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十六则

2018-10-16 10:43舒坦辑
文学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图书作家

舒坦辑

亚马逊全球翻译出版中国文学作品已达22部

第二十五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亚马逊宣布已完成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和张翎的《劳燕》三部作品的海外出版签约工作,至此,其纳入全球翻译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已达22部。此前,陈忠实、冯唐、路内、虹影、韩寒、刘心武、秦明等多位知名作家的作品已经通过亚马逊全球出版项目成功“走出去”。据悉,自去年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后,亚马逊美国网站的中文图书数量实现高速增长,目前亚马逊美国网站已拥有几十万册中文纸质书,Kindle中文电子书店图书数量超过11万册。为解读海外中文读者的阅读特点,亚马逊发布了美国网站Kindle中文书店付费电子书榜。榜单显示,海外中文读者对中外经典作品青睐有加。其中《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最受海外中文读者关注,位列榜首;《人性的弱点大全集》、《瓦尔登湖》等国外名家作品也排名靠前。关于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的作品关注度同样颇高,吕思勉的《大中国史》位列榜单第五;《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活着》、《宋词三百首全解》等图书均冲入榜单前十;《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人间词话》、《中国古典小说大合集》、《中国文学大师经典必读》等国学、历史和文学类图书也均在榜单前列。为方便海外中文读者能及时阅读到国内的热门图书,部分国内畅销的中文图书也在美国亚马逊网站同步上线,如《原则》、《刺杀骑士团长》、《高难度沟通:麻省理工高人气沟通课》等。

《芳华》成2018年度海外馆藏最广的中文图书

日前,第8届“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发布。报告揭晓了2018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英文图书TOP10出版社、2018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中文图书TOP10、2018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百強三个榜单。报告显示,2018年共有24757种中文图书进入海外图书馆收藏系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芳华》成为2018年度海外馆藏最广的中文图书。其次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人民的名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排名第三。报告还显示,近年,中国地方历史文献受海外图书馆系统的高度关注。从出版品种的海外馆藏量看,中国当代文学图书的世界影响力远超历史类图书,成为展现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面貌的一个重要窗口。本届《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联合发布。报告为中国出版界及时提供中国文化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反馈信息,掌握海外机构市场的需求变化和行业发展动态。

第三届李杜诗歌奖揭晓

由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诗刊》社、读者出版集团主办,天水日报社、中国诗歌网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日前揭晓,其中诗人王家新获金奖,诗歌评论家谢冕获贡献奖,罗马尼亚诗人卡西安·玛利亚·斯皮里东获国际诗歌奖。具体评奖结果如下:王家新获金奖;古马诗集《古马的诗》、高鹏程诗集《江南:时光考古学》获银奖;臧海英诗集《战栗》、李瑾诗集《人间帖》、彭志强诗集《秋风破》、赵亚锋诗集《内心如纸》获新锐奖;丁欣诗集《紫烟青霭作浮生》荣获秦风雅韵(古体诗)奖;86岁高龄原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因对当代中国诗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获贡献奖。“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颁发的首个国际诗歌奖,授予罗马尼亚诗人卡西安·玛利亚·斯皮里东。

贾平凹海外版权成果分享会举行

从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获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贾平凹海外版权成果分享会,日前在京成功举办。来自墨西哥、意大利、英国、黎巴嫩、哥伦比亚等国的出版人和翻译家,向现场的近千读者分享了翻译和在海外出版贾平凹作品的感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披露的一组数据,充分证明贾平凹不仅在中国文学界上具有很高地位,更是一位进入世界文学视野的中国作家。臧永清说,贾平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越南语等30多个语种,进入英语、西班牙语、瑞典语、意大利语、日语、阿拉伯语等多个市场。随后,贾平凹与意大利语翻译家李莎、英语翻译家克里斯托夫·佩内、西班牙语编辑艾莲娜·巴赞、西班牙语青年译者罗豹鹿等进行了现场对谈。活动现场,贾平凹还见证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黎巴嫩雪松出版社签署《老生》阿拉伯语版的版权输出协议。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向贾平凹赠送了刚刚出版的俄语版《秦腔》。

