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2018-10-15 22:30张蕾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慢就业对策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出现与国家、学校、家庭及自身息息相关。因此,合理看待“慢就业”现象,国家层面应减缓结构性矛盾拓展就业市场,高校层面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及其家庭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才能帮助大学生合理就业。

关键词:慢就业;大学生;对策

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认真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本文试着探析“慢就业”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现状

据统计,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795万人,加上往届待业毕业生和留学归国人员,有近千万人流入就业市场,在有限的工作岗位中竞争,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然而,打破传统的“毕业即就业”或者“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更多“90后”和“95”后毕业生并不着急工作,而是走上“慢就业”的道路。

这部分人群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环境,部分毕业生宁愿“错峰就业”,也不想 “入错行”,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仔细了解当前错综复杂的就业市场,认真考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慢就业”人群中包含了“毕剩客”,即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他们并不是不想去工作,而是因为专业冷门导致求职困难,或是因为自身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必要的就业能力,使得他们难以顺利找到工作。另外,还有部分毕业生并没有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以继续充电为借口继续躲在学校,以此来逃避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压力。

二、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原因分析

1. 当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毕业生人数递增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就业形势和经济增长是高度相关的,GDP每增长1%能拉动150万人就业。受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差异较大,如毕业生往往将就业聚焦在一线城市或者国企、公务员等热门岗位,不愿看向需求明显上升的二三线城市的民营企业。“互联网+”时代衍生出的新兴产业和职业,也加剧了就业矛盾。同时,毕业生总量的增加必然加剧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往届待就业的学生和留学归国人员,每年不断递增的高校毕业生的绝对数量在有限的就业市场中必然造成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

2. 家庭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观念

现今“90后”“95后”毕业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且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在毕业时并不像过去的“70后”“80后”毕业生一样有生存上的压力和发展上的紧迫感。而且在“慢就业”群体中,大部分家庭予以支持,学生获得短暂“啃老”的资本,从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追寻人生发展的方向。从目前情况来看,“慢就业”普遍发生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家庭条件较好的毕业生群体中。另外,部分家长思想保守,对新兴事物接受较慢或者难以接受,宁可让子女“啃老”一段时间,找个体面的“铁饭碗”或者离家近的工作,也不想子女冒险尝试新兴产业或职业。

3. 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滞后也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显示,“慢就业”群体很大一部分“不清楚自己能干什么”,这说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明晰自身职业规划。在应对社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层出不求的变化时,部分学生显得手足无措,只能以“慢就业”的姿态,平衡内心的焦虑,并通过慢慢梳理与探索,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而毕业时盲目选择岗位就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便发现人职不匹配,工作缺乏积极性及成就感,频繁盲目换工作,逐渐加入“慢就业”大军。

4. 现今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

首先,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逐渐成为主流,就业者更多考虑自身发展方面的需求,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新实用主义择业观成为主流选择。大学生更喜欢公共服务到位、工作条件优越、待遇可观、社会地位高的工作环境。此外,国外“间隔年”概念的引入、当今“宅文化”的盛行,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着不小的冲击。许多学生选择跨入新兴行业谋求发展,如做微商、当主播等,在能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探索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对策

1. 国家层面,减缓矛盾、拓宽渠道

首先,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含量,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加强和完善就业市场建设,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国家应继续完善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保障大学生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会,促进学生就业创业。高等教育的扩招现已进入稳定期,预计2018届及以后的毕业生人数应不会有之前那么大的涨幅,这就必然减轻了就业市场的竞争与压力。

2. 学校方面,人才培养、职业指导

针对学生期望与社会需求的差异性,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的培养和完善,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能积极应对社会快速变化的可塑性人才。同时,高校应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合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熟悉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材料的准备方法与求职技巧,助推学生顺利就业;加大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3. 家庭层面,正确认识、及时引导

家庭也是促成毕业生“慢就业”的重要因素。家长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时刻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以及社会的人才需求,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转变传统就业观念,鼓励子女尝试新兴产业,帮助子女树立正确健康的就业观。子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家长应及时帮助或指导子女处理好具体问题,让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度过求职期。家庭并不是不能支持子女“慢就业”,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子女有清晰的职业规划,通过游学、创业等加深对今后职场的了解,家长给予支持还是十分必要的。

4. 学生方面,调整心态、提高竞争力

首先,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应在求学期间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大学生应夯实专业基础,拓展各方面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切实提高自身竞争力。其次,大学生在脚踏实地努力学习的同时,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结合自身实际,考虑自我职业发展。最后,大学生应加强主动学习的能力,面对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始终把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掌握求职主动权。

总之,“慢就业”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科学地看待“慢就业”,帮助毕业生把握就業节奏,需要国家、学校、家庭、个人四个层面共同努力,完善就业引导机制,引导“慢就业”走上健康良好的道路,助推大学生合理规划,找到理想职业。

参考文献:

[1]徐丽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绝对的相对”抑或“相对的绝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7(10).

[2]付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与引导[J].理论观察,2017(10).

作者简介:张蕾(1987— ),女,吉林敦化人,工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慢就业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