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青年孤独感的现实思考

2018-10-13 09:34王慧瑶
青年时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孤独感孤独对策

王慧瑶

摘 要:孤独指的是个体的一种探索自我的状态,也指个体的孤独感。人的孤独感究竟由何而来,从何产生。随着市场经济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孤独已成为当今时代不可忽略的大课题,而正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青年群体,成为当今时代孤独群体的主力军。他们的孤独感又从何处而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去直面孤独,从而接受孤独、享受孤独。

关键词:孤独;孤独感;青年孤独;对策

一、什么是孤独

在普遍认知中,孤独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个体的一种探索自我的状态,二是指个体的孤独感。当孤独是个体本身的一种探索自我的状态时,这种孤独,就不是无所事事的悲凉心境,不是离群索居的苦痛情感,而是自觉的追寻用于守望自我的沉静的人生境界,是苦心创设的用于搜索自我、本真的生存方式。我们称之为“积极孤独”。但很多时候,我们讨论孤独,往往是偏向孤独的第二种含义,个体的孤独感。

对于孤独感的认识学界众说纷纭。但是在定义其概念方面有一些共通之处:第一,孤独感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第二,孤独感是由于缺乏精神联系,无法被满足某种渴望所引起的。孤独感是一种负性情绪,伴有令人厌烦、空虚、焦虑、沮丧等体验,是一种令人不愉快、使人不幸福的体验,往往带有消极的色彩。第三、孤独感是一种主观自觉。人们可能被众人包围却感到孤独,独自一人反而不觉孤独。由于我们很多人了解到的孤独是个体的孤独感,所以我们接下来由这种孤独感入手,来谈谈孤独。

二、孤独感的产生

为什么会产生孤独感?我们从呱呱坠地,然后慢慢的在身体、情绪等方面日益强壮起来,这种自我实力的成长就是个人化成长过程的一面,而个人化成长过程的另一方面,就是“日益的孤独”。“原始关系”给予我们安全感,当我们从世界“脱颖”而出,我们会产生一种分离的感觉,即会产生一种不安、危险和焦虑的感觉,慢慢我们发现,我们越来越自由,我们可以发展自我、表现自我,不受原来一些关系的阻碍,但是同时我们失去了与他人无分彼此的同一性,日益脱离了那个给予我们安全与保障的世界。弗洛姆也说到:“只要一个人是此世界的完整的一部分,只要他没有觉察到个人行为的可能性与责任,那么他便不必害怕这个世界。当一个人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时,他便觉得子然孤立而面对着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

三、青年孤独现象及其成因

孤独是这个时代的大课题,而青年这个群体,正成为当今时代孤独群体的主力军。青年正处于稚嫩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面对知识和信息日益爆炸的时代,第一次去学习如何去做一个大人,他们渴望爱也渴望被爱,他们渴望物质的满足,他们渴望交流,他们渴望世界理解他们,他们一边叛逆的大声宣告着独立、自由,过着狂欢热闹的生活,一边又因叛逆而变得更加孤独。孤独是现代青年人中一座真正的围墙。

(一)核心家庭的产生

现代社会都以比较小的核心家庭为主,以前那种拥有庞大的亲属系统的传统家庭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正如马斯洛认为,“我相信我们社会的流动性,传统团体的瓦解,家庭的分崩离析、代沟,持续不断的都市化以及消极的乡村式的亲密,还有美国式的友谊的肤浅加剧了人们对接触、亲密、归属的无法满足的渴望以及对战胜目前广为蔓延的异化感、孤独感、疏离感的需要。”远离了庞大的亲属系统,亲密度的降低,使我们不能够再像传统社会一样,利用庞大的亲属关系,使我们的精神层次得到相当的满足和慰藉,这也加剧了当代青年的孤独感。

(二)物化

在面临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后,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丰富,各种高端产品和商业宣传层出不穷,人的精神、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都被物化为商品,人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就逐渐的丧失了,人在高楼大厦中显得越来越渺小,人性在欲望面前越来越扭曲。现代的青年也在这股洪流中迷失了自我,虽然他们号称追求个性,追求自由,但是他们却日渐陷入精神的贫困状态中,越来越疲惫,越来越孤独。

弗洛姆说:“虽然人类创造出许多力量,征服了大自然,但却不能自己控制这些力量,人类运用智慧开创了许多科学发明,但另一方面却又无理智地受这些发明的苦,经济危机、战争……常环绕在四周,人类建造了这个世界,设立工厂、汽车,这是一个由自己双手建造起来的世界却不由我们自己主宰了,而是使世界成了我们的主宰,任由其摆布,人类幻觉中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枢,实际却有一种强烈的孤独。” 这种孤独是现代的我们所特有的。当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到即便是感情也能够用数字来进行衡量、计算的世界时,这种不安全感便加剧了。

