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屈原推崇伍子胥的原因

2018-10-16 10:44欧阳洋博
青年时代 2018年22期
关键词:比较

欧阳洋博

摘 要:伍子胥与屈原都是先秦时期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但两者却褒贬差异甚大。在很多人眼中,伍子胥叛楚投吴,并帮助吴国灭掉楚国,是一个不忠不义的叛国贼,而屈原则是一位以身殉国的爱国诗人。然而,常人眼中的爱国大诗人却对他赞赏有加。本文对屈原和伍子胥进行比较,试从二者相似的身世遭遇,爱国气节,以及伍子胥在爱国方式方面较于屈原更为洒脱三方面深入分析,探究屈原推崇伍子胥的原因。

关键词:屈原伍子胥;比较;爱国观念

一、相似命运下的感慨推崇

屈原与伍子胥,一文臣,一武将,两人所走之路不同,但他们的命运却颇多相似之处。屈原,名平。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屈原以上古帝王颛顼氏为先祖,属楚国公族。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因遭同僚上官大夫靳尚的嫉谗, 被绌放逐。屈原“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 故忧愁幽思, 作诗抒怀。顷襄王时, 又被令尹子兰等陷害, 放逐江南。屈原溯湘江而上, 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回程时自沉于汨罗江以明志。

伍子胥,同为楚国人,其生活在春秋末期,早了屈原200多年, 伍子胥的祖先伍举显于楚庄王时。其父伍奢官至太傅, 可谓簪缨世家。由于楚平王的迫害, 伍子胥投吴, 暗结公子光, 谋刺吴王僚成功, 阖闾(即公子光)得立。伍子胥任行人与将军之职, 与谋国政。行人,《周礼·秋官》有大小之分。“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 以亲诸侯。”“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 以待四方之使者。”这与屈原“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的职责相同。伍子胥勇敢善战, 多设奇计, 常取得胜利, 为“西破强楚, 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立下卓越功勋。吴王夫差也是在伍子胥的拥立下即位的,起初两人尚且可以共谋国事,后来大概因为伍子胥功高震主,且性情刚烈,君臣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加上伯等挑拨进谗, 子胥逐步,终因政见不同而失去了夫差的信任,被疏远, 遭怨愤, 最后, 吴王夫差赐伍子胥属镂之剑, 迫伍“自剄死”。

相似的经历,使屈原对伍子胥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进而生出推崇之情。他说:“忠不必用兮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屈原歌咏伍子胥,是从伍忠于君国,却无辜遭受腐恶势力打击,迭遭厄难,身死国灭的悲惨境遇中,慨叹自身命运并担忧楚国前途。

二、爱国之心的惺惺相惜

在很多人眼中,伍子胥叛楚投吴,并帮助吴国灭掉楚国,这种行为对于曾经所属的楚国来说是不忠不义的。也因此,伍子胥成为了叛国贼。与主流认知相反,爱国大诗人屈原对他倾慕有加。究其原因,还是源于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因为两人同有赤子心,亦忠亦孝,因而相怜惜。屈原的忠君爱国已为世人所接受,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伍子胥的亦忠亦孝。

首先,谈爱国忠君,我们需明确何为爱国。在中国古代,爱国这一概念常与忠君一词密切相连,爱国就是忠君,忠君才是爱国。直到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之后,才有通常意义上的爱国思想,在这之前爱国的标准是不统一的。这也是顾炎武所说的“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而伍子胥生活在一个仍在谋求争霸的时代,爱国基本等同于忠君。伍所处的春秋时期,君臣关系并没有后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样等级分明。一方面君对臣的确存在着专制性,但另一方面,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是有对等性的,《左传》中就有“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甚至在春秋时期,君弱臣强、政权下移是一件平常的事情,是被众人认同的。就此看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双方面的,君主若有德行上的亏损,臣下是可以以此反对的,“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况且,诸侯之君不比周王,若其不义,更可以离去。而楚平王听信谗言,霸占儿媳,驱赶亲子,残害忠良,是为无道昏君,加上对伍子胥的父兄的残害,可以这样说,伍子胥与楚平王的君臣关系已然破裂,伍子胥杀楚平王为父兄报仇在道义上是被人认可的。