王蒙自称对网络文学没有生疏感

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对话”活动日前在佑圣寺十月文学院举行。由于83岁的著名作家王蒙到场,这场关于网络文学的对谈显得格外有趣味。“我对网络文学没有生疏感。”作为文化部原部长、著名的当代作家,王蒙一开嗓就亮明了态度。他透露,虽然网络文学的兴起是近些年的事,但网络文学经常涉及的题材,如武侠、玄幻等,他在年轻时就十分喜欢阅读此类小说,包括郑证因的《鹰爪王》、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白羽的《十二金钱镖》等。他坦言自己对当代的网络文学了解不多,但是相信现在的网络小说也一定很好看。网络文学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被贴上了“快餐文化”的标签。王蒙对此说不太赞成,他认为,网络文学相比较传统文学有很大的优势。“传统文学有一套很复杂的审稿制度,有了错字还罚钱,网络文学贴上去就行,很宽泛。可是所有的作者,都是希望写得越来越好。”王蒙还提到,网络小说也让作家们认识到,拘泥传统的写作方式是行不通的。“一上来就两页心理描写、风景描写肯定是不行的。”他认为目前好的作品还是不够多,特别是科幻、侦探等类型,还应有更多好作品涌现。

毕飞宇称《小说课》是作家的作品,不是教授的作品 毕飞宇日前接受采访时说:《小说课》是作家的作品,不是教授的作品。毕飞宇说:我的身份是作家,不存在第二个身份。所谓的教授,是南京大学让我在南京大学拿工资有了一个理由,否则我就领不到工资了。我不是教育与科研意义上的教授,我这个教授是美学性质的。我在南大给学生们开小说课,去年出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就叫《小说课》,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和丁帆、王尧是分不开的。可我还是要说,《小说课》是作家的作品,不是教授的作品,思维方式不一样,重点也不一样。毕飞宇表示,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作家几乎没有受过什么真正的文学教育,完全靠生活积累,就开始写作了。现在开始,学院出身的作家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趋势。当我们说文学是“可教的”时候,它表明了一件事实:一个人接受教育一定比不接受教育更好,这是一个前提。当然了,也不是你随便拉5万个人来“教育”一下,最后就成了5万个作家,不是这个意思。音乐家需要教育,画家需要教育,导演需要教育,开出租车都需要教育,文学凭什么会例外?说不通的。我们都知道余华,他不是中文系的毕业生,他的存在仿佛给文学不需要教育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证据。但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我跟余华的交流非常多,他有极好的阅读习惯,他有巨大的阅读量,他有犀利的感受能力,真不是一般中文系毕业生可以比拟的,你不能说余华没有接受良好的文学教育,接受教育的地点不同而已。

余华认为潜意识里的东西会影响作品语言

余华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还是发自潜意识里面的东西,就是写的时候自然就这么出来了。有一个困难就是假如我用上海话写小说——部分使用上海话还行——还有人看得懂,但假如我用海盐话写小说,基本上只能是错别字,因为你要拼那个音的话,几乎都是错别字,这是一个问题;另外呢,去了北京生活以后,确实对北方语言的了解会比在家乡多一点。其实是这样的,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中国,有很多地方,可能你的日常生活语言和你的书面语言本来就不一样。书面语言是标准汉语,然后你平时说话可能就是那种地方腔。其实我以前在海盐的时候,从小开始写作文,包括其他所有写作就是一种标准汉语的写作。在北京生活的时间长了以后,会有一些北方的东西进入的,比如像 《许三观卖血记》就是这样,其实那个时候我在北京生活的时间并不长,1995年的时候也就生活了7年而已,不像现在,我已经生活30年了。其实刚住在北京才两年就已经受影响了,只不过那时候你们没有看出来。当时已经有电话了,我的责任编辑是肖元敏,她给我打电话说:“你这个小说在我看来应该是南方的。”我说:“对,就是海盐。”“海盐,可是,”她说,“你小说里面小巷都变成胡同了。”(笑)我说:“那对不起,你帮我改一下。”就这一改以后,我知道巷子就是巷子,胡同就是胡同,这个词我又全部改过来了。其实一样的东西,只是北方这样叫,北京人叫胡同,南方叫小巷,但是因为她是个很好的编辑,她能意识到这个问题。

曹寇认为写作就是过日子

70后作家曹寇是一个风格化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构思奇特,辨识度高,语言也独树一帜,简洁直接。日前,曹寇带着他的中篇小说集《在县城》与文学评论家朱白一起现身南国书香节,与读者进行主题为“写作就是过日子”的读书交流会。“写作就是过日子”,曹寇说,他写作只写日常经验,拒绝非常经验。他认为小说的框架可以是荒诞的,但是小说里描写的生活细节一定是可感的,作家和读者的维系就靠这些细节。曹寇喜欢鲁迅,他认为鲁迅是一个很生活化的人,“他的书信、绘画、别人为他写的回忆录、包括他的情史我都喜欢。”但在他看来,一个作家喜欢另一个作家,并不意味着要使之成为自己写作的榜样,因为在写作中,模仿是无效的。“每个人都有他苦不堪言的地方,可是在表面上你什么也看不出来,就算大家都劳累不堪,可是又还是喜欢风风火火、吃吃喝喝。”曹寇认为这种反差恰恰给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养料,曹寇说,“这是一个适合写作的伟大时代。”他认为,文学的评价系统和作家自身是没有关系的,他自己的写作是個人化的,无心取悦读者。

