吹袭而枯死。三是苗木换床或造林时,要避免产生窝根现象。四是注意造林地的选择,在经常受害地区红松造林地宜选在背风的地方,切忌于风口造林。五是营造混交林,使红松幼树能得到其他混交树种的侧方庇荫,以防风害。六是幼林抚育时,离幼树一定距离要适当保留些杂草灌木,起侧方庇荫作用,增加冬季积雪,湿润环境,同时也可以减弱旱风的影响。七是公路、公园、四旁绿化的松属树种,可在早春3月中下旬以后旱枯病发生季节,及时灌水,预防发病[3]。

4 松白腐菌

4.1 形态特征

子实体多年生,低马蹄形,颇坚硬,近于木质化,无柄,侧生于树干上,菌盖上表面黑褐色、暗黑色、暗黑褐色,具放射状裂缝及明显的层状同心轮沟,木质坚硬、黄褐色、菌管短(0.2~0.9 cm),层次不明显。

4.2 病害症状

松白腐菌危害活立木心材,通常从树干死节、断枝和其他伤口侵染,自树干中央部分向边材扩展蔓延,在心材部分横断面呈现蜂窝状白色小斑点,引起典型的白色蜂窝状腐朽,其形状好像“蚂蚁蛸”的蛀穴,因而俗称“蚂蚁蛸”。初期立木外观并无显著病症,腐朽后期形成空洞,树冠稀疏,树势衰强。由于这种腐朽多集中在树干中部或基部,故对木材的利用价值损失很大。本病多发生于地势低洼、背阴、排水不良、通风不好、林内湿度较大、卫生条件不好的红松林,而且树龄愈大发病愈重。

4.3 防治措施

结合森林经营清理林地,进行抚育伐和主伐时必须注意树木的倒向,尽量避免碰伤保留树,以免病菌感染。对病害严重的林分,应实行卫生采伐,将腐朽木或被压木伐除;同时,尽可能收集林内的子实体,并立即加以处理,以消灭病菌侵染的来源[4]。

5 松心腐病

5.1 形态特征

子实体一年生,长在松树根部者具有侧柄,长在树干上者无柄,覆瓦状重叠侧生,菌盖扁平、漏斗状,表面黄褐色、赤褐色,具不明显的同心轮沟,密生短绒毛,海绵质、菌管短、菌孔多角形。此病菌主要侵害红松活立木,被害率很高。

5.2 病害症状

该病病菌通常自红松根部、干茎部的各种伤口侵入,或自枯死处侵入,被害腐朽的木质部变成赤褐色,并形成龟裂状,引起典型的褐色块状腐朽。自根部向上腐朽蔓延可达7 m之高,但一般为1~2 m高,严重地毁坏树干的木质部,腐朽后期形成空洞,被侵染的树木由于根部腐朽,往往枯死或风倒。

5.3 防治措施

一是实行合理的经营管理,增强树木生长势,提高树木的抗病、抗腐能力。二是实行抚育采伐或卫生采伐,将林中的病腐木、腐倒木、枯立木彻底清除,并收集病菌子实体深埋或烧毁,杜绝病菌感染来源。三是营造针阔混交林,改善红松生长条件,同时控制和隔离病菌的蔓延。四是从不同红松林与发病关系的调查发现,陡坡红松林、斜坡灌木阔叶红松林,由于立地排水良好,土壤和空气湿度适中,红松生长健壮,抗病力强,红松感染松白腐病较轻;相反,在谷地蕨类云冷杉红松林,由于地势低洼、土壤潮湿,林木生长势不旺,发病较为严重。因此,在营造人工林时,应考虑到林木生长的适宜条件选择造林地。五是松白腐菌侵染的树木,是随树龄及径级而增多。因此,凡生长开始下降的成、過熟林木应及时采伐,以免因松白腐菌的侵害而造成严重损失。六是尽量减免各种活动对红松林木造成的机械伤害,以减少病菌侵入的途径。

6 参考文献

[1] 王志国,杨华.浅谈红松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17,35(11):83.

[2] 邱月.浅析东北珍稀树木红松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6(9):146.

[3] 王雪松,陶玉柱,杨会侠,等.红松病害生态控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1):114-116.

[4] 宋瑞清,黄永青.红松树栖真菌及引起的重要病害[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3):64-67.

猜你喜欢
发病症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
辣椒的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流行甚“High”的网络流行语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题壁诗歌创作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存继与思考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