何况他在复仇之后, 为吴国的强大也是竭智尽忠。伍子胥自奔吴以后,即勤勉行事,侍奉两代吴王。夫差释越伐齐,伍子胥不惜多次进谏,而夫差不听,反而责怪伍子胥不自安恬逸,而以妖孽吴国,按夫差的想法,伍子胥既为前朝功臣,这时理应安适养老,不该对现时的决策说三道四。对此,伍子胥回答说:“……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其实,伍子胥并非是要有意左右夫差的决策,而是忧心于吴国的命运,在谏言未被采纳的情况下竟以死争谏,而没有逃往齐国,这与其由楚奔吴的选择可形成对照,原因恐在于其早先受知于阖闾,而后遂忠于吴国了。

再者,我们来谈孝。从儒家思想来看,“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子胥父兄被杀,对他家族来说是一种耻辱,是值得同情的,为“雪耻”而复仇是一个具有基本道德礼仪人的正义举动。要做到“仁、义、礼、智”,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孝”。“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根本,也是一个人具有同情心的根本,显然这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观念的反映。可见,伍子胥选择为父兄报仇,从儒家为人处世的原则来看也是被认可的。

正因为在忠君爱国观念上具有相同的志向,所以屈原对伍子胥的亦忠亦孝是非常认同且极为赞赏的.

三、洒脱入世的向往

屈原的“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的干练,自信跃然纸上。屈原也曾被君王信任,在昭氏掌权的时代,屈原能任左徒之职,又作为特使出访,显然已受知于楚怀王了。但是,楚怀王后来昏庸,偏信谗言,又一再疏远屈原。所以,屈原忠君又怨君。在《惜往日》篇中,屈原首先回忆了当初为怀王所信任而承继先功、修明法度的美好情景: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其后又表达了自己遭谗言所疏而谏言不得上达的痛苦,如“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屈原在《惜往日》篇曾以百里奚、伊尹、吕望、宁戚为正面例子,以伍子胥、介子推为反面例子,来说明时遇( 时运和际遇) 对君臣关系的影响。,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其实,屈原并非没有想过逃离楚国,只因其志向坚定,不忍为也。如他在《惜诵》篇中说“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比较来看,因时代、性格和地位出身的不同,伍子胥与屈原的忠君爱国观念表现有异,伍子胥比屈原更为洒脱,更为进步。

伍子胥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虽然周室衰微,战争频仍,但传统的道德观念依然為社会较为普遍地崇尚;因而对君主道德的约束,对孝的观念的重视要强一些。伍子胥的复仇去楚投吴有了一定的道德支持。屈原则生活于君德浅薄、诸侯力政的战国,其时崇尚的是朝秦暮楚的纵横之士。“忠君”的屈原,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另类。“楚之同姓,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又因屈原自身出身为王室贵族,所在的出身,所顾忌的血缘导致他尽管再受迫害,也难以像伍子胥那样奋起复仇,因为他不能把自己的宗族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投身有德行的其他君主,反过来攻打楚国。“凤皇翔于千仞之上兮, 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 摇增翮逝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 岂能容吞舟之鱼! 横江湖之兮, 固将制于蝼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说那凤凰高漂远逝,翱翔于千仞之上,看到有德的君王就下来辅佐; 看到君王表现出无德的象征,就摇动翅膀,远走高飞,以保持自身人格的高尚。这样的做法潇洒如伍子胥可以做到,而屈原却是做不到的。

当伍子胥父兄无辜被楚王杀戮,自身也遭受追杀时,他同楚平王结下了血海冤仇。他没有忍气吞声,或者简单的愤愤不平。而是立志借助外力为父报仇,兄长的期许和嘱托更坚定了他报仇雪恨的信念。他在逃亡途中遇到好友申包胥,就“谓申包胥曰: 我必复楚国”公开宣言将倾覆楚国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样的决绝无疑是伍子胥所特有的,是屈原仅仅有想法却难以达到的。

“忠不必用兮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伍子胥所做的是屈原想做却不能做的,因而屈原对伍子胥的仰慕是必然的。他想像伍子胥一样快意恩仇,但由于出身限制,时代的变化,导致他只能默默忍耐,借离骚抒发忧愤之情,在心底向往伍子胥的潇洒。

参考文献:

[1]楚辞[ M] .上海:世界书局, 1936 .

[2]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3]史记[ M]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

[4]周礼·秋官[ M] .长沙:岳麓书社, 1989 .

[5]说苑·正谏[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

[6]左传·哀十一年[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1 .

[7]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1 .

[8]孟子·离娄下[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