(三)人与人的异化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来临,似乎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孤独也随之降临。越来越多的生命个体在越来越密集的人际网络中感受越来越巨大的孤独。现代技术把人类日益结合为一个整体却又使人与人之间高度离散,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是当代社会的突出现象。而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竞争。无论是在学生时代竞争各类奖状、奖学金、排名,亦或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各种升职加薪上位,人与人之间的单纯美好的真挚情感关系慢慢减少,更多的是復杂的利益关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仿佛变成了市场上待售的商品,他们需要在不断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肯定,更多的安全感,使自己有足够的资本被他人“选中带走”。一个个孤独的青年散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们彼此缺乏交流,感受不到信任,孤独感日益加剧。

四、青年孤独的对策

(一)直面孤独

蔡崇达的书里写到,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处于皮囊之下的灵魂太为空洞,盛满了孤独。人是绑在绳索里的动物,怎能不孤独。车子房子城市国家地球是绳索。正义道德善良怜悯爱情是绳索。躯体是绳索,思想也是绳索。人要从绳索中走出来,很多时候是毁灭性的,很少有人甘愿飞蛾扑火。每一次出走,都冒着走不回来的危险。离是一个血肉模糊的过程。更多的,是绳索与绳索间的碰撞。摩擦变形相互阻挡彼此吞噬。只有在孤独中,人这种动物才是安全的。而对抗孤独的办法,也许就是学会把自己的绳索不断忘掉。不断放空,学会直接面对和接受你的孤独。人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动物,你越害怕孤独,你就越孤独,这样反复,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不要去逃避,直面它,这样你反而能从孤独中抽离出来,理性的去审视自身。一旦你能够找到自身孤独的本质与根源时,这种孤独也就慢慢淡化与释然了。

(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弗洛姆说到,“在日益个人化的过程中,每进一步,人们便遭到新的不安全的威胁。原始的束缚一旦被割断了,便不会修复;一旦丧失了天堂,人就不能重返天堂。”我们不可能从别人身上获得永恒的安全感,我们应该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自身,先学会关注自己,自己给予自己安全感与爱,丰富自己的内心,我们才能真正的成长。当然,这样的成长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我们所走的路必须自己去探索,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我们得自己承担风险与责任,但是当我们愿意面对这种“不容易”,离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地就越来越近。

(三)用爱自救

弗洛姆说到,无论是过去的人,还是现代人,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途径或方法“是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组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如果我与他人完全一样,我的感情、思想与他人一致,我的衣着、习惯和看法都与这一组人的楷模看齐,我就可得救, 就不会再经历可怕的孤独。”总之,“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通过纵欲达到的统一是暂时的。通过同一组人同一和适应这一组人达到的统一仅仅是一种假统一。”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只能是爱。 只有爱才能冲破人与人的高墙,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才能满足“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能生存。”只有爱,才能使我们内心得到慰藉,树立信仰,反之,则会成为孤独和焦虑的根源。

当代的青年更加具有标签性,他们标榜自己的独特与个性,态度与生活方式。当然,这样并没有错。可是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真的活出了自己吗?所谓的个性,也不过是千篇一律的趋同。我们内心孤独,害怕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们做出很多奇特的行动,引起他人的注意,我们仅仅是害怕被抛弃,被遗忘。唯有用爱,才能消除我们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爱这个词,听起来很空泛,就好像乌托邦般难以实现,但是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美国作家约翰·卡乔波也提到,消除孤独感关键的不在于有多少个朋友,或者是否有伴侣,关键在于是否有深刻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共鸣,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方式的爱。

五、结语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迅速发展,让摩天大楼底下的人们,日益变得渺小而孤独。青年也顺势成为当今时代孤独群体的主力军。陷入精神荒原、缺乏安全感的孤独的青年,应该在保持自由、独立的同时,让消极的孤独与不安在爱中得到慰藉与释放,从而更加愉悦,充满力量的活在这美好的世界之中。

参考文献:

[1]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2]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中国工人出版社,1986.

[3]胡亚军.自由的双重枷锁—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解读[J].载《世界文化》2006(3):20-26.

[4]焦晓燕.用爱拯救孤独——评论弗洛姆关于爱的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6(6).

[5]王朝彬.浅析青年孤独感[J].青年探索,2008(3):57-59.

[6]孫萌萌.马克思的物化思想探析[D].山东:山东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孤独感孤独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