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为公”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回响

2018-10-16 10:44王诗倩
青年时代 2018年2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

王诗倩

摘 要:“天下為公”是中国古代先贤对于理想社会的描绘,崇尚构建合理的公共生存秩序,强调社会的平等和睦,从而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几千年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将平等、公正的理念和追求拓展至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人类与自然,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不仅是“天下为公”政治思想在国际舞台的全新阐释,更是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跨时代的政治理性。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天下为公”思想一脉相承。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为公;大同社会;国际秩序;文明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自习近平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提出,就成当代中国国际角色的标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是:“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①其核心就在于平等、公正、合作、共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让我们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②区别于“国家利益”优先的西方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打造全人类、全世界、全天下的“共同体”,寻求的不是一国或者少数国家的发展而是所有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自由平等,而这正是“天下为公”的东方传统政治思想在现代国际社会的回响。

二、“天下为公”的内涵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是中国古代先贤对于理想社会的描绘,崇尚构建合理的公共秩序,强调社会的平等和睦,从而建立大同社会。它发端于商周,形成于战国,发展于后世,并逐步扩展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

首先,“天下为公”是一种政治思想。这里的“公”是指公共、平等。《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③。强调为天下人的公利选立的君主,而君主也以公心治理天下,因此“公”成为君主任命、施政、评价的准则,所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④这种思想也扎根在各个圣人先贤的思想中,如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其次,“天下为公”的政治思想变成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的文化认同。“天下为公”的思想在后世不断丰富和拓展,“为公”也成为约束君王权利的武器,唐太宗“载舟覆舟论”,王安石变法等都,而百姓也将“清官”作为“盛世”的标志,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赞扬“侠义之气”等。

最后,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被打上了“天下为公”的文化烙印。从古代仁人志士对“大同”社会的追求,到近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提出,再到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无不体现着“天下为公”的文化色彩。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将平等、公正的理念和追求拓展至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人类与自然,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是“天下为公”政治思想在国际舞台的全新阐释。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天下为公”思想一脉相承

(一)“公天下”的文化基因

首先,中国是没有“民族国家”概念的,就像秦帝国一统天下,要求“书同文,车同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出现过联邦或者城邦,天下一统也就意味着文化、道德、体制的统一,“公天下”要求君王的设立不为私利,以公天下,“一民族领袖他族以求共治者,为天下国”⑤。这就与西方“民族国”的概念有明显区别,西方强调民族或者国家的强盛,若有他国对其造成威胁,就必然引发对抗,形成“文明冲突论”。其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族文化融合发展,没有明显的文明区分。再者,正如前文所说,“天下为公”的政治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认同。“公天下”成为文化基因渗透进中华民族血液。“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提倡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公道正义的安全格局、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摈弃了个体国家的“私”,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是建立在“公天下”的文化基因上,从“世界”的角度、“人类”的高度来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二)立足整体的世界构想

“天下为公”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公平正义,实行德政,从而达到“大同”的理想社会。“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⑥即社会分工有序,社会财富由社会共享,社会建设由社会人共同劳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公平和谐的追求,更彰显了自古就有的对于未来世界的积极构想,也是历代帝王将相的政治理想。

当今世界经济危机带来世界的动荡,也带来世界秩序的新一轮塑造,一方面,主要国际力量有各自的秩序主张并相互碰撞,如美国“美国优先”,欧盟“合作型多极世界”,世界秩序复杂多变;另一方面,世界格局演变进程加快,国际力量东升西降,原有格局面临巨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就是构建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和公平正义的安全格局,是我们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它从整体出发,倡导构建的是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担国际责任的“大同世界”,是对未来世界发展的指向。

(三)共同承担的时代责任

“天下为公”强调立君为公,行政尚公,维护社会公义,主持社会公道。《尚书》中“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党,王道平平”。有权就有责。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精英阶层兴盛,特别是近代屈辱的历史遭遇,人们开始认识到,“天下为公”追求的“公”不限于君王,而应天下人共担,一方面坚持“盖天下至治乱,不再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另一方面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恶化、地区冲突不断……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一国能够解决或者承受的范围,需要我们共同应对。习近平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合则强,孤则弱。我们必须摒弃零和博弈、强权真理的“丛林法则”,“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⑦才能维护世界的长治久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要世界各国共享经济发展的同时,勇担时代责任,合作共赢。

(四)跨越时代的制度优势

“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演变成为古代的立君、施政之道,直至清朝末年的民族危机爆发。中国学者认为,近代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对“天下为公”传统文化的冲击最为巨大,出现“民族国”的意识,现代中国既是本土政治文化的发展也是西方自由思想冲击的结果。从太平天国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直到共产党的出现,一方面救亡独立,这是全民族的需求,另一方面开展土地革命,实行人民民主,使百姓能平等的享有公共资源,行使公共权利,随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这是时代和人民的共同选择,也是“天下为公”的超越性思想在现代制度的深刻演绎。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从而建立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共同体,其价值观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构筑人类共有的国际主义,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具有跨时代的政治理性和制度优势,而只有社会主义的国家和“天下为公”的东方文明才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构想。

(五)包容互鉴的文明理念

中华民族对于文明包容互鉴是建立在强大的文化自信之上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其衍生的“和”文化、“大同”理想等等一直延续并持续发热。“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于平等互信的权力观、新型的义利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等都是对“天下大同”思想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包容互鉴的文明理念。“天下为公”的思想成长之初就融合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多个学说的思想精髓,在近现代更是契合了民主、自由的现代文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中国古代先贤的文明观,而如今习近平主席更是提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精彩诠释。中国作为一头“和平的狮子”“文明的狮子”不是要走强国必霸的西方老路,而是要走立足文化自信上的文明复兴之路,以和而不同,包容互鉴的文明理念,与全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和平、幸福的人类世界。

注释:

①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 01.20

②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 01.20

③《礼记·礼运》篇1卷21.1414

④《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

⑤梁凕溯《中国文化要义》(第一篇)

⑥《礼记·禮运》篇1卷21.1414

⑦习近平将出席俄罗斯二战庆典在俄媒发文提毛岸英事迹.观察者[引用日期2015-05-07]

参考文献:

[1]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M].湖南人民出版社,王帆 凌胜利,2017.09.

[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 01.20.

[3]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2):96-102.

[4]肖群忠,杨帆.文明自信与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质、意义与途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2):25-31.

[5]赵轶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及其现代回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31-38.

[6]张分田.“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J].阴山学刊,2003(03):55-61.

[7] 林存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N]. 光明日报,2016-11-23(006).

[8] 丛占修.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现实与意蕴[J].理论与改革,2016(03):1-5.

[9]李宪堂.“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J].学术月刊,2012,44(10):126-137.

[10]滕文生. 天下为公: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N]. 北京日报,2017-12-04(015).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
请文明演绎
多元文明,照鉴共同未来
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