余华出版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著名作家余华的全新杂文集。书中,余华谈自我成长,述与文学的渊源,道游历世界的见闻,抒与笔下人物的思想交集……以深刻的洞察,探究着人性的宽广与丰富,揭示着文字背后博大的感召之力。《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余华文学之路上的小结,也是对关心自己的读者所作出的一种情感上的呼应。他畅意地谈文学、谈现实、谈写作、谈艺术、谈往事,感情真挚,语句幽默朴实。探讨文学写作的同时,还引发出诸多人性的思考。至于这本杂文集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颇让人思量的书名,一切源于余华2010年5月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期间参观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经历。二战期间,一名波兰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将一个素不相识的犹太人藏在了家中的地窖里,因而救了那人一命。有人问这位波兰农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他说:“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这个温情的小故事深深地震撼了余华。在他看来,这个勇敢的行为意味着人性的力量:“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

叶兆言推出长篇小说《刻骨铭心》

叶兆言最新长篇小说《刻骨铭心》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刻骨铭心》是一部群像小说,描摹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的风云变幻和裂变时代的痛与爱。《刻骨铭心》初稿2017年首发于《钟山》杂志,后叶兆言又对书稿做了潜心润饰修改,并增加了《在南京的阿瑟丹尼尔》等章节段落约1万字,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日军侵华时南京城的惨烈情状,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刻骨铭心》堪称叶兆言长篇小说中最厚重的一部,集三十年写作功力于一书,糅合了其长久以来对历史的专注研究与精湛的对人性的艺术性书写,大历史的皱褶与小人物的悲欢在书中均清晰可见。这部小说与同以南京为背景的长篇《很久以来》《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合称为“秦淮三部曲”,是三部曲中的扛鼎之作。《刻骨铭心》虽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然而其意却不在写历史,而是写“人”,人的生活、情感、命运,失意或欢欣。读毕《刻骨铭心》,你会感觉到,个体在大时代背景下,终究是小人物。他们的青春、热血,得意、失意,爱情、兄弟情,痛苦、悲伤,也终究落在纸页上,化为清泪。

周晓枫首部童话《小翅膀》出版

周晓枫日前携首部童话作品《小翅膀》亮相2018年第2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国际安徒生奖得主、作家曹文轩惊叹于《小翅膀》所呈现出的纯正的儿童文学语言系统,并称其提出了“恐惧”对于童年的意义,具有特别的价值。周晓枫向以散文写作著称,曾荣获多项文学大奖,而《小翅膀》则是她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因此格外引人关注。《小翅膀》讲述了一个专门为孩子们投送噩梦的精灵“小翅膀”,用自己的能力将噩梦拼成美梦,让孩子们摆脱对黑夜的恐惧,转而从中获得理解、温暖和勇气,实现自我成长的精彩故事。周晓枫在谈到她的创作时,感谢散文创作给予她的辽阔和自由,但她也一直在寻求突破,而童话给她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新能量。周晓枫表示,《小翅膀》希望能给孩子带来温暖和安慰,但她并不赞同完全没有阴影的写作,而是希望告诉孩子们黑夜之中也有光亮。周晓枫提到,安徒生曾说,“当我在为孩子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得他们的父亲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的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她希望自己的童话不仅仅写给孩子,也写给每个努力帮助孩子培养勇气的家长,以及成长中的自己。

叶辛推出新作《上海·恋》

由安徽文艺出版社与上海书城共同主办的叶辛新作《上海·恋》首发式暨签售会日前在上海书城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本书作者叶辛与安徽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岑杰分享了作品创作和编辑背后的故事。2017年,安徽文艺出版社曾推出“叶辛长篇小说精品典藏”八卷本,集中展现了作者40年创作生涯里勾勒出的种种人生命运与悲欢离合。与叶辛过往作品的故事和叙述风格所不同的是,《上海·恋》讲述了特殊时期上海滩的往事和一个女知青母子两代人情感纠结的悲喜命运,着力探索了改革开放大潮里人们情感生活的隐秘变化和复杂性,展现了作者在新的创作领域中的才情和诸多可能。与会者谈到,虽是都市小说,《上海·恋》折射的却不是时下的人群往来,而指向了半个世纪前彼时的大都市。唯有生活在“此时”并体历过“彼时”上海的叶辛,才能在当下的生存中回望那已为人所忽视的,属于另一个时空、另一个故事里的种种情感与变化,并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

