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文字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8-10-13 09:34伍卿
青年时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文秘

伍卿

摘 要:文字工作是个案头活,也是个苦差事,但它的重要性又是众所周知的。浩瀚史海,就是最好见证。文章之重要,唐代文学家韩愈指出“文者,贯道之器也”,至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明确提出“文以载道”,这一理论得到进一步阐述和完善。这些主张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车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货物能否顺利运达目的地。文字工作看似最为平常,要做好却又极为不易。自参加工作以来对文字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感受,现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谈几点粗浅认识,与青年同志们分享。

关键词:文字工作;文秘;材料积累

一、文字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改革措施逐步推进的大形势下,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内部管理规范,为此服务的文字工作也相应得到加强。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向上级报送的各类文稿材料质量不高,各产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不多,总结挖掘改革发展好的做法和经验并积极对外宣传不够,文字工作者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不强等等。存在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主要有以下四种典型的认识误区:

(一)搞材料甚少经济效益产出,无需过于重视

经济指标给实体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绝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在抓生产经营,对于经济指标和财务数据敏感度高,而对于发展与改革背后的形势判断、工作归纳、项目分析、经验总结、情况报告、创新研究则先缓一缓、放一放,或多或少没有给予同样的重视和同时的推进。

(二)材料质量难出成果,简单应付即可

在实际工作中常见各类文书千篇一律,而文风清新、立意高远、深思灼见的文章却不多见,以至于为文而文、复制粘贴成了常态。其实,追求高质量文稿的关键在于有没有精益求精的态度。从一开始便抱有应付之心,即便有再丰富的素材、再详实的数据、再高远的立意,应付出来的文稿也不会达到它原本应有的高度。

(三)文字工作者成长周期长,难以保持定力

搞材料耗时费力,尤其年终的全面总结,或年初工作的系统谋划。文字工作者的成长周期往往很长,三五年算短,八九年不算长。这样的事实,既让从业者难有定力,也让管理者难有耐心。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做好文字工作靠的就是年复一年的见识积累和日复一日的经验总结,更重要的还在于从业者能耐得住寂寞、能保持住定力、能以不计功利的胸怀去追求尽善尽美。

(四)文字工作是文秘们的事,他人“敬而远之”

文秘所从事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对其他岗位人员提供材料的再加工、再写作。对其他岗位人员的文字水平也要有一定要求。事实上,近年来各行各业的人员招聘都普遍把文字综合能力作为了必备的要求之一。这也说明,文字水平对所有从业者都是重要的。有关规定对公文撰写、重大文稿起草、重大方案编制工作还明确要求单位或部门主要领导亲自主持,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都有这方面的优良传统。

二、为文与事效的三种状态

任何文字工作都离不开既成事实,但又不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立足更大目标和更远预期。认识上的偏差从深层次分析,就是没有看到为文与事效的内在关系。文与事,犹如皮与肉、骨与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概况起来,大抵是如下三种状态。

(一)以事成文

所谓有感而发,即总结前面已经发生而且经历了的事情。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有的单位在某些事项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的成绩不仅本单位此前没有过,而且可供其他单位学习借鉴,但却没有及时总结宣传,又或者报上来的文稿却没能很好地反映出应有的效用。信息时代,做得好之后应更进一步追求讲得好,让更多的人知晓我们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别人是否可以参考。正因如此,国家也提出要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二)以文成事

近代以来,振聋发聩的文章不少,由文章而深刻影响着战局时局甚至时代走向的事例也不鲜见,我们耳熟能详的毛主席《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都是经典例子。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篇文章的后续深远影响,可谓十分巨大,至今仍常被人谈起。这就是文章的力量!

