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2018-10-16 10:44王潇怡
青年时代 2018年22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研究

王潇怡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为我国开展文化遗产国际区域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机。以此为基点,我国区域经济的国际合作实践突破了以往倚重国际公约的既定保护模式,在合作框架、范围及方式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但还存在国际公约的带动作用有限、区域合作具体制度有待深化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独立价值未能彰显等问题。当务之急,是应当通过加强利用传统公约合作机制、深化区域平台合作机制、倡导区域经济独立合作机制三重步骤,重構我国今后的区域经济国际区域合作之路。

关键词: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到目前为止,和我国达成,“一带一路”合作关系的国家已经超过65个,经济总量突20万亿美元。“一带一路”是我国当前对外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该战略更好地迎合了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沿线各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能量。如何更好地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是当前经济发展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尝试思考“一带一路”战略对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研究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

(一)动力机制的概念

“动力”一词源于物理学,它是指“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后来“动力”被引入到历史学、哲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社科界将导致事物运动与发展发生变化的推动力量,并且送种推动力量是一种合力,视为动力概念的核心表述,“机制”在拉丁文中意思为“结构”或“装置”。后来,“机制”概念的使用范围扩展至理学、哲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且关于“机制"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即将其理解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即内因;事物发展变化的外在根据,即外因;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性;事物发展变化的外在表现样态等。关于“动力机制”,可简单解释为推动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力量的作用机理、作用过程和作用方式。由于动力具有方向性特点,即分为正向动力和负向动力。因此,动力机制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社会科学领域更多的将动力机制看作是一种正向动力,如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就是推动社会系统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外部力量的作用为式,是使系统诸要素、部分、环节在互动中形成整体良性运行的结构和功能。

(二)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的重要意义

国际区域合作动力机制是研究国际区域合作发展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和一般规律,对促进国际区域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首先,动力机制研究是揭示国际区域合作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有效途径。动力机制这一研究视角是揭示区域合作发展动力与区域合作的内在联系,表明了区域合作发展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因而,是探索国际区域合作发展规律的有效途径。其次,动力机制研究是发现国际区域合作问题的有力工具。动力是一切事物的运动与发展的根源。动力减弱,区域合作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出现倒退的可能,而动力增强就会给区域合作发展带来持续的能动效应。因此,可以说研究国际区域合作的动力机制是理解不同的国际区域合作发展的差异及其根本原因的有力工具。最后,动力机制研究是各国制定国际区域合作发展战略和对策的基础。制定国际区域合作战略和对策的目的是提升合作自身发展速度及整体区域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国际区域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东盟视野下的湄公河流域国际合作

中国作为地区性大国,将于东盟共同促进区域繁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以中国——东盟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参与也是东盟实现自身繁荣,以及顺利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中国与东盟20多年来的区域以及次区域经济合作所带来的国际经验,不仅有利于保持中国自身的国内良好政治生态,也有助于完善东亚地区整体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的外部大环境。

早在1995年,第五届东盟首脑会上就提出了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倡议。次年6月,又在吉隆坡召开了首届东盟国家部长级会议,并通过了一份框架协议,提出此后每年至少一次部长级会议,并在下一次会议之前经成员国家制定一名司局级高官召开指导委员会会议,提供政策参考,作为预备会议。此次框架协议还拟定基础设施建设;开采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的具体措施,贸易投资领域的相关举措,以及旅游业、科技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民间企业发展等八个领域的合作谈判。当时老挝、柬埔寨、缅甸三国尚未加入东盟,在首次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部长级会议上,与其他七个东盟国家以及中国共同成为了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核心国。而在上述三个国家加入东盟之后,韩国、日本也参加了东盟—湄公河的共同开发合作机制,从而使得这一机制成为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共同打造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与地区命运共同体。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一)深化区域合作平台机制

1.细化区域合作平台的具体机制

决策与执行机制是区域经济国际区域合作中的重要部分,既关涉具体决策和执行环节能否正确地完成各方所预期的目标共识和结果,影响合作的深入展开,也关系到任务目标实现的成本和效率,因此必须尽快细化区域合作平台的具体机制。以中国-东盟合作组织为例,在《南宁宣言》《中国-东盟经济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经济合作行动计划》等合作法律文件指导下,已经建立中国东盟中心这一基础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同时设立中国-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和中国-东盟经济论坛等高层对话机制。在未来合作中,中国和东盟之间会加强非物质区域经济保护与研究的区域合作,并在适当时机考虑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区域经济项目。上述合作目标与内容均需要借助系统明确的法律机制加以完成,这些机制应当包括:依据中国-东盟法律文件确立的区域经济合作机构体系,与各机构职能相对应的制订实施计划、措施和其他相关决定的决策机制,负责执行决策、计划和措施的执行机制,为决策与执行部门提供专业研究与技术支持的辅助咨询机制以及能够有效协调内部和外部联系与采集、传递信息的配套服务机制等。只有建立起这些分工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机制,才能够有效实现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区域合作的目标与任务。

2.制定区域经济合作与旅游合作的协同发展措施

区域经济国际区域合作与旅游开发合作的协同策略,可以效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发布的“丝绸之路发展路线图”的方式,在合作各方作出遗产保护的决策、行动规划时,应当同时考虑到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预先制定相关的保护与开发措施,以确保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区域经济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现有区域合作组织可以在经济、经济合作基础上,尝试建立区域经济与旅游开发综合平衡的合作伙伴关系,“保护则意味着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探索“区域经济跨境旅游合作综合示范区”的建设。可由合作组织相邻成员国在协商基础上于边境设立“区域经济跨境旅游合作综合示范区”,该示范区由成员国共同规划、建设及管理,主要目的就在于破除“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与旅游开发协调过程中的国际壁垒,通过促进旅游资源、旅游要素在合作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让被保护的遗产在物理意义和知识意义上易于接触,以利于人们实现利用、欣赏和教育的目的”。

(二)多维度泛化经济合作模式

1.能源合作

随着中国国内能源需求的不断紧张,中国需要进一步的扩大能源来提高能源进口的稳定性。目前,我国的能源进口线路主要是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由于马六甲海峡所具有的战略地位长期被欧美国家控制,直接威胁着我国的安全。通过“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我国可以将中亚、俄罗斯作为重要的油气供应国来提供我国的能源补给。这对于促进我国能源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另外,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可以积极的和中亚、东亚的相关国家来进行战略合作,尤其是能源方面的合作。早在200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就已经在原油管道建设方面达成共识。我国与中亚地区合作,也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国继续保持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关系,借助“一带一路”能源发展战略,进一步的巩固双边贸易关系。

2.金融合作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当中,区域经济合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了更好的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需要在传统的融资手段基础上进一步的进行创新与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的强化官方资本的功能。由于“一带一路”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依靠世界银行。但是,由于受到整个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沿线国家在资金方面存在了一定的瓶颈。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向中国寻求资金支持。中国也在海外投资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尤其是亚投行的设立为“一带一路”资金盤活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结束语

国家之间在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相互需求,相互交往与交流不断增多,区域国家经贸合作大于竞争,地区一体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所有国家的发展,区域内国家之间存在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认同基础,地区经贸合作能够促进国家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可以看到,构建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东盟区域合作包括东盟域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屹.构建命运共同体与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国际经验[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1):114-117+126.

[2]马也.论相互依赖条件下的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相关性[J].中国市场,2017(32):100-103+119.

[3]杨秀萍出席“一带一路”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际研讨会[J].中国报道,2017(10):38.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