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非保护类街区的内涵及其有机更新策略

2018-10-17 12:07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8年19期
关键词:有机特色空间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10037)

徐创新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10000)

卢冠廷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风景园林系 215104)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以北京2035和上海2035总体规划为代表的城乡规划开始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正式转型;预示着中国城市将由外延式扩展转向内涵式品质提升发展的新模式。为解决城市内涵品质提升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我国先后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法定城市遗产保护体系。但是,在城市中除了法定的遗产保护空间之外,还有很多具有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这些区域一样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城市的地方特色,并且有条件成为城市的名片。在规划界对这类城市空间进行了广泛的关注:除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较多外,还有城市特色街区和城市特色空间的研究;为了保证其准确性在本文称之为城市非保护类街区。

一、城市非保护类街区的内涵

本文所提出的城市非保护类街区既不同于历史文化街区,也与城市特色街区和城市特色空间有所区别(表1)。

表1 城市非保护类街区与相关城市空间的区别与联系

由表1可知,城市非保护类街区与历史文化街区、城市特色街区和城市特色空间是城市中既联系又区别的一组城市空间类型。历史文化街区也称历史街区,是由国家各级政府认定,界限明确、历史悠久的城市历史地段;特色街区的范畴比历史街区要广,既可以是历史街区,也可以是新建区或建成时间较短,但是物质空间上特征明显的区域;相较而言,城市特色空间较为宽泛,城市中具有一项或多项突出特色资源的公共开放空间均可归属于城市特色空间的范畴。城市非保护类街区则是历史文化街区向现代街区过渡的区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街区内有一定数量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既可以拥有历史人文特色,又可以拥有自然景观特色的区域。该区域既可以是开放的公共空间,也可以是封闭的私人空间,还可以是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混合的区域。

二、城市非保护类街区有机更新策略

1.有机更新原则

(1)延续性原则

延续性原则体现在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延续两部分。街区内部的历史遗产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时期,历史的延续首先要稳定这些历史遗产风格,体现其本应属于的历史特色;其次街区的历史可以从视觉和空间肌理体现,街区在历史长期的演变中逐渐形成连续性的整体,并产生独有的空间肌理特征,呈现在人们眼前并被接受,形成独有的场所记忆和历史共识,在有机更新过程中应加以强化。

(2)“微循环”原则

“微循环”原则即避免对城市非保护类街区的大拆大建,该原则是保持街区整体环境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式的更新改造。“微循环”不仅能防止大尺度的拆建,而且能更有效的维护历史文化的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历史遗迹终会严重破损导致无法修复,较新的有价值的对象也终将变得严重破损而无法保护,这是一种动态的循环过程。而“微循环”可以使这些与周围的环境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在缓慢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利用方式,做到在有序循环的更新过程中对街区整体风貌的持续保护与延续。

(3)“以人为本”原则

有机更新目的是为了增强街区的活力,提升宜居性并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有机更新过程中,要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方式,除了重视建筑界面的改造、道路的修整、以及绿植的配置等方面,还要增加满足新生活方式的场所和设施。

2.有机更新措施

(1)保留修复

城市非保护类街区在有机更新过程中应保留体现街区历史文化以弘扬场所精神,所以更新过程除了对文保单位进行保护修复外,对具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的传统建筑也应进行原貌的修复。在细节方面,对拥有历史价值的、体现自然生态特点的街区要素进行保留和延续。街区有机更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将历史的真实原貌重现于人们的眼前,使人们对更新后的街区产生历史认同感和文化共识。

(2)改造提升

城市非保护类街区改造提升要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物质方面主要是通过对街区组成要素环境风貌的改造,包括建筑小品的外形特征、绿化种植的类型与体量以及公共设施的色彩风格等;而精神方面则需要对街区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度挖掘,将街区的人文性、历史性和文化性进行提炼整合,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种精神意象的表达,其意义在于可以利用精神表达的方式烘托街区历史氛围和人文意境。

(3)增加公共空间

城市非保护类街区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日常交流,增进邻里关系的主要场所,由于历史的原因,街区内部虽然街巷较多,却道路窄小,公共空间比较缺乏。在有机更新过程中对拆除的破旧构筑物和违建,可改造成小型的公共空间;也可围绕古树名木或者历史建筑等通过破墙透绿来增加公共空间;还可在公共空间中增添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家具或小品,以提高公共空间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增强视觉感受

视觉感受是人们对周围环境判断的主要途径,通过增强人的视觉感受能提高城市非保护类街区的整体意象。增强视觉感受主要有三种途径:突出视觉中心,适当的视觉遮蔽和维护视觉的整体性。一般街区内都会有1-2个视觉中心,更新过程中需有目的地突出这些视觉中心,以其为核心提升周边环境形象。

3.城市非保护类街区环境要素更新

除了上述有机更新原则和措施外,还要需要对城市非保护类街区组成的环境要素进行更新或整治,本文梳理了8个方面的更新要素,对其采取不同的更新措施与方法。

三、结语

对城市非保护类街区的有机更新需要认清其“历史脉络和空间肌理”,以凸显其地域文化特征。在对其更新的过程不仅要保护和延续其原有的特色资源,也要融入现代元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在城市非保护类街区的有机更新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形态上和风貌上的延续,更应注重生活和内涵的更为深层的延续。

猜你喜欢
有机特色空间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特色种植促增收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喝有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QQ空间那点事