(三)文事双修

在实际工作中,做事与作文从来都是互相关联的,如果能够齐头并进则是大善之举。完成一项重点工作并取得突出的成效,诚然是值得欣喜的,但从长远发展和闭环管理来看,还不应是终点,只有将单个的事务不断进行总结提升,才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和规律,才可形成长久的生命力。这是对做事与作文的双重技能磨练,一个注重实践、成果、效益,一个注重总结、分析、研究。实体产业中,数量占多数的专业技术人员长年累月埋头开展技术应用和项目施工,忙着抢生产赶进度,或多或少放松了综合研究和理论探索;数量占少数的管理人员日复一日应付事务性工作,忙着抓经营搞协调,较少跳离手头工作进行更宽视角和更广领域的工作思考。长期这样的结果,就是事做了很多,工作做了很多,却多疲于应付眼前,长远发展的经验提升和总结创新以及对外的宣传报道和形象塑造却远远不够。

三、做好文字工作的几点体会

既然是案牍工作,免不了长期在幕后默默深耕,任何工作都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取得成绩,只不过文字工作的成绩不像经济效益产出那么瞩目。虽然做好文字工作的方法很多,总结起来,无外乎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注重日常积累,力求素材“全”

经常听到有同志抱怨材料有限,掌握不够,难以写出饱满的文章来。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占有材料的关键不在成文时,而在平日里对各类材料的掌握收集,成功失误处處留意,要做一个有心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特别是对高层动态、时事新闻点多留意,基层一线的动态实时关注,上报的基础数据和材料注意收集,一旦素材积累够了,经验足了,做文章才有水到渠成的基础。

(二)注重理论修养,力求功夫“深”

写作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高度与认识深度,具备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才能正确认识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问题和矛盾。否则,看问题就有可能浅显敝陋,甚至会出现观点上的错误。诗论中常说“功夫在诗外”,这个“外”很大程度就是指理论修养。思想认知就如滴水穿石,靠的就是长期的积累和思考。学习是关键,要多读书、勤读书、广读书、深读书,一旦长期浸润,便能让他山之石为我攻玉,信手拈来。

(三)注重综合提升,力求要旨“精”

不管是就给定主题撰写综合材料,还是就典型事项进行宣传推介,论点得突出,文章得精到,才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即便是最常见的工作总结,光靠简单的素材罗列也无以成文,至少还需要逻辑演绎。这就离不开对自身业务以外的各种知识广泛涉猎。做文秘的不了解实体生产业务及其流程,搞技术的不知道时政要闻、不懂得遣词造句,都没法很好驾驭所写文章。只有平时不断地学习积累,注重综合素质提升,才能熟能生巧,做到文章妙手偶得。

(四)注重文字历练,力求文风“活”

一句话要用字正确,用词得当;一段话要中心明确,条理清楚;一篇文章要主题鲜明,文理通顺。表情达意的能力是做好文字工作的基本要求。而要想达到更好的文稿和更高的层次,除了不断地练笔、总结、再练笔,没有别的捷径。自古以来,生动活泼、直白简朴的文章总是更能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过秦论》《六国论》《反对党八股》等等,都气势恢宏,精辟独到,读来让人酣畅淋漓,是一种美的享受。清新活泼的文风,一方面是内容上要体现实际情况的新鲜及时,另一方面是形式上要体现修辞表达的不落俗套。

(五)注重獨辟蹊径,力求阐述“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写文章也一样。虽然事务性文稿写作免不了沿袭常用的思想理论,因为这是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统一畅通的必然要求,但是在“综合”之余仍有很大的“创造”余地。新词、新意、新思想大多都是普通人努力的结果。角度不同、立意不同,反映的事实虽然没有二致,但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区别。一个项目的组织实施自然有它与众不同的特色,一个单位的改革发展也自然有它仅此一家的亮点,这些特色和亮点反映在文稿中便能体现出针对性、适时宜、合时势,也正是最需深入挖掘的“创新”。关键看从文者有没有发现新东西的独到眼光。

四、结束语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可谓切中要害。做好文字工作,固然是禀赋、才气、阅历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就“积学”“酌理”“研阅”“驯致”所作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希望各行各业的文字工作者都能得到重视,发挥好自己的专长,多方位讲好身边的特色亮点故事,以更高质量的文字工作为的改革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文秘
基于服务意识的中航贵州公司文秘工作的优化对策分析
高校文秘专业教育的课程定位研究
浅论新时期石油企业文秘工作特点
文秘行政管理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办公室文秘的重要作用以及工作策略
浅析现代企业文秘职能的培养
中职文秘专业游戏化学习软件设计与实现
论提升企业文秘信息工作质效的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