东野圭吾《白夜行》音乐剧版年底登陆上海

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将以音乐剧形式亮相上海,该剧将由韩雪担纲主演女主角唐泽雪穗。作为东野圭吾书迷心中的“无冕之王”,《白夜行》每次被改编为影视剧,都会引起不小关注。如今首度被改编为音乐剧,《白夜行》将由中国香港导演甄咏蓓执导,日本作曲家千住明作曲,百老汇舞美设计师丹尼尔·奥斯林操刀舞美设计。“东野的书不会太过执着于推理本身,而是剖析人性,这是他打动人的地方。”谈到为什么要以音乐剧的形式改编《白夜行》,制作人梁一冰表示,“《白夜行》表达的是相对隐忍的情感,这种情感非常极致,用音乐剧表达这种极致的情感是最好的方式,剧中很多对抗的感觉只用台词表现是远远不够的。”导演甄咏蓓说,如何将音乐剧和悬疑感结合是最难的地方,“原小说很复杂,有很多人物,很多枝枝蔓蔓,但剧场只有两个小时,我们首先要从小说里寻找最有戏剧性的情节。”另外,“爱是这部戏里最重要的元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让人心痛、让人受伤的爱。”

村上春树进瑞典新文学奖最终候选名单

瑞典文學院因丑闻宣布今年停颁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化界人士等为表示抗议,新设了仅限今年颁布的文学奖。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成为4名最终候选人之一。负责新文学奖评审工作的相关人士日前公布了上述消息。据日本共同社8月30日报道,新文学奖将在除文学奖以外的诺贝尔各奖项获奖名单揭晓后,于10月12日公布获奖者。颁奖仪式将于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前一天的12月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最终候选人是从瑞典图书馆管理员推举的47名初始候选人中通过公众投票选出的。获奖者将由专家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决定。瑞典文学院5月以相关人士涉嫌性侵和性骚扰等为由,决定今年停颁诺贝尔文学奖。该机构正致力推进恢复信誉和重建工作,预计明年将会同时公布今年的获奖者。

蕾秋·乔伊斯推出新作《奇迹唱片行》

继去年热销500多万册的《一个人的朝圣》之后,作者蕾秋·乔伊斯又推出新作《奇迹唱片行》。2012年,蕾秋·乔伊斯为纪念父亲,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一出版,就入围了布克文学奖及英联邦书奖,目前已畅销近40个国家。《一个人的朝圣》之后,蕾秋·乔伊斯相继出版《时间停止的那一天》“朝圣”系列之《一个人的朝圣2:奎妮的情歌》。她非常擅长写小人物,她笔下的小人物平凡、脆弱、不够完美,却总有动人的力量。今年,蕾秋·乔伊斯纯乐新书《奇迹唱片行》,该书延续了她之前的风格,文字和结构上都更加成熟,也有新意和突破。《奇迹唱片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条僻静街道上的一家小小唱片行。小说主角、也是店铺老板的弗兰克,四十岁,像《一个人的朝圣》里的哈罗德一般,看起来安静普通但颇有信念和力量,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心情,他总愿意去倾听,也总能为你找到最合适的唱片。蕾秋·乔伊斯也提到,不管是《一个人的朝圣》还是新书《奇迹唱片行》,她所要强调的,所要传达的,都是一种信念感,一种信仰,一种笃信“我等待,一定会有人来”的执着。

捷克作家赫拉巴尔4部著作首次引进

捷克著名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一生创作实绩丰厚,身后结集成19卷合集,在捷克国内畅销不衰。他的77种著作迄今已以27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的33个国家发行,主要作品包括《过于喧嚣的孤独》《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底层的珍珠》《严密监视的列车》等,曾获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赫拉巴尔的很多作品还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如电影《严密监视的列车》曾于1966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根据《售屋广告:我已不愿居住的房子》改编的电影《失翼灵雀》获1990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据介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目前已出版赫拉巴尔的作品8部,包括《过于喧嚣的孤独》《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一缕秀发》《甜甜的忧伤》等。广东花城出版社“蓝色东欧”译丛此次又最新引进了4部作品:《严密监视的列车》《雪绒花的庆典》《绝对恐惧:致杜卞卡》《温柔的野蛮人》,这4部均为国内首次引进出版。

猜你喜欢
图书作家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和我的“作家梦”
来吧,与大作家跨时空PK吧!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第十三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评选结果
综合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