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建构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

2018-10-13 09:34彭芳
青年时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基础教学教学环节建构

彭芳

摘 要:在阐述建筑学基础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德州骑警”教学体系特点,整合原有教学内容,开展了以空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将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过程梳理为认知、表现、设计、建构四个教学环节,最终确立新的设计基础教学框架。

关键词:空间·建构;基础教学;教学环节

国内建筑学基础设计课程长期以来受到包豪斯和鲍扎教学体系的影响,其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滞后,缺乏变化。建筑设计基础作为建筑学专业新生的第一堂专业课,不仅对初学者的启蒙认知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建筑师的未来事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国内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日益频繁,改革的焦点从表现技能转为以空间、体验、建构为主导,传统基础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建筑学基础教学的现状

我校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由六部分组成:(1)基础作业(仿宋字、钢笔徒手画训练,水彩表现技法);(2)初看建筑(建筑与环境的认知);(3)初识建筑(建筑测绘);(4)解读建筑(模型制作,大师作品还原);(5)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构成)及空间构成;(6)初步设计(小建筑设计)。

从教学内容来看,我校的设计基础课程深受传统“鲍扎”教学模式的影响,基础训练注重学生绘画的训练和表现技能的培养。表现技能训练的课时占总体教学课时的70%,空间训练与模型制作占总学时的30%。这种模式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但忽视了学生对建筑空间的训练以及建筑思维的培养。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技能训练的高比例,訓练环节前后缺乏紧密联系,训练单元松散,教学脉络不清,逻辑紊乱,课程体系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等[1]。作为建筑学基础薄弱的应用型地方高校,课程体系采用简单复制名校的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校生源、教学基础、教学环境、软硬件条件等的差异,导致课程内容的形式化和教学质量的低下。因此,如何提高设计基础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实施基于空间·建构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二、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

(一)“德州骑警”教学体系

“德州骑警”专业基础课程的重点有别于巴黎美术学院中的素描色彩表现,以及“包豪斯”学院的图形图像感知,而是以奈特、柯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罗等人的形式系统为参照,研究空间、建构和造型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学习设计的方法并建立理性思考的习惯。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入学初的基础课程中就已开始,强调以建构的方式,进行空间建造,体验空间、材质、结构的变化,从而使得设计更加切合实际。具体的作业项目有九宫格练习等[2]。

(二)增加课程总学时,将空间训练作为教学主线

自从现代建筑重新发现空间在建筑中的意义以来,空间教育就成为建筑教学的核心问题[3]。我校在尽量保留原有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延续性的前提下,将思维表达与模型体验、表现训练相融合,以线性的结构将各个课题训练的前后关系串联起来,使不同阶段的课题训练保持连贯性,内容和深度具有层次分明的递进性,并于去年较大力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建筑设计基础1课时量调整为80课时,建筑设计基础2调整为96课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新的基础教学改革以空间训练为主线,突出模型制作的重要性和图纸的辅助作用。同时,将原有训练课题进行整合、重新归纳分类,划分新的训练环节,并增加空间体验、空间设计等训练课题。比如九宫格的训练,其做法正是从空间的建构出发,操作空间生成,以形成具像空间造型为目的,注重空间的体验效果,通过对模型的直接观察和建构来体验空间变化[2]。

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建立教学框架

为了解决原有教学内容过于分散的问题,新的教学内容以基本能力训练为支撑点,以空间训练为主线,结合建筑理论讲授,重新安排原有的分类并置的训练课题,利用线性和单元组合的教学结构,将设计基础教学过程划分为认知、表现、设计和建构四个教学环节,逐层深化,最后形成新的教学框架。

1.认知环节

将原有的初看建筑、初识建筑的内容整合为认知环节,从设计认知开始,过渡到对单一空间的认知和对建筑的认知进而拓展到环境认知,规模逐渐扩大。层次清晰、逻辑递进的教学结构在认知教学中包含了不同的训练单元,并体现在整个一年级的基础教学中。

2.表现环节

将原有的基础作业、解读建筑部分整合为表现环节——徒手表达、图纸表达、模型表达三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建筑制图知识和比较规范的建筑表达手段,学会用专业语言表达设计思想、进行设计交流,学习画面的美学构图,绘画工具的使用,锻炼艺术感知能力,了解模型制作等相关知识。我校改革在保证基本的图纸绘制训练基础上,大幅度增加了模型制作训练的比重,且强调图纸绘制与模型制作的协调同步,彼此补充。在模型制作中要求学生对模型材料的选择尽量的贴近真实材质,使内在逻辑与建筑建造的过程相似,更接近建筑的本质,更符合建构的要求。

3.设计环节

将原有的空间构成以及初步设计的内容整合成设计环节——单一空间设计与小建筑设计两个独立环节,分别对应建筑设计基础1、2两个学期。空间设计除了原有的空间构成训练之外,增加了九宫格的练习;而小建筑设计作为基础设计教学的综合训练环节,在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前提下,注重空间限定和形式的生成,同时为建构环节打下基础。通过该环节,学生建立初步的建筑设计概念和空间·建构意识,掌握基本的空间设计方法,以更好的与二年级的设计课程接轨。

4.建构环节

我校预在新的设计基础教学框架中,最后一个训练增加空间建构的内容。在空间构成的基础上,将建构理论与模型材料的操作方法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杆件(线)、板片(面)、体块(体)形成空间的方法,感受空间限定、组合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尝试将多个单一空间组合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并注意空间的尺度关系以及给人的行为心理带来的空间体验感受,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将抽象的空间构成训练与建构的实际建造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可以直接体验建筑实际建造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建筑不仅是停留在纸上的东西,而是真实的建造过程。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建造节等活动,建造过程中学生的分工协作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使设计更加成熟深入。

三、结语

我校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基于空间·建构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进一步培养、激发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加强对空间·建构设计理念的科学研究跟踪,拓宽课程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做到我们的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程新宇.从认知到建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华中建筑,2016(4).

[2]费诗伯.从“包豪斯”到“德州骑警”,浅析两类教学模式的体系和特点.戏剧之家,2015(24).

[3]马跃峰,张翔,阎波.以环境介入空间 生成——建筑学专业“空间构成”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室内设计,2013(1).

猜你喜欢
基础教学教学环节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万丈高楼”由此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