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研究

2018-10-15 09:14李健
成才之路 2018年26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李健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重要方式,其与订单式培养存在着招生方式、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差距。实施现代学徒制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教育者应从实行混合所有制、拓展多元化的学徒来源、建立师资团队、重构专业标准、做好人才评价等方面探索现代学徒制。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6-0006-02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习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即围绕现代学徒制,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很多院校将校企协同育人的订单式培养等同于现代学徒制,或是以订单式培养替代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一、现代学徒制与订单式培养的差异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课堂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和订单式培养存在以下差异。

1.校企共同招生方式差异

订单式培养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按照企业需求和学生发展方向通过双向选择对学生进行订单培养,学生的身份单一;现代学徒制是校企联合招生,即学校招生、企业招工同步进行,学生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2.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差异

订单式培养是以学校为主,学生在校完成学业,在企业进行岗位技能的训练和顶岗实习,教学过程大多由学校教师完成;现代学徒制则是校企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双向互聘,共同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的工作。

3.校企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差异

订单式培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以学校为主,企业需按照学校的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进行考核;现代学徒制则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在多数课程中进行分别考核,最后进行总评,部分企业特色课程完全由企业制定标准、企业进行考核。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分析

涉老产业是“为夕阳人群服务的朝阳产业”,党和政府正通过多种形式大力推动涉老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强为老服务人才的培养。由于我国涉老产业发展较晚,机制体制建设不够完善,人才供给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同时,社会对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存在一定认识误区,学校招生又缺乏有针对性的鼓励措施,导致该专业招生困难。因此,该专业有必要引入现代学徒制,通过与行业内高端企业的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提高专业认可度,吸引学生投入养老产业,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快人才培养。

1.能增加专业吸引力,降低人才流失率

老年服務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跳槽”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根据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远洋椿萱茂班”和“儆堂集班”的调查发现,订单班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一线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职业发展空间小、住宿及工作环境满意度低。而现代学徒制模式,从企业角度看,有助于提高人才开发的质量,减少人才融入企业的时间,从而降低人才流失率;从学生角度看,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正确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克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问题,加快工作经验的积累,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养老服务行业。

2.能解决订单式培养存在的问题

订单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企业更多的是尊重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计划执行中束手束脚,难以体现企业特色;第二,部分企业教师授课特别是理论授课水平不高,对课程内容不够熟悉;第三,学校管理难度较大,很难监管教学质量;第四,学生对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尊重,对自己的身份存疑。而实施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管理,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能实现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联合培养,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从订单式培养向现代学徒制的转变路径分析

在向现代学徒制的转变中,校企双方需要相向而行,加大实质性合作力度,发挥各自优势,尽到各自职责,携手培养学徒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使其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1.成立职教集团,联合多家优质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

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因此,学校应依靠政府、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由卫生保健部门、民政部门、行业协会和优质企业合作成立非营利性的职教集团,并建立章程,成立管理机构、运营机构和监管机构,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可联合职教集团内优质企业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探索混合所有制,试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双方共同投入资金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合作进行师资培训、教材开发、共建创新创业基地等。

2.打破身份限制,拓展多元化的学徒来源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只依靠院校进行全日制培养是不够的,应依托职教集团,展开招生制度改革,拓展学徒的来源,如通过在职人员遴选、中高职衔接、高职单独培养、适龄待岗人员培训等方式多元解决生源问题。同时,教育部门应给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更多的自主招生权,放宽招生的名额、范围及招生方式,必要时可以试点注册入学,同时人社部门应参照重点紧缺人才优惠政策,给予该专业学费方面的支持。

3.双向互聘,建立符合现代学徒制要求的师资团队

第一,实施复合型师资团队模式。可建立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学校辅导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引导学徒的学习与成长。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主要职责是讲授课程、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同时适当兼顾学徒的成长教育。学校辅导员和企业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其他需要办理的事项,并做好学徒的心理工作。第二,加强师资团队的沟通与交流。应制定适合团队工作的科学方案,使沟通和交流常态化。应以学徒职业精神塑造、职业素质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为共同关注点,使学校师资和企业师资相互融合,在专业建设、科研合作、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教学和培养方法研讨等方面实现共同提高,促进专兼教师的协同,整体提升师资团队的管理、教学、科研、服务水平,使团队效能最大化。

4.引入国际标准,校企协同重构专业标准

第一,依托职教集团,引入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建设经验,进行专业标准建设。应结合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向,引进职教集团内高水平企业的人员培训方案,制定高水平的省内先进、国内一流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第二,以“五个对接”为原则,根据养老服务业的人才培养需求,联合职教集团内优质企业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编写相关教材。同时,可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信息化建设,完成网络化课程、碎片化教学资源、颗粒化学习内容的设计,形成培训包,为职教集团、行业协会和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5.引入多方力量,协同做好人才评价工作

第一,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对理论课程、理实一体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及评价进行修订,依托职教集团组织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同时,按照课程的内容特点,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技能考核方案,学生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相应学分。第二,毕业考核采取“毕业综合设计+工作案例答辩+职业取证”的形式。毕业综合设计是学徒根据导师的引导,选定老年服务的某个主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呈交工作方案、报告或论文;工作案例答辩是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中临床实践经常遇到的工作任务,现场抽出题目,现场给出解决方案并进行答辩;职业取证是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特点,按照人才培养给定的取证要求,获取相应职业证书或者通过相关认证考试。

参考文献:

[1]刘志敏,张岩松.我国养老服务业人才吸引力初步调查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7(03).

[2]许晓飞,张小琴,任伟.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3]梁幸平.订单式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对比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