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2018-10-13 05:37钱佳楠
文苑·经典美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瘦马小桥流水顾城

钱佳楠

诗歌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首先在于定义之难。

究竟什么是诗?把文章分成一行一行就是诗吗?似乎不是。押韵就是诗吗?似乎也不是,而且现代诗可以完全不押韵。诗歌必须抒情吗?似乎也不是,很多诗读起来很恬静,很温和。

如果我们连什么是诗都不清楚,就更别提理解诗歌含义的高度朦胧了,往往一首诗读下来,每个字都认得,但是不晓得诗人在写什么。

确实,这些问题都存在,但倘若我们只是因为这些小阻碍就不敢涉足诗歌的殿堂,那未免是桩憾事。在美国艾奥瓦作家工作坊,有一天我和翻译系的主任聊起年轻时写诗的经历,他说:“每个年轻的人都做过诗人,也是诗歌让我们最初体会到语言的美。”

我想和大家一起读几首小诗,谈一谈诗歌鉴赏的不同层面,或许大家会发现,诗歌从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而且诗歌确实会让我们体会现代汉语的美。

我们都听说过“意象——意境”的提法,在古典诗歌中就有,常见的例子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寻找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寻找名词,至于这些意象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诗人用修饰语提示了我们。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是黄昏的乌鸦,三个意象点明的都是暮年景象。所谓意境,就是这些意象组合之后让读者体会到的情感世界,这里的“意”不是“意思”,而是“情感”。我们都熟悉这首小令的情感,秋景暗示韶华已逝,这个孤寂的旅客似乎已经一眼望到了人生的尽头。与此类似的是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这里的“瘦马”很有意思,本来“瘦”和“老”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因为这一切的景象都是万物衰亡的惨象,所以这匹瘦马给人的感觉似乎也是行将就木的老马,其瘦骨嶙峋的姿态加深了这种悲苦。

整首小令唯一令人不感到这种悲哀的是“小桥流水人家”。这也是这首诗的妙处,全诗基本都是凄凉的晚秋之景的堆叠,总要给人透气的空间。但是这个透口气的句子也不轻松,本来“小桥流水人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江南的古镇,但我们知道这是个孤独的旅客,是个内心凄苦的人,所以当他看到有几户人家如此安谧地生活在小桥流水旁,更加深了他的孤独。

所以,我们会看到,揣摩意象——意境不难,找到修饰语,用生活经验来理解,再带回诗人的视角。

其实现代诗歌也是如此,以顾城的《小巷》为例: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诗中的情感我们都能体会,对不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死去的诗人,诗歌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但如果我们要和别人分享这首诗歌的美好,我们就需要一些载体,比如意象。所以我们还是首先寻找这首诗中的名词,大概有这些:“小巷”“(没有)门”“(没有)窗”“旧钥匙”“厚厚的墙”。我们一一来看,就知道诗人是如何传递他的情感的了。

先是小巷,和之前分析《天净沙·秋思》一样,我们须留意名词的修饰语,“又弯又长”,其实还有一个“小”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诗在隐喻人生路途。那么对于人生而言,“又弯又长”的小巷意味着什么?曲折、了无尽头的人生。“小”字还强调了这条路的狭窄、闭塞,选择不多,或者正是因为狭窄和闭塞,才显得如此坎坷和悠长。

“门”和“窗”联系生活实际,这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渠道。顾城的诗里说“没有”,则意味着封闭在这个狭隘的小世界里。最后两个意象,“旧钥匙”和“厚厚的墙”,这里似乎有一组对比存在。钥匙是开门的,如果可以找到门,或许有通往新生活的希望,但眼前只有厚厚的墙。

我们把这个逻辑总结一下就读出了诗歌的意味:一来,没有新的希望;二来,墙意味着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隔阂,深不可破。我们还看到一个“旧”字,这个开启新生活的希望似乎是上一代人留下的,或许在这个时代已经不适用了。但诗人还在敲,可见他对新生活有多么渴望,却始终无法实现这个并不算奢望的理想。

顾城是“朦胧派”代表诗人,我们最熟悉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就来自他的诗篇。“朦胧诗”当初怎么会得这个名号,很大程度就在于诗歌模糊、隐约、含蓄。但是我们从最基础的层面一步一步解析,其实根本没有那么朦胧。

除意象——意境之外,诗歌还往往会运用某种核心的艺术手法,“象征”是最常见的。我们刚才从具体的意象本身出发,寻找到了抽象的情感或者内涵,这就是象征手法的体现。

除了象征之外,比较常见的还有拟人、比喻等。举个例子,牛汉的《半棵树》: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還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盯住了它

大家都看到了,这首诗用的核心艺术手法就是拟人。既然是拟人,就肯定不是简简单单在写树了,而是将其作为人格的隐喻。

我们把一些平时用于形容人的关键词找出来,如“挺立”“伟岸”“直”“高”。想一想,这些词语常用来形容什么样的人?英雄!坚毅不屈,就算苦难追着他也不低头。那为什么偏偏要选“树”这个意象?或许大家已经在心里埋怨:诗人真麻烦,有话就不能直说吗?

不能,诗人就是这么麻烦的人——因为直说,读者就不会有感动。人的挺拔、刚毅,不足为奇,但是被雷劈过半边还傲然挺立的树,才能带给诗人这种震撼。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诗歌让我们最初体会到语言的美,这或许是指,我们需要读到好诗,才能领会语言的字词、节奏和语音竟然都可以这样把玩。

猜你喜欢
瘦马小桥流水顾城
远和近
雨后
远和近
叶茂林作品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西风瘦马,残阳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