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阁:改革者的教育情怀

2018-10-16 06:46谭保罗
东西南北 2018年14期
关键词:理工学院李嘉诚以色列

谭保罗

全民搞金融,这个国家不会强大。只有强大的科技和制造业,国家才会具备硬实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最理想的人生路径简单明了:年少时读书修身,青年之后匡世济民,功成身退之后,则春风化雨,培养新一代青年才俊。

李剑阁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

作为知青,他曾是一位乡村中学教师。恢复高考后,考上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后在中国社科院攻读经济学研究生。毕业后起步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多年来一直处于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研究的“风口”,并成为广受尊敬的“学者型官员”。

作为重要的管理者、高级智囊,他直接参与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财政金融大改革。彼时,他和同龄人刘鹤、周小川、楼继伟、郭树清等那一批青年经济学家,纷纷汇聚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充当了那一轮改革的“青年先锋队”。

当时的改革,涵盖了财政分税制、增值税设立、外汇汇率、证券市场构建和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大改革等。可以说,正是这一轮一轮改革,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以及此后中国经济20多年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

目前,李剑阁又多了一个身份。2015年7月开始,他接受广东省政府的邀请,出任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校长,开始了参与教育事业的新的人生历程。

治校:把资源用在人身上

2013年6月,创立于以色列的全球知名移动互联网地图应用Waze被谷歌收购,一家名为维港投资的基金实现退出,并获得丰厚回报。

维港投资,正是李嘉诚旗下投资基金。之后,李嘉诚打算捐赠1.3亿美元给Waze创始人的母校以色列理工学院。但同时,他也希望后者帮助中国建立一所相同水平的精品理工大学。

于是,在李嘉诚倡导推动下,2013年9月,以色列理工学院和汕头大学一起,合作创办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由李嘉诚推荐,广东省邀请李剑阁出任校长。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阿龙·切哈诺沃担任该校常务副校长。

学校成立之初,有人问李剑阁,他和阿龙教授如何合作分工。李剑阁说:“阿龙教授全责主管教育科研,他承担不了的工作,我都会负责。”

李剑阁的话一点不差。比如,作为一所新设学校,学校的校园建设,会涉及资金、征地,还涉及处理和当地政府、居民的关系等问题。而这些“中国化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李剑阁亲自出面去谈。而且,一般都能照顾到各方利益,顺利地把事情推动下去。

李剑阁对校园建设的要求是,必须要有前瞻性,学校日常管理必须尽量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从而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此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提升效率,决不允许基建方面铺张和浪费。

学校一位中层管理者说,李剑阁的“办学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把资源都用在人的身上,一是老师,一是学生。

按照当初的合作办学协议,来自Technion的教师的占比应在60%以上,其余老师国际招聘。事实上,由于学校提供了国际水平的待遇条件,同时对外籍老师日常生活给予热情照顾, Technion的教师来华积极性很高,这个比例目前已达到80%。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办之时,曾为寻找一位校长而颇费周折。中外双方对首任校长的期待是,一方面,必须有大型机构的管理经验和政府方面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对任何学校来说,首任校长都将奠定一所学校的百年文脉。因此,他必须有很深的学术功底,要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极高的学术声望。

在国内,符合第一个要求的人不少,但两个都符合的,却并没有那么多。于是,在中国金融界和经济学术界都颇受尊敬的“学者型官员”李剑阁进入了各方视野。由李嘉诚推荐,广东省领导亲赴北京,邀请李剑阁出任首任校长。

情怀:有温度的改革者

“學者型官员”并非外界对李剑阁的溢美之词。

李剑阁广为人知的是,他曾担任经济、金融管理领域的多个高级职务。1994年开始,先后任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证监会常务副主席、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之后,他转战金融业,出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兼任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2013年又任申万宏源董事长两年。

不过,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经济学家和高层智囊。从1987年开始,李剑阁先后多次参加中央文件的起草。

1980年代后期,他还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时,就已成为当时国内最优秀的青年经济学者之一。他先后于1991年、1997年、2001年三次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学奖。

目前,李剑阁已经是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学术人才的发掘,以及国内经济研究和国际的接轨。

孙冶方奖的获奖者主要是学者,其中有些获奖者担任了党和政府的高级官员。获得过孙冶方经济学奖并担任部级以上高官的有李克强、刘鹤、周小川、楼继伟、郭树清等。

这些“做了官”的获奖者,在经济学术界和国家财经治理领域,往往都拥有不错的口碑。更重要的是,中国当今的财政金融治理框架的建立,这个群体都曾深度参与。

1993年分税制改革启动时,李剑阁跟随时任国务院领导去了十几个省市,与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一个一个地谈”。最终,统一了认识,改革得以顺利推进,从而奠定了中国当今中央和地方财金关系的基本框架。

当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的比重逐年下降,适当加强财金资源向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集中是一个理性的必然选择。因为,这是加强政府治理能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正是这场改革,以及加入WTO两件大事,最终成就了中国之后持续十多年的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增长率。

1998年在国企大改革的背景下,李剑阁作为国务院经济体制办公室副主任,直接参与了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之后,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李剑阁用5年时间对农村的医疗问题做了大量调查,并向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做了当面汇报,引起高度重视。

随后,李剑阁带领工作团队,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该文件是1949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唯一联合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专门发的文件,后来成为了“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因此,李剑阁也被外界称为是建立“新农合”大功臣。

《左传》对中国仕子的人生目标提出所谓“三立”的高要求,即“立言、立功、立德”。千年以来,达到这个要求殊为不易,但读书人趋近这个理想状态则是一种人生情怀。

在这个意义上,对李剑阁来说,曾经的青年经济学家历程是“立言”,参与中国改革实践是“立功”,而现在作为大学校长和基金会理事长,帮助和培育青年一代则可以说是“立德”。

(许安荐自《南风窗》)

猜你喜欢
理工学院李嘉诚以色列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以色列发现前年鸡蛋
杨春华作品
2Analysis of the Usage of Domestictio and Foreignization in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走进大山里》
李嘉诚的“无我”智慧
以色列IWI公司ACE SAR步枪
李嘉诚发名片
李嘉诚的司机
李嘉诚弯腰递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